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种植“生态李” 用绿色产业盘活一座山
七月流火,烈日当空。在通往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2组的道路旁,郁郁葱葱的李子林遍布整个山头。放眼望去,李树枝丫被满满当当的果实压得垂下了头,在阳光的照射下,个个李子青翠透亮。
返乡种植“生态李”
“这个李子闻起清香味扑鼻,吃起来脆甜可口,我们都叫他‘蜂糖脆李’。”在李子树下,向洪伟一边摘着李子,一边给记者介绍产业园的情况。
40岁的向洪伟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如今一座山的产业都起源于一次“贪吃”。
2013年,向洪伟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那时候黔江区正好在打造“脆红李之乡”,机缘巧合之下,向洪伟第一次吃到了一种叫“蜂糖脆李”的李子。
向洪伟在采摘李子
“当时觉得太好吃了,一颗一颗,根本停不下来。”向洪伟说,当时吃着李子就萌生了种李子的想法。说干就干,他流转了300余亩撂荒地,种植脆红李、蜂糖脆李和枇杷,成立重庆市羽人仙果生态农业股份合作社,有150余户村民入股。
他说,基地按照“绿色发展、生态种植”的发展理念,采取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水果质量和品质。李子喜肥,向洪伟告诉记者,基地肥料全部用自产的牛粪、羊粪,混合打碎的枝条发酵而成。通过走绿色生态循环之路 ,李子园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产业很快发展起来。
政府帮助“找出路”
种植的前两年,向洪伟并不懂技术,他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自我摸索。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他还积极自费去云南、四川等地参加培训,提高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李子产量逐年增多变好,2018年,向洪伟注册了“羽人果果”商标,并获得了脆红李绿色食品标志。产量、质量都有了,可销售却让向洪伟犯了愁。
“今年李子能丰收,除了气候好以外,还离不开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向洪伟感激地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要特别感谢沙坝镇政府的支持。2021年,沙坝镇政府就着手,帮助他在电商平台进行推广与销售。随着今年李子的丰收,蜂糖脆李产业的发展终于步入了正轨。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向洪伟说,他想搭建大棚进行种植,减少雨水对李子的影响。如今他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还远远不够。向洪伟望着已经搭建好的部分大棚说:“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把大棚搭起来,然后把基地扩大,把水果种植、动物养殖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发展起来,让更多村民能够分红增收。”
带动村民“鼓荷包”
冒着三伏天的暑气,向洪伟在果园里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兼顾采摘、批发订单的分拣、电商平台订单的分拣等。从2014年开始,合作社的成员每年每户都可以分红几万到十万不等。向洪伟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让附近的村民富了起来。
与此同时,种植基地也会召集附近的村民到基地工作,特别是采摘季节,村民每天工资70元到100多元不等。向洪伟算了算账,每年付给村民的工资有十几万元。
村民江明群在基地负责分拣工作,能在家门口有这份工作她很满意。她说:“我现在每天工资100多元,还比较轻松,如果没有这个基地,我可能还在地里干活,什么收入都没有。”
在收购站点,收购商们正在和向洪伟交谈。工人们在一旁抓紧作业,采摘下的李子,经过初选、二选等多道程序后,被一辆辆皮卡车运出了山外。看着果子行销,向洪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发展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这是向洪伟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坚守的信条,紧靠绿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产业,西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稳,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增强。如今,山高路平,硕果累累,技术有保障,售卖有兜底,荒地变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