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5后创业者勾英达:在“退潮”后蜕变

2023-01-18创业故事56

2010年后,由中国互联网掀起的创业大潮吸引了大批的创业者,其中不乏年轻的95后。他们聪慧机警,比同龄人更富有见闻胆识,曾在在资本和商业世界中掀起一朵朵浪花,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能够将项目做到今日者极少。野农优品的创始人勾英达,是这个“极少”中的一个。

勾英达是这批95后互联网创业者中的其中一位。他于2014年创立农产品电商品牌“野农优品”,从而开始了他的“互联网+”创业之路。2015年、2016年曾是他的“高光时刻”。期间他获央视多次报道,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主动为其公司代言,受邀与来华访问的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共进晚餐,获得2,000万的融资。

5年时间过去了,当同一批获得资本青睐的95后年轻创业者项目或难产或折戟时,勾英达野农优品的项目却坚持走到了今天。他曾说95后创业的劣势就是根本没有优势,“不会和人打交道,没有人脉,缺少资金,找不到靠谱的人才”。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谦虚,“野农优品”的项目可以从一粒种子开始一点一点慢慢发芽,2018年年末,“野农优品”实现总营收3.5亿元。

在天资聪颖的年少时期,勾英达曾凭借运营网站赚取第一桶金。从大二期间休学全身心投入到农产品电商行业至今,这五年一路走来,他在严酷商业世界的打磨中逐渐从顺风顺水、自带光环的少年蜕变成更具有商业判断力的成年人。

2016年勾英达曾说自己的梦想是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而现在他更近的目标是将牛羊肉品类做到全国第一。

2019年9月25-28日,野农优品参与2019年上海“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览交易会”。勾英达,后排居中。

“一开始就是做着玩儿的”

借着野农优品到上海参展的机会,笔者见到了勾英达本人。深蓝色POLO衫,黑色西装裤、黑色皮鞋,一米九的高个儿,北方口音。勾英达刚过24周岁很年轻,而身上沉稳的气质却很明显。

笔者问他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农产品电商,他回答说“一开始就是做着玩儿的”。“当时就试着在公众号上卖家乡的特产嘛,没想到不小心就做大了,唉,做大了之后就需要全身心投入了。”

整个对话间勾英达并不显得亢奋,而是略微有些倦怠。或是远途奔波带来了疲劳,或是在这个行业一头扎下去5年后少了最初的新鲜感。

勾英达最初在“野农优品”的微信公众号上卖特产,随后建立了同名电商网站,目前以该品牌在全电商渠道上进行销售。

当时“互联网+农业”是一个很热的概念,2014年,除了勾英达的项目之外,国内还有一批企业投身于农业之中,与之相关的还有“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勾英达从前就办过网站,所以他觉得他懂,“能做好这事儿”。虽然他当时还是个大二学生,但他决定要跟朋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项目中,选择了休学创业。

少年自建网站实现盈利的独特经历、“双创”的时代背景、项目符合农产品工业化的趋势,再加上青年人少见的勇气和目标感,勾英达受到了央视及其他媒体的多次报道,并顺利拿到了总计1,600万的投资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总计3亿元的扶贫项目补贴。

2015年5月,勾英达受邀参加央视2套《创业英雄会》节目,节目上潘石屹与其同台并主动为其背书。潘石屹在台上激动地说:“英达这个项目,是解决吃的问题,是解决一个千百年来的问题,只有在今天有互联网的时候,才把生产环节跟消费环节直接联系在一起。多伟大的一件事情!大家一定要来支持他。我背书一下,我愿意为他做形象代言人。”

“当初我们是这样想的,农产品行业是个万亿市场,线上的销售占比还不到1%,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这个占比可能会从1%提高到10%,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总的来说,看起来触手可及的财富、潜在的社会效益以及过往创业经历的铺垫,勾英达曾认为在线上销售农产品前途似锦。

“互联网+农业是传统行业,甚至算不上互联网行业”

然而在不断推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一件件意料之外的事不断重构勾英达对该行业的认知。农产品的种植户小而杂,因此采购环节较为复杂,一些小摩擦曾让勾英达颇为头疼。

“有次我们收购大米,大米的批发价5块,但对方想卖我们8块。我们问对方为什么,对方说你不是扶贫吗,扶贫那不就得卖你贵点儿吗?”

“我们在产地免费安装了溯源系统,每个溯源系统价值1万多块钱,农户可以用手机查到实地实时的生产情况,肥力、温度、湿度等等,这可以给农户生产种植提供指导,但有农户到了收成的时候觉得庄稼少了,认为是因为安装了溯源系统影响了庄稼生长,硬要我们赔庄稼钱。”

“还有到我们公司拉横幅的。我们卖了化肥给他,但他觉得化肥效力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产出,也是要我们赔钱。我们请了好多专家去看了,专家鉴定后都判断化肥是没有问题的,按道理是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收成的,但他听不进。”

除了采购端遇到的问题,农产品在推广上也有一些挑战。“野农优品”最初在线上走的是高端路线,将农产品进行礼品化的包装和销售,同样在超市卖3块一斤的大米经过礼品化的包装后以十几块钱的价格出售。“那时候很多商家都这么卖,我们也在这样做,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样是不行的,虽然大米品质的确非常好。”后来,“野农优品”转变了销售思路,力求在同品质的优良产品中做到高性价。

“因为利润薄,我们在营销上的预算较少,目前也还没有进驻商超。现在的超市根本不挣产品销售的钱,他们挣供应商的钱就足够了。现在一款产品要进超市,一年没有一万块钱根本进不去。进店费、条码费、广告费、促销费、活动费……摆堆儿地问你要钱。”

深入农产品电商行业之后,勾英达发现,电子只是手段,本质还是商务,“农产品行业的话语权在B端,我们的利润在1个点到3个点,这在行业中还算高的了。有些公司卖一斤大米就赚几分钱。” 在勾英达看来,这个生意要增长,靠的还是传统的商业方法。

未来的打算

虽然创业中碰到了诸多问题,但5年的时间已使得“野农优品”有了一定的规模,勾英达对公司未来发展路线的规划也更为清晰。2018年,“野农优品”实现总营收3.5亿元,预计2019年全年的营收将达到5亿元。野农优品不仅涉足了价格颇高的有机农产品,SKU也达到了400个。

5年过去了,一直在全国各地跑的勾英达目前想要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我要把牛羊肉品类做到全国第一。”他停顿了一会儿补充了一句,“必须做到全国第一”。

“在内蒙古,牛羊肉这一块基本没什么人碰,因为牛羊肉作为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对冷链储存的要求很高,一旦保存不好,折损就很大,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觉得现在做牛羊肉时机很成熟。” 勾英达说话的语气坚定而自信。基于对内蒙古当地牛羊肉企业的观察,他认为目前当地企业缺乏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产品运营尚未实现标准化,层次不齐的品质难以形成品牌和价格优势,而这个劣势正在为“野农优品”创造机会。

勾英达打算在年底前上线10款牛羊肉产品,目前“野农优品”正在内蒙、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建造冷冻仓库,未来公司将会全力投入线下社区生鲜店和各一线城市的仓储配套,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永远不会有一次就成功的创业者,但创业的过程能让人不断学习、成长,坚持并努力才能使我们距离目标更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350.html

“95后创业者勾英达:在“退潮”后蜕变” 的相关文章

浙江温州轮椅上的创业者:十余年帮助残疾人致富

浙江温州轮椅上的创业者:十余年帮助残疾人致富

这几天,杜志文正在帮助一位残疾员工办理社保手续。作为一名轮椅上的创业者,这是他忙碌生活的日常状态——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帮助更多残疾人增收致富,这条路他已走了10余年。1971年,杜志文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街道岩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失去正常行走能力。...

一个海归创业者的生命科学梦

一个海归创业者的生命科学梦

裴颢,桐乡市工商联副主席,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均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裴颢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不久他就离开金融行业,入职哈佛产业转化研究院,从事...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赚钱少,特别是种地,又脏又累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河北省巨鹿县的“葡萄大王”刘财举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水果贩子”变身种植大户,靠种葡萄完成了创业梦,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还成了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刘财举正在介绍他的克瑞森晚熟葡萄。从“一分不挣”到亩“产”万元李锋...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4月上旬,苗族聚居的花垣县山中细雨霏霏,桃红李白。采访中,我们遇到许多个性鲜明的苗家青年,其中,有3个人的故事令人难忘……硕士当上“放牛郎”花垣县雅酉镇麻家村的龙胜新年方27岁,拥有中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如今却被人们戏称为“放牛郎”。2011年毕业后,龙胜新决定自主创业。通过时近半年的社会调...

退役军人胡顶:创业养螃蟹的成功秘诀是“勤奋”

退役军人胡顶:创业养螃蟹的成功秘诀是“勤奋”

“养螃蟹前期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蟹苗只有在海水里才能孵化,我们这边如果大量养殖,就需要到海边城市去进蟹苗。”近日,记者在联系胡顶时,他正在为明年的螃蟹养殖做准备。从一个门外汉,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磨砺,胡顶已经成为一个螃蟹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第一次创业,亏空家底胡顶在承包的池塘里劳作。胡顶2004年1...

种植无花果赚钱吗?90后大学生返村创业种植无花果,助力乡村振兴

种植无花果赚钱吗?90后大学生返村创业种植无花果,助力乡村振兴

8月7日,正值无花果成熟的季节,记者来到安居区观音镇桃子园村,一大片长势良好、一个个垂涎欲滴的无花果把果树压弯了腰,成为村子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袁谋若啊?他在地头,那边,挑粪那个……”“挑粪那个”?这似乎让人难以与90后的大学生联想在一起。当记者见到袁谋若时,他正在准备“有机肥”。黝黑、干瘦,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