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复旦校友|夏立城: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3-01-18创业故事48

夏立城,1995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在校期间迫于生计的压力,经历了两段校园创业,均小有成绩。毕业后,他创办了蓝盟,今年迎来了第20个年头。

现在最令他在意的是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新俱乐部负责人的身份。采访中,他多次提到“情怀”对创业的重要性,这源于复旦对他多年的精神滋养,他希望通过创业创新俱乐部的连接,让复旦人的情怀落地。

生活中的他也将创业中的活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断为自己和身边的人赋能: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和女儿一起在318国道上骑行;完成了400公里的戈壁跑;带领身边的朋友做亲身公益等等。

他说,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创业之路

夏立城的创业意识萌生于小学五年级。当时他想要一顶农村小孩都喜欢的红军帽,要2、3块人民币,他不想让家长支付这笔费用,他就想到通过卖冰棍赚钱。当时1毛钱可以批发5根冰棍,以1毛钱3根的价格出售。

卖了一个暑假,他挣了3块5毛钱。买到军帽后,他把它夹在老式自行车后面的货架上,回到家却发现军帽在路上被风吹丢了,一个暑假的辛苦就这样付之东流。失去那顶军帽之后他并没有抱怨,反而表现得十分淡然。

直到现在,那种淡然的态度都在影响他对金钱的看法。“我对钱看得没那么重,而且我愿意和别人分享。所以现在我们公司的员工凝聚力、工作努力程度、稳定度都还蛮高的。”他说。

1995年,他从东北农村来到复旦。那个时候的上海仍然比较排外,最初他感到很难适应,但复旦的老师和辅导员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包容。大一的时候,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他申请到了一个月150元的助学贷款。但一年2000元的学杂费对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来说仍然有压力。

1996年,他和两个同学一起用360元买了一个BP机,开始做家教中介。为了拉业务,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在复旦周边的各个小区公告栏上贴广告。做成一笔生意向学生和家长各收30块的中介费,生意非常好。

大约用一个冬天的时间,他们三人赚了6000块钱,每人分了2000。但是后来旁边高校的一个学生因为做家教中介被抓了起来,还上了报纸,他们吓坏了,当即决定放弃这门生意,卖掉BP机把钱分了。他在大学里的第一次创业就算结束了。

到了1998年,他的经济压力还是没有缓解。暑假前他只剩了800块钱,只能支付回家的路费。于是那个暑假成为他在大学里第二次创业的起点。

当时大学里很多寝室在卖光碟,也有人在租VCD,一部VCD大约15块钱,夏立城想到了租赁或许是一门好生意,于是,他用800块钱买了50部VCD拿回寝室租,当天晚上就赚了76块钱。为了扩大生意的规模,他在宣传上用了很大的功夫。他连夜在当时的中央海报栏贴了十几张写有“9号楼211寝室出租VCD”的海报,在当时信息并不流通的校园产生了很震撼的效果,想看片子的同学蜂拥而至,当天他的VCD就被租完了。

一两个月以后,夏立城“垄断”了校园里租VCD的生意,连校园里正规的音像店都倒闭了,学校教育超市的经理还经常到他那儿换零钱。

后来他出租盗版VCD的事情被一位同学告到了学工部的老师那儿,那位学工老师听了之后说,无非是一个穷学生勤工转学,你们搞什么搞。这件事就这样被压了下去,让夏立城非常感激,他觉得复旦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

1999年1月,他挣够了学费,就把整个摊子转让给了一个师弟。后来临近他毕业,拿着包要走的时候,还有人来敲他们寝室的门说要租VCD。现在很多那个时代的校友跟他见面,听说他是9号楼租VCD的,还会引发他们对大学时光的回忆。夏立城说,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校园风气是鼓励创业的。

大学毕业后他就创办了蓝盟,今年迎来了20周年。夏立城说,蓝盟是一家把服务放在第一位的公司。把服务做好了,自然会有客户,因此他们并不在其他方面去刻意维护和客户的关系。在一个纯商业环境中,蓝盟服务了许多顶级企业,走到了今天。

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为自我和他人赋能

在公司初创阶段,他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因此在子女的教育上有些缺位。2014年7月,在女儿13岁半时,夏立城为了消除她青春期遇到的苦闷,父女二人从上海出发,沿着318国道骑到了武汉。

一路上的经历拉近了父女俩的距离,也让两人都得到了成长。夏立城说,“最有趣的是,我们在每一天出发前都不知道今天晚上会住在哪里。面向未知的目的地前进,才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挑战。”

2014年,夏立城参加了“玄奘之路”第九届戈壁挑战赛,在玄奘之路上奔跑了112公里。2016年,他又花了18天的时间,走完了全程400公里的玄奘之路。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在荒凉的戈壁上,夏立城获得了自我思考的空间,让他得以反观自己的人生、创业历程、商业模式等等。在那18天里,他把很多事情都做了一次全新的思考。戈壁上开出的花朵,让他看到生命的坚毅;太阳的东升西落,让他想到做人要谦逊。和戈壁相比,人虽然是非常渺小的,但他说不能因此否定人内心的力量。这让他看到了物理和佛教相通的部分。

创业之外,夏立城的精神滋养来源于阅读。通过阅读,他发现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从美国人写的书中学习创新性思维;从日本人写的书中学习流程化、标准化的落地执行。现在,他对井冈山到延安的历史感兴趣,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借鉴。

夏立城还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人。最初他们利用身边的资源,为云南德宏的多所小学募捐了数万本图书,帮助他们建立图书角。后来他们还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石乡马窑小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捐书时有两件让他特别感到的事:一位朝鲜族老太太看到了收书地址,亲自送了几本书到他们公司。夏立城说,看起来她的生活也并不富裕。这让他觉得公益之心跟财富、社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还有一位在美国的校友,从亚马逊上买了大约几千本书,送到他陆家嘴的办公室,让他的员工在每一本书上都签了字,写了祝福语,送到蓝盟,再由蓝盟送到德宏去。夏立城说当时因为书太多,他们没有刻意地记下每个人的名字,但他记着这些故事。

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联系上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石乡马窑小学的校长,约定好之后每年去一次。五年来,夏立城组织的热心公益的校友和朋友们为他们配备了图书室、电脑室和心理咨询室,并做了升级。他觉得亲身公益能够把所奉献的东西亲手送到需求者的手里,还能让城里的孩子、大人得到一次陶冶,因为在城市里已经看不见乡里小孩那样真诚、纯净的眼神了。

搭建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新俱乐部

复旦给夏立城的烙印,让他成为了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创业者。夏立城说,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看重利益的人,但也有很多复旦人,是带着情怀去做事的。他希望能够真正帮助到一些复旦毕业的创业者,去关爱和支持他们。

在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新俱乐部,他们提出了八字原则:“只论学龄,不分爵位”。每个进入俱乐部的成员,要放下自己的等级、财富、地位等等所有的光环,带着情怀和校友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这是一个以情怀为纽带,以复旦为中心的平台。他相信,一个有情怀的平台才会产生紧密而长久的交流合作,因为其背后的价值观是趋同的。

夏立城说,现在俱乐部里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志愿者,非常热情,爱奉献,没有任何名利欲求,帮助策划了很多场活动。现在他们的会员已经接近1000名。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聚焦,对俱乐部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在俱乐部内部,他们成立了很多专项小组,比如做半导体的、做海外留学的、做数字经济的,做私董会的等等。大家在一个广义的“复旦创业创新”的标签之下,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聚集在一些专项小组,综合复旦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智慧,让项目在复旦的科创载体(各地研究院和校友创业空间和园区等)里落地。

在内部的会员看来,这是一个相对纯净的组织,校友们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联结,远远大于合作或投资关系。夏立城认为复旦人有自己的特点,传承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这样的群体在做事的时候会放下很多功利的东西,反而更有可能把一件事情给做好。俱乐部里有一个名叫“心学与创业”的研讨小组,夏立城说,复旦人不功利、讲情怀这一点在阳明心学中可以得到总结,那就是“致良知”。

创业20年来,夏立城身边聚集了一批情怀驱动型的创业者——为了创造价值而创业。他认为创业本身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创业者本身是孤独的,遇到问题鲜少能与外人分享,我们希望ta能在创业创新俱乐部里找到同类,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项目或是投资都是副产品,最重要的还是情怀的落地和人与人的联结,夏立城说。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28.html

“复旦校友|夏立城: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的相关文章

东北“铁娘子”逐梦“京南明珠”:二次创业再升级

东北“铁娘子”逐梦“京南明珠”:二次创业再升级

7日,“十一”小长假最后一天,一大早,位于“京南明珠”河北省固安县的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内已是熙熙攘攘。“恰逢小长假,又是换季卖货高峰期,有新顾客刚下的订单,也有老顾客要发走的货,这一早我一会儿都没闲着。”商贸城内,欧格经典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丽娟在店里一边理货一边说。图为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

搭上“共同富裕”快车!这些残疾人成了“创业带头人”

搭上“共同富裕”快车!这些残疾人成了“创业带头人”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其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培树了一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营造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残疾人事业发展一直位居江苏全省前列的常州市,安置残疾人就业达1.7万余人,占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总...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莎莎姐,来一束‘清风明月’!”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与教师节,坐落在浙江财经大学生活区桃李苑的“方得日常花艺”共卖出了300多束节日限定花束,200多份伴手花礼,日均营业额超4万。这家花店的店主是叶莎莎——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一名大三的学生,而“清风明月”“光辉岁月”“书香满门”都是她为节日推出的新品。...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地理位置的偏远,挡不住新郑市辛店镇湛张村人发展的热情,而郭培就是带领他们致富的种薯能手。四月末,骄阳下,郭培正弓着身子在地里插苗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说,小红薯,大产业,这里承载了他的梦想,他要带领乡亲们开辟一片“薯香人生”。因地制宜,80后“致富能手”返乡带领乡邻创业80后的郭培是如今是湛...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赚钱少,特别是种地,又脏又累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河北省巨鹿县的“葡萄大王”刘财举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水果贩子”变身种植大户,靠种葡萄完成了创业梦,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还成了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刘财举正在介绍他的克瑞森晚熟葡萄。从“一分不挣”到亩“产”万元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