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辞15万元年薪工作 海口海归硕士回村养泥鳅

2023-01-18创业故事45

海归硕士、通讯企业主管、年薪15万,这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十分优越的。但是,海口琼山区红旗镇红旗村委会本立村80后曾扬,却做了个让人意外的选择: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创业养泥鳅。目前,曾扬的“泥鳅事业”慢慢有了起色,成了当地的“泥鳅大王”。

返乡创业

海归硕士放弃高薪回家养泥鳅

“这里总共包了5个鱼塘,占地14亩,全都是培育泥鳅苗的;村那头也有5个鱼塘,13亩,其中一个塘是育泥鳅种的。我还有基地在云龙镇,那里是专门养泥鳅,上市后卖给档口销售的。”昨日中午,在红旗村委会美雅村一片池塘边,今年34岁的曾扬一边往塘里洒饲料,一边对记者说。

曾扬告诉记者,泥鳅苗培育对技术要求很高,而且受气候和温度影响比较大,这些鱼塘里的泥鳅苗,都是他亲手培育出来的,涉及配种、人工受精、培育等多个环节,这些方面的知识他由一窍不通到慢慢摸索出门道,育苗成功率也不断提高。

据了解,曾扬从琼山中学考上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大学毕业后留学韩国仁荷大学,攻读信息与通讯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硕士毕业的曾扬回到海南,在海口某通讯企业谋得一份工程师职位。之后几年中,曾扬升至工程科长,年收入15万元左右。在当地村民心目中,这可是十分优越的工作。可是,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2013年4月,曾扬毅然辞去工作,决定回农村创业。

家人曾反对

“读大学、出国留学都白费了”

“其实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一直有创业的念头,但因为种种限制,不能马上实现;工作后觉得平台小,不能满足自己。”曾扬说,工作几年并攒下一些积蓄后,他终于决定返乡创业,“我分析种还是养,后来觉得养比较好,就开始寻找技术要求高的、稀有的、销路好的产品,最后想到了泥鳅。”

“辞职前,我投入了两三万元在村里包了3亩池塘,实验养殖泥鳅,让姨父帮忙照看,自己利用周末回家边实验边研究。”曾扬说,几个月后,他向公司提出辞职回家专门养泥鳅。他的做法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周围一些村民也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甚至有人说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被赶回来了,“当时最伤心的是我母亲,她一直觉得,如果回农村的话,辛辛苦苦读大学、出国留学就都白费了。但我觉得回农村创业大有可为,而且我爱人也很支持我。”

曾扬说,他曾几次赴四川、广东等地考察学习,结合海南本地水土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最终慎重选择了泥鳅养殖。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曾扬的“泥鳅事业”慢慢有了起色,家人也渐渐支持他的创业。

事业做大

育苗基地已供货超过500万尾

曾扬告诉记者,去年,他幸运申请到了15万元的2年贴息小额创业贷款,这笔钱对他来说是雪中送炭。经过2年多的创业,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广。

“我主要是育苗,也兼顾养殖、回收和销售,争取做到产业一条龙。”曾扬说,育苗成功率虽然还没达到自己的预期,但半年前成功率已经开始稳定。现在他培育出来的泥鳅苗销售到海口、琼海、文昌、临高、澄迈等地,甚至还有云南、江西、重庆的养殖户通过淘宝店联系他购买泥鳅苗。为了让岛内养殖户放心养殖,待泥鳅长大上市后,他还负责向这些养殖户回收并批发至海口等地,以扩大批发泥鳅苗的市场。现在每天都有固定的客户打电话预订,仅送货一项,平均每天超过1000斤,纯收入七八百元。

据介绍,泥鳅育苗周期20多天,价格0.1-0.12元/尾;上市出货周期3-5个月,价格平均在16-17元/斤,每斤有一二十条。养殖户如果管理得好,扣除成本后每斤可赚7元左右,但如果管理不好,也容易打水漂。曾扬说,截至目前,他的育苗基地已经供货超过500万尾。

当选村支书

“希望更多村民加入一起致富”

“客户买泥鳅苗回去养殖后,我都会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尽量帮他们养殖成功。”曾扬站在鱼塘边的田埂上,一边熟练打捞泥鳅一边说,“虽然现在我还在摸索实践阶段,产量也刚刚才稳定,但我始终觉得这个项目有很大潜力,希望更多村民加进来,大家一起致富。”

据了解,作为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代表”,曾扬有想法、有抱负、有干劲,2013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曾扬说,他本来是打算以供应岛外为主,但由于需求量大,大部分都在海口“消化”了。谈到今后的发展,曾扬雄心勃勃地说:“我要争取尽快建一个比较规范的育苗场,现在已经物色好地方。同时,我在桂林洋一个即将开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盘了一个档口,准备专门批发泥鳅,到时不仅供应海口,还要供应岛内其他市县甚至岛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502.html

“辞15万元年薪工作 海口海归硕士回村养泥鳅” 的相关文章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和黄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三次创业的经历也都是围绕着“土疙瘩”,青年,正是蓬勃向上的年纪,正是创新创业的年纪,他用满腔的热情,报效时代和祖国,把青春和梦想写在最广阔的祖国大地上,他就是忻州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元。初尝创业艰辛 千锤百炼学校毕业后,张...

蔚来汽车李斌:山村里的大学生,创新大潮中的创业者

蔚来汽车李斌:山村里的大学生,创新大潮中的创业者

作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是这样开始的:12月1日早上六点多,他从美国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香港,然后驾车途经港珠澳大桥去往珠海,忙到晚上8:15,他又到机场,要赶8:45的飞机,回北京参加12月2日上午的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因为这趟航班晚点半小时,他得空在...

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 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 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一个从庄稼地里考上大学的平罗“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让乡亲们惊叹的是,这个“鸭司令”带领4000多只麻鸭闯市场,竟将一只鸭子卖到128元……8月2日,天刚亮,平罗县姚伏镇上桥村村民朱自和从床上爬起,骑着电动三轮车去玉米地里忙乎。新掰的玉米被拉往村里的养鸭基地。因为提前联系过,等待卸货的人...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

“整理收纳师”火了,这个新职业在枣庄“钱”景如何?

“整理收纳师”火了,这个新职业在枣庄“钱”景如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家里物品越积越多,整理收纳师作为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近日,整理收纳师慢慢进入了枣庄市民的视线,并走进了不少市民的生活。记者走访发现,在枣庄目前为数不多的初具规模的整理师团队,其中不乏本土经营的品牌,行业收费标准为每位整理师100-200元/小时不等,相较于家政服务行业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