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5后小伙儿回乡养兔闯出致富路

2023-01-18创业故事42

6月3日上午,郏县长桥镇李常庄村中中畜牧养殖场内,85后小伙儿张红飞打扫完兔舍的卫生,又给玉兔喂食。“养殖玉兔一个月出栏一次,可收入5万多元呢!”张红飞高兴地说。

IT男返乡搞养殖

今年32岁的张红飞之前在郑州从事微信小程序编程,收入不错。2018年,他辞职回乡开始养殖兔子。

说起回乡养兔的初衷,张红飞笑着说,在郑州工作离家比较近,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了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而家里又有人会养兔,他便萌生了返乡创业养殖兔子的想法。

2018年春,张红飞投资1万多元,引进40多只玉兔,在家中开启了试验养殖的创业之路。创业初期,由于缺乏养殖经验,没有销售门路,没少走弯路,不服输的张红飞买来资料自学养殖技术,到大型养兔场学习,研究改进养殖设备,主动寻找销售渠道,创业之路越走越顺畅。

养兔闯出致富路

2019年,张红飞在长桥镇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的支持下,租地建成了郏县中中畜牧养殖场,母兔存栏达到200多只。在他的精心喂养下,每隔40多天,就有一批小兔出生。

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张红飞的养殖场月存栏玉兔1500余只。1个多月出栏一次,实现利润5万多元。

“现在兔子不愁卖,到了出栏时间,周口、开封的商家就会上门收购。”张红飞说,现在又新上了一套设备,准备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一倍。

张红飞致富不忘乡亲,今年以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已发展3户村民从事玉兔养殖。养殖户黄怀亮感激地说:“红飞啥也不图,又是提供种兔,又是提供技术,真是致富路上的好带头人!”

近年来,长桥镇着力探索“党建+服务”新模式,以优质服务吸引土专家、田秀才、农状元等共谋产业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本地在外优秀人才服务联络工作机制,完善优秀人才信息库,加强与在外人士感情联络和信息沟通,不断宣传推介家乡发展。截至目前,长桥镇共培育吸引各类人才410余人,成功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平顶山麦香食品厂、东坡茶点等11家实体经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完善人才服务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为返乡入乡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长桥镇党委书记张世卿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361.html

“85后小伙儿回乡养兔闯出致富路” 的相关文章

涂宇果:创业需要勇当先行者

涂宇果:创业需要勇当先行者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涂宇果,那可能是“折腾”。对于爱折腾的涂宇果来说,创业要趁早。大学时,涂宇果就和华西医院创立“小心肝”慢性病管理品牌,因此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新创业一等奖。但获奖后,该项目却因各方对品牌发展理念未能达成一致而解散。项目虽未成功,但却让涂宇果认识到,选择一个好项目比怎么做更重...

云南普洱:“西盟姐妹”返乡创业 用青春追梦圆梦

云南普洱:“西盟姐妹”返乡创业 用青春追梦圆梦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大量返乡大学生创业者,他们并没有选择做时代的旁观者,而是选择主动融入,成为新时代奋斗的参与者。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90后”的佤族女孩娜布拉和娜能正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当同龄人都想着走出大山、外出闯荡时,她们却带着自己的梦想回到家乡,一心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乡亲们走上产业...

江西国有林场“二次创业”再出发

江西国有林场“二次创业”再出发

江西国有林场历史悠久,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早在1926年就已建立;江西国有林场发展不息,2016年起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巩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成果,创新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今天,江西国有林场通过“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次建功立业。记者连日来走进部分国有林场,场外...

大学生返乡创业,六盘水版“乡村振兴合伙人”

大学生返乡创业,六盘水版“乡村振兴合伙人”

“子承父业”,青年合伙人回到农村,开启茶园发展新模式,探索大规模现代化农业,带动茶企复苏,帮助村民致富增收。2017年底,从青岛一家证券公司辞职后,范洪精回到老家贵州六盘水保基乡冷风村,开始尝试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个36岁的年轻人是当地的苗族小伙,从小在村里都是学业上的佼佼者。2009年从武汉...

宁陵90后夫妻回乡养羊创业

宁陵90后夫妻回乡养羊创业

10年前,房海传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创业,和妻子赵晓倩一起搞养殖,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如今,在宁陵县逻岗镇和庄一片杨树掩映下,棚舍中养着600多只波尔山羊。“这几间简易房就是我们一家的生活区,生活条件很简陋。这三条狗是我们最好的伙伴,日夜守护着羊圈。”32岁的房海传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但讲起了他的创业...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