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生态养猪求发展 “海归”创业写新篇

2023-01-18创业故事19

今年35岁的孙道远,是一位智慧型的男子汉,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头短发映衬着红润的脸庞,他那刚毅明亮的目光,依然流露出动人的风采。在6年的海外工作中,孙道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他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从事石油化工机械的工作经历当作发展的奠基石,视为人生旅途中的里程碑,在内江市海外工作的成功人士中独树一帜,受到东兴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近年来,东兴区委、区政府号召在外地工作的乡亲们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海外游子孙道远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返乡创业,于2021年底回到阔别已久的东兴区双桥镇,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

返乡创业:生态养猪求发展

1987年春天,孙道远出生在内江市双桥镇一个名叫张庙村的偏僻山村里,由于家居农村,上小学时,他每天都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读书,家里很穷,父母辛苦得很。从小他就萌发了要当一名农技员的念头,要为山村的经济发展做一份贡献。记得在内江读高中时,他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农技员,做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孙道远大学毕业后,在2016年受中国国际水利水电新加坡公司的邀请,去新加坡从事石油化工的质检和测量主管工作;2019年,又受ABRAHAM INTERNATION PROCESS ENGINEERING CORP.PTE.LTD(新加坡公司)邀请,从事质检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工作。在海外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多次受到家乡政府返乡创业的邀请。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孙道远被家乡父母官的真情打动,于2021年底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内江市双桥镇。据悉,孙道远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从事石油化工的测量、质管和现场工作,一年到头四处奔波、辛苦在外,呆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近年来,得知家乡的经济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地政府又欢迎在外地打工的乡亲们回乡创业,孙道远决定放弃在海外工作的机会,返乡创业。

“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必然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个性,要敢于开拓市场,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孙道远如是说。他认为,现在回家种地不大现实,那么,返乡创业,如何开拓新的市场呢?他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各类信息,还亲自去各地实地考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国家对农村开展规模养猪有很好的扶持政策,经过科学论证,一个想法跃上他的心头:就从事种养结合的循环养殖吧!

众所周知,用传统的方法养殖黑猪生长周期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现在采用科学养殖方法饲养九个多月即可养成肥猪。由此可见,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模式发展生猪产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据悉,孙道远从海外归来返乡养猪的决定,引来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但是无论家人怎样反对,孙道远仍然决心回家乡开展生态养猪工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孙道远就最讲“认真”。他一回到村上,急匆匆地找到元觉村“两委”的干部,将从事生态养猪的想法与发展思路和盘托出,立即得到了元觉村“两委”干部的点赞,并对他开办生态养殖场的土地、水源等问题,给予大力支持。

“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打造生猪养殖基地是当前工作的重头戏”,孙道远常说。今年年初,在双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和股东们一起成立了内江绿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将带动东兴区附近乡镇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将有力推动生猪产业化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合作社注重“统筹安排,科学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六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工作思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该社坚持以“讲科学、重效益”为发展宗旨,必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绿牧养殖合作社基地建设在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元觉村7组,养殖基地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有标准化圈舍面积2000平方米,粪污处理沼气池800立方米,饲料加工、消毒、兽医、化验、办公、住宿等配套用房1000余平方米,现准备饲养小猪总头数1500头,前期总投资380多万元。由于基础建设规模较大,起点较高,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左右。

共同致富 人才培育写新篇

“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共同致富,才算真正的富”,孙道远常说。他认为,要创办一流的生猪养殖基地,必须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各类型人才。

一年来,根据共同致富这一发展理念,孙道远一手抓好生态养猪场的基地建设,一手抓好养殖基地职工的专业培训,两手抓、两手都硬,收到了显著成效。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计划,并建立了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不仅如此,他还采用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经验,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办法,提高养殖基地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据了解,孙道远为了培育新型养殖农民,在双桥镇党委、政府和区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巨资建设养猪基地,然后完善配套的监控、自动化等科普硬件设备,使培训基地的各项设施日趋完善。一年来,绿牧养殖合作社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周边农户上百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上万余份,向广大农户广泛地宣传科学养猪的知识,做到“养猪知识讲到家、技术传授传到位”,培训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养殖农民。

引人瞩目的是:为了使养殖基地更好的发挥生态养殖和经济双赢的示范作用,一年来,绿牧养殖合作社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发展思路,并以国家生猪标准化项目建设为契机,示范引导农民严格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健康饲养”的原则,推行以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以专合社标准化基地为依托,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此举措得到了东兴区双桥镇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为了维护广大养猪农户的利益,绿牧养殖合作社在准备饲养期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生猪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推动生猪标准化技术生产进程中,专合社还将派出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帮助会员及其他农户学习、掌握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技术。据悉,通过合作社开展的标准示范工作的学习,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及时发布产品信息,积极拓展营销网络,毫无疑问:此举措将极大地提高养猪农户参与市场化经营的能力。

正如双桥镇党委主要领导到元觉村调研生态养猪工作时所说,孙道远海外归来返乡创业,他建立的生态养猪发展理念,为双桥镇生态养殖工作开了一个好头,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年来,孙道远开展生态养猪的基础建设,现在各类设施已初具规模,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配套生产准备。对于未来生态养猪的发展,孙道远信心十足,他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养殖场扩大到6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达到5000头的规模。同时,本着“一业为主,多角经营”的原则,把餐饮、休闲、娱乐的环境升级改造,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相信:孙道远生态养猪的发展思路一定能够实现,返乡创业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他带领村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一定会谱写生态养殖发展的新篇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289.html

“生态养猪求发展 “海归”创业写新篇” 的相关文章

涂宇果:创业需要勇当先行者

涂宇果:创业需要勇当先行者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涂宇果,那可能是“折腾”。对于爱折腾的涂宇果来说,创业要趁早。大学时,涂宇果就和华西医院创立“小心肝”慢性病管理品牌,因此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新创业一等奖。但获奖后,该项目却因各方对品牌发展理念未能达成一致而解散。项目虽未成功,但却让涂宇果认识到,选择一个好项目比怎么做更重...

刘胡兰镇的创业故事:96年大学生返乡卖土货

刘胡兰镇的创业故事:96年大学生返乡卖土货

11月11日凌晨,“双十一”刚刚开启半个小时,李诗宣看着店铺后台爆单的势头,就知道今年的牛肉销量肯定要超过去年了。这是返乡创业以来,李诗宣经历的第二个“双十一”。与第一次相比,虽然少了一些新鲜感,但看着飞快增长的订单,李诗宣和团队的小伙伴们还是难掩兴奋。截至当天下午5点,店铺的单日订单量就已经突破...

“九五后”大学生养蜜蜂酿造甜蜜事业

“九五后”大学生养蜜蜂酿造甜蜜事业

春节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工人们正为了生产礼盒装蜂蜜年货而忙个不停,而与他们达成深度合作、带动当地蜂产业发展的项目公司创始人,正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南京“95后”大学生林彤。2016年大学毕业后,林彤来到南京团市委实习,接触了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了解到南京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一颗...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盛夏的向阳湖畔满目葱翠,荷叶飘香。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更是一派鱼虾肥美的丰收景象。7月18日,记者来到对虾养殖基地时,只见60余口鱼塘整齐镶嵌在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杨巍正在指导工人补放虾苗。杨巍说,头天晚上,这里刚刚卖出3000余斤对虾。从6月底到7月中旬,基地...

68岁蔡满坡大棚里种无花果 创业梦想开了花

68岁蔡满坡大棚里种无花果 创业梦想开了花

出去打工,年纪大了工作难找;在家闲着,没了收入生活困难。60岁以后,源汇区大刘镇蔡庄村农民蔡满坡,处境变得尴尬起来。今年2月,在驻蔡庄村第一书记赵学军的鼓励和帮助下,68岁的他开始在大棚里种植无花果:不仅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多年梦想,还成了村里勤劳致富的榜样。蔡满坡培育的矮化无花果树。六旬老农 痴迷无...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金田农业园区,内蒙古奥远君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基地占地70亩。15栋白色大棚整齐列队,遮阳网下60垄蚯蚓养殖床一条条排开。旁边是肥料发酵棚和有机肥加工储备棚,大棚旁边种着各种蔬菜,因为施用蚯蚓粪有机肥,长得油绿油绿。7月末,炎炎烈日下,养殖场里没有臭气,只有热烘烘的发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