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2023-01-18创业故事42

立夏刚过,在长沙县安沙镇新华村越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目前大棚里的蔬菜逐渐成熟,再过40天,日产量可达1500公斤。”公司的主理人罗清元,一边介绍着,一边摘着黄瓜。

罗清元(左)和周亚民(右)查看蔬菜苗情况

今年53岁的罗清元是安沙本地人,之前一直从事建筑相关工作。2020年8月,罗清元回乡创办了越野车俱乐部,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去年,他的俱乐部年收入超200万,还带动了周围10多位村民就业。

但天不遂人愿,俱乐部刚有起色,疫情又反复了。没有资金回流,车辆保养、水电开销、员工工资……种种经费环环相扣,对俱乐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俱乐部的跑道占地只有外围的8公里,为什么不把跑道中间的土地给利用起来。”正当罗清元发愁之际,既是同行又是老乡的周亚民找到了他,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民以食为天,蔬菜种植是民生大事,一定有发展空间。”罗清元和周亚民一拍即合,开始迈步“二次创业”。

创业之路向来坎坷,从没接触过蔬菜种植的两人却胸有成竹。原来,早在2021年4月公司成立之初,罗清元和周亚民就向新华村党总支书记黄治国求助,希望能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协助他们开展蔬菜种植。

“没问题。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我们全程做好服务。”黄治国随即表态,安排专人跟进对接,指导企业办理各项业务。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提供了近40亩土地供两人进行蔬菜种植。这也是安沙镇结合“三带三抓两促进”暖企行动,全面落实“党建聚合力书记领航”,助力“四个年”行动的生动实践。

种植技术,是罗清元和周亚民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毫无种菜经验的两人,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为此周亚民四处奔走学习种植经验,罗清元也跟着边学边干,慢慢地也摸索出了一些符合当地蔬菜种植的门道。

“我们使用的都是豆蔻一类的有机肥料,种出来蔬菜才能品质佳、口感好。同时,我们还会按照销售要求,对采摘的菜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售卖的蔬菜农残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短短的一年时间,周亚民说起蔬菜种植却头头是道。

为了把家乡的优质蔬菜直接“端”上长沙食客的餐桌,两人还特意邀请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前来指导,请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协助进行产品研发。据了解,越丰公司目前已经建成15个专业蔬菜种植大棚,品种涵盖辣椒、茄子、黄瓜、丝瓜四种蔬菜。

辣椒种植大棚

“朋友圈里都说他们家的辣椒特别好,做菜格外香。”慕名前来采购蔬菜的市民潘志峰说,“菜地直销,既有价格优势,产品又新鲜,这可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种植基地日益成熟,犁地、除草、播种、施肥、收割都需要用到大量人工,为了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罗清元和周亚民选择优先录用当地的村民。

“种菜、收菜,根据工作种类的不同,每天都有100到200的工资。”60岁的熊美云是新华村树家坳组的居民,谈及能在家门口工作,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每天能有点事做,我觉得特别充实。”目前,像熊美云一样长期在越丰公司务工的人员有30多个,预计未来还将扩充至50人以上。

近年来,安沙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更加安心、放心在这里扎根、发展、壮大,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助推更高质量的发展。

“现在我们还在扩大规模,年底总产值预计能达到100万斤。”说起即将到来的农忙,罗清元和周亚民信心满满。

“我和元哥是建筑行业的‘老人’,但在农业种植方面却是两位‘新人’。”周亚民说,新人展现新作为,只有这样,路子才会越走越宽,种菜的日子,才会越种越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179.html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的相关文章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今年22岁张梦龙,是黄河交通学院大四学生,也是同学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如今,从事植保无人机研发的他,已是公司老板,年营收300多万,而促使他创业的缘起,则是目睹家里弟弟先天残疾,父亲租地种地苦撑家庭,要为父亲减轻负担。12月17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黄河交通学院,探寻这位“90后”大学生的传...

黄淮学子张桂叶和她的信阳毛尖

黄淮学子张桂叶和她的信阳毛尖

张桂叶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祖籍信阳,2017年毕业于黄淮学院经管系,大学读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大学毕业后便和男朋友一起留在了驻马店,开始了她的叶子信阳毛尖创业之旅。一句话决定一件事说起自己的创业渊源,张桂叶回忆道:"就是因为我同学的一句玩笑话,‘你走了我去哪喝这么好的毛尖’”,“我就告诉他,我不走,...

海南“蜂王”传奇人生:68岁陈昌卓仍快乐创业

海南“蜂王”传奇人生:68岁陈昌卓仍快乐创业

他养蜂超半个世纪,创多个“海南第一”;他坚守诚信,用品质享誉国际;他年近七旬,仍坚持创业壮心不已;他矢志不渝,人生充满传奇。他就是陈昌卓,51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和蜜蜂的联系,在这个“海南蜂王”的身上,流淌着海南人“诚实、执着、勤奋、拼搏”的品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我们将这位海南“最高龄...

95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将家乡的柑橘卖到全国各地

95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将家乡的柑橘卖到全国各地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出台实施各种相关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今年27岁的张霄霆,与同学刘大楷、金鑫于2021年11月共同创办玉溪宁沣商贸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华宁县农业优势,结合发展迅速的电商产业,将地方农副产品包装销售作为公司的主要经...

苏州“80后”大学生回乡十年创业甘当“蟹农”

苏州“80后”大学生回乡十年创业甘当“蟹农”

又到一年螃蟹季,2020年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将于9月21日举行,这些天清水村蟹韵蟹业专业合作社的顾敏正忙着大闸蟹开捕前最后的准备,既要拓展销售渠道,还得兼顾监测大闸蟹长势,多次乘坐渔船前往养殖基地实地查看。看着眼前这片大闸蟹养殖基地,顾敏坦言创业路走得真不平坦。顾敏出生于1986年,是一个土生土...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革性地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种植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