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小伙毕业后留在海南创业 钻研蚯蚓养殖改良盐碱地

2023-01-18创业故事48

“8亩橡胶林地为蚯蚓生长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场地,蚯蚓浑身都是宝,我更看中蚯蚓粪,得到的有机肥拿来土培芽苗菜,发展循环有机生态农业大有可为。”日前,在海口市石山镇富安村,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芽苗菜基地里,80后小伙苏剑程向记者介绍,他正探索一条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生产链,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海南广袤的林下土壤养殖蚯蚓,得到的蚯蚓粪是天然绝佳的土壤改良剂,同时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打造有机绿色农业。

苏剑程告诉记者,在此前的盐碱地改良试验中,他和团队经过反复探索,用蚯蚓粪作土壤改良剂,将原本要3年才能自行恢复的盐碱地改良时间大大缩短,且整个过程没有产生任何农业废弃物。

拍宣传片结缘蚯蚓研究

记者眼前的苏剑程年纪不大,但头发已有些银丝,他打趣道,创业的艰辛就在根根银丝中体现。苏剑程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现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大学时他因兴趣组建了一个视频录制工作室,毕业后苏剑程选择留在海南创业,创办传媒公司。

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他受邀给热带农业科学院专注于蚯蚓研究的卓少明老师拍相关知识宣传片,“片子跟踪拍摄了两年的时间,跟卓老师学习到了很多,他把他所有的研究蚯蚓的知识全数传授给了我。”苏剑程说,卓老师对蚯蚓的深入研究颠覆他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让他对蚯蚓研究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索性放弃传媒的创业方向,说服另外一个伙伴转身投入到蚯蚓当中,每天找各种各样的农业废弃物来饲养、研究蚯蚓。

在苏剑程这里,蚯蚓研究还是一个创业项目,如何运用蚯蚓做成一条良性的产业链,经过多次的尝试都没能找到一很好的运作模式。这时,伙伴迫于家里的压力放弃了,但苏剑程选择留下来。

摸索探究改良盐碱地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文昌,海水倒灌造成上万亩农田盐碱化。当时作为志愿者到一线救灾的苏剑程了解后,便尝试着用蚯蚓来改良土壤。“当时很多农户跟我说,根据他们的经验,盐碱地只能‘水洗’,需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让土壤自行恢复。”苏剑程认为3到5年时间太久,于是他仍旧坚持探索运用蚯蚓来改良土壤。

刚开始苏剑程尝试把蚯蚓直接养在盐碱地里,但尝试后发现海南雨水太多,蚯蚓怕水淹,这个方法行不通。然后苏剑程尝试着用蚯蚓粪来改良土壤,他将生产好的蚯蚓粪运往文昌,先是在盐碱地上平铺一层5厘米厚的蚯蚓粪,用耕地机深翻20厘米,把它拌匀。7天里浇了几次水,然后就开始播种,尝试着种了南瓜、豇豆、空心菜等。这一次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作物不仅产量恢复,有些还增产了,说明土壤不仅恢复,还比之前更肥沃。

“蚯蚓粪改良土壤最大的好处是一次性解决问题,而且生态环保。”苏剑程介绍,蚯蚓粪松软无异味、团粒结构好、保水能力强,除富含植物所需的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用传统方法要3年改良的土壤,用蚯蚓粪很快就有改善。

开创林下养殖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文昌改良土壤获成功给了苏剑程很大的创业信心。2015年,他成立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海口石山镇福安村的橡胶林为基地,利用林下闲置土地资源,开展蚯蚓标准养殖生产,大量处理消化当地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经发酵处理后用于蚯蚓养殖。蚯蚓粪经过处理后得到土壤改良剂,用于种植芽苗菜,而种植完芽苗菜之后的蚯蚓粪基质,又可重新投放回去给蚯蚓取食,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不会产生任何的废弃物。“这样一来,长期的土壤改良就可与短期见效的芽苗菜项目并行,生态循环和经济收益双赢。”苏剑程介绍,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20户农户就业。

经过四年的努力,苏剑程已完成一套利用蚯蚓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标准化产业模式,以及应用于芽苗菜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法,并已申请专利。目前这些芽苗菜不仅供应到全省各大超市、餐饮店,还运输出岛,在广东地区颇为畅销。

“不仅芽苗菜,下一步我会尝试把有机肥发放给农户,得到的有机产品再由公司统一包装销售,这样既能带动农户致富,还可以海口基地为辐射点,向全省甚至岛外统一运输销售有机农产品。”苏剑程说。

盼推广蚯蚓改良土壤模式

苏剑程介绍,目前基地每个月可处理90吨农业废弃物,产生50吨蚯蚓粪,通过配比制成150立方米的土壤改良剂,每个月的量可改良30亩盐碱地。“土壤改良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做到高效改良,里面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苏剑程说,例如海南的农业发展较为分散且粗放,如何节约地收集到更多的农业废弃物为蚯蚓做饲料,就是一个难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一等地仅占5.2%、二等地仅占24.1%、三至六等地占70%以上,大部分为中等偏下水平,但谁愿意为土壤改良买单,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苏剑程坦言,“如果得到政府的认可,签约改良协议,并由政府建立废弃物的回收体系,农户愿意将废弃物统一收集用于蚯蚓的繁殖,将大大节省成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68.html

“80后小伙毕业后留在海南创业 钻研蚯蚓养殖改良盐碱地” 的相关文章

00后大学生在一颗小小纽扣中打开创业空间

00后大学生在一颗小小纽扣中打开创业空间

“我想要通过纽扣让人们跳脱出沉闷和无趣,用活泼又鲜明的色彩来传递积极、快乐的理念。”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大二学生陈贝妮是一位00后,也是学校里的“创业明星”。陈贝妮的创业项目围绕看上去很日常、很传统的纽扣。从高中开始,她就利用闲余时间前往纽扣专业市场调研,探访不同的纽扣企业,撰写调研报告,认真梳理纽...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

海南“蜂王”传奇人生:68岁陈昌卓仍快乐创业

海南“蜂王”传奇人生:68岁陈昌卓仍快乐创业

他养蜂超半个世纪,创多个“海南第一”;他坚守诚信,用品质享誉国际;他年近七旬,仍坚持创业壮心不已;他矢志不渝,人生充满传奇。他就是陈昌卓,51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和蜜蜂的联系,在这个“海南蜂王”的身上,流淌着海南人“诚实、执着、勤奋、拼搏”的品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我们将这位海南“最高龄...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95后小伙创业做“另类”汉服遭网暴,成功逆袭收获海外粉丝

95后小伙创业做“另类”汉服遭网暴,成功逆袭收获海外粉丝

“我注定成不了一个商人,只能做一个设计师。”在和陈际州聊天的过程中,他反反复复念叨着这句话。1996年出生的陈际州在20岁的时候从国外辍学回国创业,带着和传统汉服完全不一样的设计理念闯入汉服圈,在淘宝上运营着他的原创汉服设计品牌。在经历了创业过程中该有的和不该有的挫折后,如今陈际州的汉服在淘宝上吸引...

“养鳝大王”刘红旗的黄鳝致富经

“养鳝大王”刘红旗的黄鳝致富经

在湖南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东洲乡春晓村,有一位黄鳝养殖大王刘红旗,6年来,他凭着对黄鳝的了解,通过不断摸索,发展网箱养殖黄鳝,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6月21日,笔者在西湖管理区春晓黄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力兵的陪同下,慕名拜访了这位“养鳝大王”。走进他的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网箱,交织成一片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