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县城创业十年:因时代而兴

2023-01-18创业故事43

半月谈记者 李亚楠 张思洁 张健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位于秦岭深处,属原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走进位于县城的特产馆,琳琅满目的木耳、芝麻、核桃产品一旁,山阳县电商协会会长喻琰正在向客户介绍自家公司的产品——手工空心挂面。她一身白衬衣、牛仔裤、运动鞋的打扮,简单干练。如今的她,是山阳这个小县城里的创业明星,政府部门调研或是同行取经,大多会到这里转一转。

从2012年开始创业至今,10年时间,喻琰从白手起家到如今拥有7家公司、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谈起创业经历,她很是感慨:“有坎坷、有收获,想过放弃,但好在坚持下来了。一路走来,都踩在时代的发展节点上。”

农产品大有可为

喻琰出生于山阳县中村镇,2006年考入厦门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当年是这个小县城里为数不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材生。2010年毕业后,她顺利在厦门找到一份品牌营销和策划的工作,凭着专业知识和爽朗的性格,仅用两年时间,喻琰就做到了公司的项目部总监和策略部经理,月薪1万多元。

受父辈的影响,喻琰心里一直有个经商梦。上世纪80年代,她的祖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起小作坊生产空心瓦罐;到90年代,她的父亲接手企业,转做砖瓦厂,赶上了农村居住环境的大发展,生意一度非常红火。“所以我总想着做点什么。”她说。

2012年,喻琰在工作中接触到一家金针菇生产企业。“这家企业当时正准备上市,我去参观了他们的工厂,很震撼,我才意识到,做农产品也是大有可为的。”跟父母商量后,喻琰辞去工作,回到了老家。

回乡后的喻琰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市场调研。“我在一家商店看到了进口的手工挂面,一套售价高达上千元。而在我的老家,空心挂面的制作已有千年历史,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口感一点不输这个,价格却天差地别。”喻琰说。

于是,喻琰选定手工空心挂面作为创业项目。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在市场经验丰富的喻琰看来,成本高、利润小。“2013年时,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我就萌生了通过电商销售家乡手工挂面的念头。”

赶着电子商务的一波发展浪潮,山阳县第一家销售挂面的电商企业就这样在喻琰手里诞生了。

喻琰在推荐自家工厂生产的挂面

踩在时代步点上

创业就像蹚水过河,每一步都得摸索着走。

企业创办初期,喻琰想直接从农户手上收购挂面成品,结果质量不可靠。慎重考虑后,她筹资300万在中村镇开办了手工挂面工厂。人手不足,她就招录当地有经验的老人带新人。手工挂面按照12道工序流水线做出来经常断,她就优化工艺,将核心环节交给固定的老师傅做。

“要保持手工的初衷就必须放弃量产,我们调整策略,不盲目追求规模化,就做小而美。”她说。

到了第3年,喻琰的企业终于开始盈利,手工空心挂面的产量和品质都趋于稳定,年产300吨左右,喻琰这才松了一口气。“我记得有天晚上从西安出差回来,绕过蜿蜒曲折的山路,看见厂房里一片灯火通明,天上繁星点点。当时我就觉得既浪漫又感动,总算闯出来了。”

党的十八大后,脱贫攻坚战打响。山阳县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喻琰顺势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引了200多名农民加入。合作社制定产品标准,收购农民的自制挂面,建立起“农户+生产企业+合作社+销售公司”的产销模式,带动一方百姓增收。

企业粗具规模后,周边一些农民找到喻琰,希望她能帮忙销售核桃和魔芋。借此机会,喻琰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范围。2017年,她的企业总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其中挂面类产品年销售额1700万元。

2020年,企业发展又赶上消费扶贫和直播带货的双重红利,公司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农产品资源,种类拓展至100多种。“我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发展的步点上。与时代同频共振、有政策支持,我才能走到今天。”这是创业10年来喻琰最大的感慨。

广阔农村前景可期

10年过去,喻琰名下已经有7家公司,涉及农产品加工、电商、贸易等多个领域。回县城发展,给了她创办农产品公司的机会和舞台,但喻琰坦言,近年来,受疫情和县城的区位特点限制,企业确实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去年底今年初陕西出现疫情期间,公司前半年的销售额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一半,政府给我们送来了10万元的稳岗补贴,缓解了暂时的经营困难。”

另一个摆在喻琰面前的问题是人才不足。喻琰的公司现有30多人,其中有6个大学生,许多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在县城工作。喻琰现在寄希望于西安至山阳的高铁尽快开通,把企业高层次运营和管理人才放在西安,客服类人才放在山阳,以缓解目前的局面。

在她的办公室一角,摆放着显示屏、灯光和直播架,这是她下一步的规划之一——做乡村网红的培育。“山阳是山区县,有很多留守妇女和老人,其中不乏一些短视频玩得不错的人,我想通过培训,让他们也能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获得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同时,喻琰还在规划着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辐射范围,与其他电商企业形成合力,进一步挖掘农村的广阔潜力,将山阳打造成秦岭山货的集散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158.html

“县城创业十年:因时代而兴” 的相关文章

这夫妻俩把小盆景种成了大风景

这夫妻俩把小盆景种成了大风景

拉枝、盘扎、修剪、整型……盆景基地里,园艺师们全情投入盆景修剪。随着园艺师手中剪刀的上下飞舞,原本普通的绿植很快呈现出宝塔、瀑布、雄鹰等造型。打包、装箱、发货,一棵棵盆景“飞”出村落——这是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山村高鹏的励园盆景基地的一处景象。高鹏和胡瑞宁在园区内整理盆景。返乡创业 变身“村”里人在励园...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莎莎姐,来一束‘清风明月’!”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与教师节,坐落在浙江财经大学生活区桃李苑的“方得日常花艺”共卖出了300多束节日限定花束,200多份伴手花礼,日均营业额超4万。这家花店的店主是叶莎莎——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一名大三的学生,而“清风明月”“光辉岁月”“书香满门”都是她为节日推出的新品。...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

创业葡萄种植,开辟振兴之路

创业葡萄种植,开辟振兴之路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青年寻访者”队伍前往厦门市翔安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访当地的农业创业者,了解他的创业历程,探寻农业创业的路径。“我也是第一次搞这个。”作为种植树葡萄的领头人黄国文先生说,“当初提起做这个的时候,农民大多数在观望。因为我是村书记嘛,所以就想说当个领头人。”黄先生笑说,当时大家都还在...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来自四川的阿伟原来是一名电子厂工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阿伟在自己家进行了整理收纳。觉得整理收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后,阿伟正式进入整理收纳这一行业,成为一名整理师。四年时间里,阿伟从第一单赚了200元开始,到后来创业创办了公司,如今月入10万元。阿伟说,整理师平时工作比较辛苦,基本上要在客户家从...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革性地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种植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