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河南新乡90后夫妻创业开火锅店 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

2023-01-18创业故事66

近日,登上微博热搜。这是一家开在河南新乡的火锅店,名叫“水晶泡泡锅”,经营者是一对90后夫妻。

开店12年来,火锅店招聘过30多名店员,均为听力障碍人士,因此大家也习惯称之为“无声餐厅”。类似这家火锅店的“无声餐厅”,在河南多个地市都存在,它们规模普遍都不大,但都传递着满满的爱心。

很多顾客被“水晶泡泡锅”火锅店的故事打动

12年店里雇用过30多名店员均为聋哑人士

9月27日中午,河南新乡90后夫妻王伟松、李楠楠和往常一样,在自家经营的小火锅店里忙碌着。

与大多数餐厅不一样,夫妻俩的“水晶泡泡锅”火锅店,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因为这样的举动,火锅店最近几天成为关注焦点,但老板娘说,“这个报道我还真没看到”。

老板王伟松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火锅店成立于2010年,先后雇用过30多名店员,均为聋哑人士。就餐高峰期,老板娘李楠楠招呼着客人。而备菜、洗菜、择菜、切菜、装盘、洗碗、打扫卫生等工作,大都是由聋哑人员工完成的。

“水晶泡泡锅制作方法、出餐流程都比较简单,不需要大厨,也不需要过硬技术,配料酱汁可以提前准备好。”李楠楠称,客人点餐后,聋哑人店员只需要按照比例往锅里放几勺酱汁,吃完锅底后,火锅的加汤、涮菜更加简单。

“我来这家店吃过几次,感觉用餐还挺顺利的,并不受太大影响。”9月27日中午,前去就餐的新乡市民李先生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他觉得这家“无声”火锅店,与普通餐厅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只是听不见,不会说话,干起活来并不逊色于普通人。”李楠楠称,很多聋哑人员只是缺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创业初期就想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

餐饮业属于服务业,沟通上的不便,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这对90后夫妻,为何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呢?

“我的父母是聋哑人。”李楠楠的亲戚中,有多名聋哑人,因此她觉得,12年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没有觉得做这个事让自己高尚或者伟大,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然后做着一件觉得很普通的事情。”

王伟松介绍,在创业初期,夫妻俩就有了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的想法。“我们找了很多店,最终选择了水晶泡泡锅。”

一路走来,王伟松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他只是觉得这样做准没错。

“你向他们微笑一下,真心换真心。”在丈母娘帮助下,王伟松学会了手语,能够更好地和店里的聋哑人员工沟通。“想学都没啥难,像背单词或背诗一样。”

有很多网友听说“无声餐厅”的故事后,想要来店里支持一下,但也有网友担心自己不会手语,不知道如何与聋哑人士交流。李楠楠说,“大家都大大方方就好,就把他们当成很普通的人去看待就可以,哪怕不会手语。”

努力把生意做得更好有能力才能雇用更多残疾人

夫妻俩开的第一家店位于新乡“老车管所”附近,年数最长、生意也最稳定。

“开到第五年时,我刚好要了二胎,孕期反应比较大,就没有再往店里去。”而王伟松要照顾李楠楠和大女儿,顾不上店里的事情,两口子就尝试着“放手”,让聋哑人店员们自己运转一下。

那个时候,夫妻俩在餐桌上放置了便利贴,顾客可以写下自己的需求,或是用手指点选墙上的漫画,与聋哑人店员进行沟通。“我老公也会定时往店里去帮忙,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问题。”试了一段时间,没太大问题,夫妻俩就渐渐将店铺完全交给店员打理。

目前,夫妻俩的店铺开在新乡市文昌小区附近。搬迁后,加有微信的老顾客很多都跟着过来,但没有留联系方式的顾客流失了。“说实话,我选的这个位置不是太好,搬过来后生意一直都不太好。”最近两年,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夫妻俩的火锅店遭遇了不少坎坷、波折。迫不得已之下,他们也只能忍痛选择“裁人”,解雇了部分店员。

让王伟松欣慰的是,通过在火锅店的学习,一些聋哑人士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离开店铺后,有的找到了类似的工作,有的创业做小吃,至少能够养活自己。

夫妻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火锅店,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推广,努力创新菜品,以期生意早日回转,到时候就能够雇用更多残疾人。

河南“无声餐厅”还有很多

在美团商家评价里,很多顾客被“水晶泡泡锅”火锅店的故事打动,他们毫不吝啬地给出五星好评。

有顾客留言称,在微冷秋夜被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治愈,想要感谢聋哑人店员,却遗憾不懂手语。也有表示“下次还会再来”的顾客,经朋友推荐来吃,赞赏老板的爱心和用聋哑人做店员的格局。“地方虽然不大但挺温馨”。还有“竖起大拇指”点赞的顾客称,老板和聋哑人店员服务周到细致、态度好……在店铺抖音置顶视频中,高赞网友评论:“感恩有你,这些残疾人有了温馨的家。”

像这样的小店、这样的善举,河南还有很多。作为河南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的郑州二七万达“天使餐厅”,从2017年创立正式营业至今已有5年,雇用了4名听力或智力障碍的残疾人。

平顶山叶县有一家“无声小两口米线”店,是一对聋哑夫妇开的。顾客在便签纸上写字点餐,夫妻二人用眼神和手语交流,收单、做饭、传餐……默契十足。

开封市鼓楼区,孙斌开了家“大同刀削面”,因为在店里帮忙的大哥、二姐是听障人士,渐渐也吸引了一些听障人士来店里用餐,后来面馆开始招收听障员工。十多年来,从孙斌的面馆走出去的听障人士店员不下20个。目前,面馆有7名有听力障碍的员工,他们忙碌在厨房、餐厅之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598.html

“河南新乡90后夫妻创业开火锅店 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 的相关文章

创业需要知道的16个基本知识

创业需要知道的16个基本知识

创业者一旦决定自主创业,无论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除了有必要的创业资金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方法,方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学会并灵活运用以下16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会使自己的创业道路走得更远更顺更轻松。专业的行业技能这个是你创业的...

90后“暖心”小伙创业开花店,赢得客户心

90后“暖心”小伙创业开花店,赢得客户心

在不起眼的街角开一家文艺而小资的花店,似乎是每个女孩心中的梦想。但是,开花店却不是女性的专利。在嘉定,有一家名为“无有之花”的花店,店主正是一位“90后”男生。花店于2014年成立,2年多的时间里多次与知名化妆品牌雪肌精、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和上海浪琴杯环球马术冠军赛合作,迅速成长为业内的一颗新星。...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赚钱少,特别是种地,又脏又累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河北省巨鹿县的“葡萄大王”刘财举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水果贩子”变身种植大户,靠种葡萄完成了创业梦,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还成了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刘财举正在介绍他的克瑞森晚熟葡萄。从“一分不挣”到亩“产”万元李锋...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县城卖榴莲月销百万元 95后“三兄弟”搭上即时零售快车

县城卖榴莲月销百万元 95后“三兄弟”搭上即时零售快车

创业一年后,邓明星“三兄弟”的榴莲店月销额近100万元,这个成绩超乎了他们此前的预期。邓明星创业的地方,不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是中部的一个县——长沙县。以往在一线城市才有的消费形态,已经在包括长沙县在内的县城蓬勃发展,不仅助力县城居民实现了更高的生活品质,也让长沙县在新业态的发展中跑在了前列。去...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90后贫困家庭大学生放弃高薪,返乡创新发展流水桶养殖模式。“我是家乡走出去的人,学成归来后理应回报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重庆市黔江区的90后小伙杨振,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员,年薪近20万元。今年,杨振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金洞乡杨家社区,发展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