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2023-01-18创业故事40

向劳动者致敬

她曾怀揣梦想、寻梦他乡,后来发现,最好还是故乡;她曾南下深圳打工、摆地摊,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勤劳致富的信念,开始返乡创业。一路走来,她经历过打工的辛酸,体验过创业的艰辛,尝试过失败的痛苦,最终铸就辉煌。她创办了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云之绣手工作坊,她就是大峪乡老地村致富带头人、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甘肃省2020年劳动模范王秀云。

2009年,原本在外打工的王秀云回到了老家大峪乡老地村,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租地种草,建设圈舍,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她的养殖生涯,2011年成立了舟曲县大峪乡老地众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王秀云养羊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通过不断摸索学习选种、养殖、防疫、销售等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秀云终于通过养羊赚了钱。于是她萌发了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的想法,2016年,王秀云与老地村22户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每年为老地村22户贫困户发放优质羔羊,让贫困户饲养,连发放四年。她带领乡亲持续扩大养羊规模,截至2022年,她共养殖羊600多只,带动建档立卡户103多户。

“以草定蓄”是草食畜牧业的基本定律。为了解决养殖场饲草问题,为养殖场提供更多优质青贮玉米秸秆,王秀云鼓励农户种植紫花苜蓿,为种植困难户发放了60袋面粉,并为种植户发放60捆地膜,增加地膜覆盖玉米种植面积,不定时收购附近居民的玉米秸秆。这些举动为养殖场保障了饲养供给。

大峪乡少下村群众 李毛德

王秀云是我们村上的致富带头人,不怕苦不怕累,她的合作社每年都将我们废弃的玉米秸秆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回收,这样不但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而且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改善村容村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王秀云“从不满足”,2019年王秀云在舟曲县妇联的扶持引导下利用妇女创业扶持贷款在峰迭新区创办了“云之绣手工作坊”,组织教授留守妇女、陪读宝妈通过制作销售舟曲传统手工艺作品增加群众收入,真正为村民增收致富搭了台子、引了路子。

疫情期间,王秀云主动提出“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抗“疫”一线,认真摸排宣传,坚守在香杭村疫情监测点上,做好出入车辆、人员的登记与排查工作,积极开展着疫情防控工作。并为大峪镇抗击疫情工作捐赠10000元现金,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2009年到2022年,将近十三年的时间,王秀云一心扑在自己热恋的故乡,扑在自己钟爱的养殖业上,虽然经历过失败,但最终赢得了辉煌,收获了财富、收获了乡亲们的点赞,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她先后荣获了甘肃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甘南州“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全省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称号、甘肃省劳动模范、舟曲县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暴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创办的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甘南州先进示范社”、省级示范社,被县政府认定为扶贫车间,并吸纳贫困劳动力10人在厂务工。

王秀云

2020年我被评选为甘肃省劳动模范,作为新时代的劳动模范,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也大了,今后我将发挥劳模示范带头作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吸纳更多的养殖社员创新规模,改良品种,产出成活率更高,肉质更好的优质羔羊,把我们合作社的牧业养殖发展壮大,带领更多的群众在养羊的道路上发家致富。同时作为一名村上的妇联主席,我将积极响应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筑梦“藏乡江南”,绘就“诗画舟曲”,带领村上的妇女发挥半边天的作用,贡献巾帼力量。我始终坚信幸福的生活是不懈奋斗的,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的劳模精神,砥砺前行,建功新时代。

心中有梦想,脚下才能有力量。王秀云和她的合作社及社员们,定会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在惠及邻里、惠泽乡梓的路上渐行渐远、越走越宽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164.html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的相关文章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他原本从事建筑行业,最后转行创业去种菜,居然年赚5000万。他为了让芽球菊苣卖得好,建立全封闭的无光养殖间,每隔2小时就去观察生长状况。为了把芽球菊苣卖出去,他绞尽脑汁想到了试吃的方法,可是芽球菊苣见光4小时就会变绿。他又是怎么样做的呢?咱们就来聊聊刘秀军的致富之路。1969年刘秀军出生在河北,在当...

一个海归创业者的生命科学梦

一个海归创业者的生命科学梦

裴颢,桐乡市工商联副主席,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均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裴颢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不久他就离开金融行业,入职哈佛产业转化研究院,从事...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如果不是亲眼相见,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学生。“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凹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乡“种地”,发展有机桃种植和景观苗木培育,即墨区金口镇“新农人”王晨旭当一干就是10年。2021年,王晨旭身份完成转变,从一名“种地的”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奔波于学校和农场之间,他希望,学成之后回到农场,做现代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带领更多“新农人”扎根农村。大学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