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陈明涛:“80后”硕士返乡创业变身“职业蜂农”

2023-01-18创业故事30

陈明涛,男,汉族,1983年9月出生,陕西铜川市宜君县太安镇寺坪村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

陈明涛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家庭并不富裕,他从小就自强自立,经常帮家里放羊干农活。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高中毕业考进985,接着上了西农的研究生。当大部分人为了好好学习去看世界、去享受苦尽甘来生活的时候,他却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偏远艰苦的家乡创业,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宜君县去养蜂。他说,他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摆脱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

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家乡的老蜂蜜,是小时候父母给他治疗咳嗽和积食的偏方。那时候的蜂蜜被封存在瓷坛子里,吃的时候用铁勺子往出挖,浓稠醇香,甜而不腻,在他的记忆里历久弥新。上大学后,他发现市场上的蜂蜜品质普遍下降,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并且他查阅资料得知,小时候家乡养殖的那种蜜蜂,又叫土蜂或者笨蜂,学名叫作中华蜜蜂,现在因为环境变化和生物入侵,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平原地区已经绝迹,偏远山区也越来越稀少。这让他萌生了对家乡的这种珍贵物种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念头。

家乡宜君县太安镇多数处于山区,森林茂密,蜜源丰富,当地有养蜂酿蜜的传统,群众喜爱养蜂产业,且具备一定技术基础。

他于2012年,毅然从高薪的中外合资企业辞职,组织当地养蜂的群众创办宜君县中华蜂协会。理想很美好,但是创业之路很坎坷。因为资金短缺,为了生活,他又考入体制内,利用工作之余继续在学习和实践中华蜂的养殖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

为了更好地把中华蜂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化,他于2019年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创建了宜君县大美林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经理,并兼任宜君县中华蜂协会党支部书记。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有过几次大规模蜂群死亡的经历,也有很多次群众放弃的情况,更大的是资金投入长期得不到回报,让他一度负债累累。他也失落过,但是又坚持着钻研学习技术,参加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头雁”培训,又到外县、外市、外省去请教专家和有经验的养蜂户;群众积极性不高,他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给村干部、给群众去说,给他们鼓劲加油;群众技术生疏,又不接受当地的技术员,他又开车把外地的技术员请到群众家里手把手教;不放心产品质量,他统一采用传统刀割取蜜和质量监督互助组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管控;没有品牌,没有包装,他多次找人设计策划,期间踩过很多坑;一路走来,都是坎坷,又都是坚持不懈。

从2016年至今,他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基地+示范村+技术入户+质量监督互助组+统购统销+电商推广+品牌效应的模式,通过蜂种引进和繁育、技术交流推广、品牌营销宣传等方式,把原来中华蜂养殖不足100窝的太安镇,发展到现如今养殖超过2000窝、参与农户超过200户、涉及11个行政村的规模;其中示范村景丰村养殖规模超过700窝;通过挨家挨户技术服务、跨区域技术交流、树立技术带头示范户等方式,邀请农业专家举办各类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50多期,培养技术人员60余人,培训群众1000多人次,辐射到了其他乡镇和区县。从2016年以来,通过技术帮扶、蜂种发放、统购统销等方式,累计带动100多户农户,年产量超过1万斤,群众增收超过50万元。

作为示范村的太安镇景丰村,今年共有23户养蜂,每户产蜜大约200余斤,纯利润达到8000元以上,全村年产蜂蜜5000余斤,纯利润达到20余万元。因为农资和人工价格比较高,种植业利润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中华蜂产业省时省力,成本低,农户可以在农闲时间进行养殖管理,再加上当地自然条件优越,蜂产品质量深得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爱中华蜂养殖。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如今“陈硕士”品牌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他也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奖和“宜君英才”称号,并担任宜君县第九届政协委员。

陈明涛一直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他带动的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助产业,不仅对群众增收作用明显,而且对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作用;该产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前来参观学习的当地人和外地人络绎不绝,群众口碑也非常好,具有很好的宣传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弱化、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务农人群,发展中华蜂养殖,有利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形成长效产业链,对于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发展、促进增收致富、形成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2022届“最美家乡人”活动是由阿里巴巴公益旗下“天天正能量”平台、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联合宜君县融媒体中心等60多家主流媒体联合发起。

本次评选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通过评选表彰将他们的事迹推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秀范本和成功经验。

来源:宜君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冯永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398.html

“陈明涛:“80后”硕士返乡创业变身“职业蜂农”” 的相关文章

王锐旭:从网瘾少年,到靠摆地摊起家,成青年企业家

王锐旭:从网瘾少年,到靠摆地摊起家,成青年企业家

1990年1月出生的王锐旭读初中时,经商的父亲破产,曾经富足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曾经沉迷网络的王锐旭,中考落榜后被母亲一巴掌打醒。从此专心学习,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随后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的秋天,在广中医大学门口,一个小伙正在和舍友一起摆地摊,地上是一排排的多肉。小伙跟每个路过的行人推销多...

这夫妻俩把小盆景种成了大风景

这夫妻俩把小盆景种成了大风景

拉枝、盘扎、修剪、整型……盆景基地里,园艺师们全情投入盆景修剪。随着园艺师手中剪刀的上下飞舞,原本普通的绿植很快呈现出宝塔、瀑布、雄鹰等造型。打包、装箱、发货,一棵棵盆景“飞”出村落——这是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山村高鹏的励园盆景基地的一处景象。高鹏和胡瑞宁在园区内整理盆景。返乡创业 变身“村”里人在励园...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吃黄元米果第一口不要蘸盐,也不要蘸糖,要吃原汁原味的。”江西省瑞金市红井步行街的一家黄元米果店前,老板刘海东正向顾客推荐米果的吃法。这一口“原汁原味”的黄元米果是刘海东的“乡愁”,也是如今村民们致富的“金钥匙”。从过去一斤五块到一斤八块,再到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将黄元米果卖到一斤十块,做了五六年黄元米...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如果不是亲眼相见,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学生。“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凹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

95后小伙回老家创业 追梦5年终成”鹦鹉大王”

95后小伙回老家创业 追梦5年终成”鹦鹉大王”

苗伟男是一名95后,2017年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回到宿迁老家创办了鹦鹉驯养繁殖场。如今,苗伟男靠养鹦鹉年销售额破千万元,还带动当地养殖户走上致富路。大二创业,是校园有名的"苗老板"宿迁市湖滨新区金翎羽鹦鹉驯养繁殖场负责人苗伟男向记者介绍起两只“爱宠”:这个是玄凤鹦鹉,它主要产自于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