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2023-01-18创业故事40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和黄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三次创业的经历也都是围绕着“土疙瘩”,青年,正是蓬勃向上的年纪,正是创新创业的年纪,他用满腔的热情,报效时代和祖国,把青春和梦想写在最广阔的祖国大地上,他就是忻州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元。

初尝创业艰辛 千锤百炼

学校毕业后,张世元放弃稳定的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第一次创业是种菜,当时还是个“愣头青”,每天很辛苦但是也没有摸到门路。为了拓宽眼界,他背井离乡去太原打拼、学习。两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选择了加工小米和杂粮。第三次经过认真的思考,结合地理资源优势,他选择了种植加工真空糯玉米,一直到现在。起初进入到这个行业时,他并不清楚,从好产地到好产品,原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刚进入玉米产业时,张世元怀着满腔热血,到处请教专家和同行朋友。委托种植,租地建厂,热火朝天地忙了大半年,虽然玉米都卖了出去,却发现几乎无法盈利。所以在第二年决定扩大规模,希望通过大量生产来提高收入。也是因为加工量暴增,造成大量真空玉米胀袋变质,当时他拉着变质的玉米一车车倒掉,情绪跌落到谷底。最终,这一年负债三百多万元。

不改创业初心 实现人生价值

经历过生产和市场的打击之后,张世元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决定另辟蹊径,对糯玉米做有机种植,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在行业内,这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子,种植没有经验参考,市场也是未知,一切需要自己去探索,而且成本高风险大,前途未卜。

2012年,张世元和他的团队在合索村打造了第一块有机基地,基地不用任何化肥和化学农药,坚持有机规范种植。经过两年的转换期后,取得了正式的有机证书,这在全国玉米种植中也是最早的一批,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外债,并且在陀罗山下建立了全新的工厂,还带动了附近数百户农户实现了增收。

投身乡村振兴 让乡村变了样

在陀罗村奋斗了多年,张世元对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有了感情,2021年,他在村里的玉米基地种植了100亩油菜花,作为有机玉米的绿肥滋养玉米,也给陀罗村增添了美丽的风景,每天车水马龙,村里出现了久违的热闹。他用一根玉米激活了乡村振兴,先后开发了玉米醋、玉米粽、玉米糊、玉米须茶等玉米相关产品,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给陀罗村带来了新变化。

二十年来,从青年一直创业到中年,张世元仍然在创业路上。他说:“我认为自己还是青年,因为创业人永远年轻,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和我们一起挥洒热血,回报韶华。”(刘鑫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77.html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的相关文章

发微博做手账 95后女生创业“玩着玩着”月入8万

发微博做手账 95后女生创业“玩着玩着”月入8万

在杭电学生活动中心招生就业服务中心有一个长1.5米宽80公分的桌子,上面错落有致放满了笔记本、剪子、胶带、彩带、摄像头等东西,看起来像一个梳妆台,可知这是一个叫做“木田手账”品牌的工作台?这个工作台每月产生8万的销售额。现在这个工作台的主人,是杭电人文与法学院的大三学生刘思含。这个戴着圆框眼镜、有着...

于洋:创业是条不归路 深度学习方能行远

于洋:创业是条不归路 深度学习方能行远

四川路25号,曾经诞生了与共和国同龄的青岛造船厂,多艘渔业、公务船从这里扬帆;2013年,老船厂启动搬迁,金茂湾拔地而起,国际湾居综合体呼之欲出;2018年,青岛柒贰法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与大多数平台公司不同,创始人于洋没有选择交通更加便利的东部,而是将创业孵化平台落在了老城区灵魂与文化的交汇点...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吃黄元米果第一口不要蘸盐,也不要蘸糖,要吃原汁原味的。”江西省瑞金市红井步行街的一家黄元米果店前,老板刘海东正向顾客推荐米果的吃法。这一口“原汁原味”的黄元米果是刘海东的“乡愁”,也是如今村民们致富的“金钥匙”。从过去一斤五块到一斤八块,再到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将黄元米果卖到一斤十块,做了五六年黄元米...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盛夏的向阳湖畔满目葱翠,荷叶飘香。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更是一派鱼虾肥美的丰收景象。7月18日,记者来到对虾养殖基地时,只见60余口鱼塘整齐镶嵌在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杨巍正在指导工人补放虾苗。杨巍说,头天晚上,这里刚刚卖出3000余斤对虾。从6月底到7月中旬,基地...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10月22日上午,付红星带领村民开着新型红薯收获机挖地里的最后一批红薯,他们要赶在霜降前后把这批红薯放进地窖里储藏起来,然后通过互联网批发销售,不久这批红薯就会出现在各地的菜场。“这是我今年引进的新品种,种植成功!”22日上午,付红星发来一组挖薯机挖红薯的视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