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老鲁寨茶叶,老茶寨品牌创始人90后茶人和他的创业故事

2023-02-13创业故事24

“作为新一代茶人,我要用自己的青春智慧,为家乡普洱茶打开一扇小窗,把握电商机遇,让家乡的茶香飘四方。”那杯好茶是在那里的,李建成渐渐确信。

李建成,90后,生长于思茅区龙潭乡老鲁寨村。从小生于茶山的他,对普洱茶也是情有独钟。

普洱茶对于他来说,是牵挂的乡愁,也是创业的灯火。

2009年,李建成离开家乡在外摸爬滚打了六年之久,做过网络直播,摆过地摊。

2015年,他掏出所有积蓄在丽江古城开了一间茶店。开间温暖的店,遇见的都是温暖的人——这是李建成的美好憧憬。

现实却是残酷的。

小店生意惨淡,苦于没有回头客,十天半月也难成交一单,房租钱都挣不到。父亲对他说:“不是那块料就回来好好种地!”李建成不甘心就此结束刚开启的创业之路。

一番思索过后,李建成开始改变经营模式。2016年,他回到家乡收购了200公斤散茶运到丽江,在店里开始蒸压茶饼,让外地游客亲身体验普洱茶的制作。随着热腾腾的蒸气把茶叶蒸软飘出茶香,无数顾客闻香而来。那一年,茶店销售额翻了数倍。一时间,整个丽江古城的茶店开始争相效仿。

李建成感受到了危机的来临,他只好重新规划发展方向:回老鲁寨创办茶叶初制所!他坚信,只有把握住茶叶源头,才能可持续发展。

2020年初,他从零开始注册“老鲁寨”商标,立足当下重做市场分析,认为当时市场茶叶供应充足,提升茶叶品质是关键,因此,他决定从源头抓起:加强茶园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原材料供给;培育茶树新良种,彰显产品个性;开发本土茶树适制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制订生产标准,规范茶叶生产。

为了改良茶叶基地,李建成寻遍了老鲁寨所有村庄,最后选定了两片最古老的茶园,与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开办茶叶初制所。他跑遍了普洱茶产区所有名山,选育优良品种移植到自家茶园基地。

原本只把茶当作一种经济作物的李建成,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与茶的关系。他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基本外出打工,年纪大的老人们已经很少手工炒茶了。他虽然不是炒茶的专家,但他知道,一个好师傅手炒出来的茶,品质更好。“手工炒茶看似手法古老、复杂、效率低,但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放大了高山茶的口味优势”,他心里觉得这种技艺“不应被丢弃掉”。他开始边学习茶叶知识,边学着制茶。

为了学好炒茶、制茶,李建成不知道顶了多少回烈日,被炒锅烫过了多少次,熬了多少次夜……但是这些,都没能打消他对普洱茶的热爱。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和学习,让李建成掌握了很多书本上不能详尽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茶叶不等人,不同温度、时间都在不断变化,短的芽变大后,口味就会变。为了追求品质,我们要跟时间赛跑。”从小在茶山上长大的李建成对这样的工作状态再熟悉不过,“并没有什么,苦也只是一阵子,苦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依托老鲁寨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种植,李建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炒制技术相结合,让更多人品尝到高山上的普洱茶。“口感好,色泽佳,价格很公道”,“老树茶口味鲜醇,汤色纯正”,“很适合老茶客的口味”……李建成以“隔尘香•结茶缘”为宗旨,薄利多销,渐渐获得市场认可。

在李建成看来,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售卖的商品,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忙碌的生活中,泡上一杯普洱,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让浮躁的心归于沉静。这就是普洱茶带来的独特魅力。

生于茶山,乐于茶事,对于李建成而言,茶是他一生最爱的事业。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把自己热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是他创业以来最大的收获,也是鼓舞着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为更多人打造一杯安心茶、放心茶,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茶事业的执着,前进的每一步都扎实自然。李建成愈发明白,只有专注才能卓越。对老鲁寨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茶农的尊重,倾尽心思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做老鲁寨茶产业的领头羊,是他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

云南网通讯员 李建红 徐晓芳 鲁海杨 摄影报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659.html

“老鲁寨茶叶,老茶寨品牌创始人90后茶人和他的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冯中平:跳回农门养兔闯“钱”途

大学生冯中平:跳回农门养兔闯“钱”途

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一只只兔子肥硕健壮,一碗碗饲料让兔子吃得欢实……8月14日,乌苏市四棵树镇哈尔莫墩村,看着争先恐后抢食吃的兔子,冯中平乐呵呵地说:“别抢,别抢,都有份……”冯中平是“90后”,也是乌苏市营赢御兔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哈尔莫墩村方圆几百公里内,很多人都知道大学生“兔倌”冯中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1989年出生的张焱毕业于山西农...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10月22日上午,付红星带领村民开着新型红薯收获机挖地里的最后一批红薯,他们要赶在霜降前后把这批红薯放进地窖里储藏起来,然后通过互联网批发销售,不久这批红薯就会出现在各地的菜场。“这是我今年引进的新品种,种植成功!”22日上午,付红星发来一组挖薯机挖红薯的视频。松...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乡“种地”,发展有机桃种植和景观苗木培育,即墨区金口镇“新农人”王晨旭当一干就是10年。2021年,王晨旭身份完成转变,从一名“种地的”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奔波于学校和农场之间,他希望,学成之后回到农场,做现代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带领更多“新农人”扎根农村。大学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