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 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2023-01-18创业故事54

一个从庄稼地里考上大学的平罗“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让乡亲们惊叹的是,这个“鸭司令”带领4000多只麻鸭闯市场,竟将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8月2日,天刚亮,平罗县姚伏镇上桥村村民朱自和从床上爬起,骑着电动三轮车去玉米地里忙乎。

新掰的玉米被拉往村里的养鸭基地。因为提前联系过,等待卸货的人早早站在路边等候。

“大学生娃娃,昨天拉来的1200根玉米卖得咋样?”朱自和边卸货边问。

“你不用操心了,能卖完。”老乡口中的“大学生娃娃”帮着卸玉米,头也顾不得抬。

朱自和欣喜,大学生娃娃收玉米比菜贩子每公斤多4角钱,这么下来一亩地能多卖500元哩。

也来卸玉米的村民冯尚福和朱自和想到了一块儿:“让大学生娃娃帮着卖就是省事,不然我两口子还得早早爬起来拉到县城市场上卖。”

被老乡唤作“大学生娃娃”的是23岁的袁志儒,去年大学毕业回乡后,在村里任团支部书记。最近村民种的黏玉米丰收了,他除了收购部分玉米喂鸭,还通过微信群联系买家帮忙销售。

玉米码好了,送走了乐呵呵的村民,袁志儒回到屋子,趁着空闲给爷爷打个电话。

老人家没接。

莫不是还在生我的气?袁志儒的耳边又响起前几天爷爷的话:“天天吆喝着帮老乡卖玉米,自己鸭子的广告一条都没发过,今年新种的30亩番茄都不操心……”

看孙子挨了批评也没反应,爷爷袁文岐索性撂挑子回县城住去了。

又打了两个电话,还是没人接听。袁志儒默默地拿起馍咬了一口,穿着饲养服钻进鸭棚……

三代人的分歧

2014年,考上大学的袁志儒选择了设施农业专业。

袁家祖孙四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种了几十年地,按照设想,等袁志儒学成归来,他要接起父辈的“衣钵”,承包温棚种植能挣钱的经济作物。

可袁志儒有自己的打算。单纯租棚种菜只能在产业链的上游徘徊,一旦蔬菜市场行情波动,菜农只能“逆来顺受”。

回乡后,他看到乡村振兴的政策带来诸多利好,开始琢磨找个合适的项目切入,发展循环农业。

一个养鸭的项目吸引了袁志儒:“南方人的饭桌上,一只鸭子能做一系列菜品,我们宁夏对鸭肉也有一定需求。品质不合格的蔬菜可以喂鸭,鸭粪处理后可做有机肥还田……”

“咱们这儿每人一碗干捞面,谁还会吃那个?”饭桌上,孙子话没说完,70岁的袁文岐拍着桌子说。

父亲袁立兴也急了:“这前期投入就要10万元,咱们种多少地才能收回这10万元?”

“对啊!鸭子咱家没养过,这不是等着摔跟头吗?”家人点头称是。

“摔跟头也是成长,养都没养,怎么知道我养不好?”袁志儒说,“而且眼光不能只放在鸭子上。”

袁志儒说,从出生到毕业,他看着长辈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种植小麦、玉米只能吃饱肚子,这片土地明明还可以有更大作为。”

向前村有种植水稻和养殖鸭子的先天优势,而且发展基础较好。富硒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与稻田养鸭可以结合,这种高效产业发展模式还能进一步注入科技附加值,让各个环节都做到环保有机,保证产品品质。

袁志儒说得口干舌燥,最终,长辈们勉强同意支持资金,但没人看好他的项目。

爷孙没能达成一致,袁志儒便一个人搬到池塘旁边的土房子里。

“鸭司令”为“禽”所困

“你家的鸭子又集体逃窜了。”收到同村村民发来的微信,正在帮村民联系玉米销售的袁志儒赶紧往池塘赶。

一路上,绿油油的稻子随风摇摆,几十只鸟在池塘上空盘旋,等待时机捉鱼,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十几只鸭子正在“潜逃”中。

“一般都是‘团伙作案’,要跑就跑十几只,游到那个水沟里就别想着能抓住了。”袁志儒无奈地摇了摇头。

10只就是上千元的损失,尽管如此,袁志儒还是坚持野生放养。

放养的鸭子肉质没得说。”说着,袁志儒带记者来到一片池塘前,成群的麻鸭在水中嬉戏,有的在岸上晒太阳。

被玉米地围住的池塘不远处,有一间狭窄的土房子。

“这是你住的地方?”记者看到眼前的场景,感到吃惊。

杂乱不堪,土炕上一床被子上落满了灰,阳光从破洞的墙角打进来。

“刚开始养鸭子的时候天天就住在这里,这些小家伙能吃能喝,必须照顾得无微不至。”

虽然在农村长大,但袁志儒连鸡都没抓过,没想到现在跟一群鸭子同吃同住,刚开始每次抓鸭子,他的汗毛都能竖起来。

去年,隔壁的大狗咬死了100多只鸭子;今年新进的鸭子太小,连丢带死又超过了100只。

虽然状况层出不穷,但这个过程中,每当家人劝他放弃的时候,袁志儒的回复永远是“不”。

从养鸭“小白”到“达人”

“鸭子多少钱一只?”客户在微信上咨询价格。

“128元。”

咨询完价格,对方再无回复。

这种情况基本每天都在上演,但袁志儒每次回复得很有底气。

市场上质量好的鸭子也就60多元,袁志儒底气从何而来?是顾客的口碑。

去年,袁志儒的麻鸭一只长到了3公斤以上。

先是少量出售,慢慢地,订货的单子越来越多。袁志儒不怕辛苦,一趟趟往银川跑着送货,“都是回头客,服务一定要跟得上”。

“还真是养出名堂来了?”爷爷袁文岐暗自嘀咕。

去年10月,鸭子长到最肥的时候,袁志儒让奶奶做了只啤酒鸭,招呼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

“真香!”说完这两个字,袁文岐埋头吃了起来。

“这鸭可金贵,餐餐吃得比我好。”袁志儒翻开自己养鸭的饲料配比记录,“番茄、萝卜、大白菜……时令蔬菜有什么,什么新鲜,鸭子就吃什么。这样养出来的鸭子肉质鲜美,怎么做都不腥气,才能卖个好价钱。”

听说袁志儒的鸭子养得好,卖到了银川的餐馆,慢慢地,一些农户登门向他“取经”。

“既然第一年卖光了,也有经验了,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多养些。”农户问。

袁志儒摇了摇头,他对自己前期的定位是做精不做量。

想跟着袁志儒养鸭的村民多了起来,袁志儒成立了宁夏袁稼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年初,合作社又引进近2000只欧洲雁。

要证明自己的路没错,就要打开产品销路,而这是摆在袁志儒面前最大的难题。今年年初,他向平罗县就业创业服务局申报,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对传统养禽进行改造升级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帮他申请到一万元创业补贴,也会通过电商平台等帮助他拓宽销售渠道。

前不久,袁志儒参加石嘴山市首届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获得二等奖。这事他本想告诉爷爷,但一想老人家还在气头上,犹豫了一番还是没打。

拿到奖状后,他再次打电话,爷爷接电话了。听了孙子的好消息,老人家话软下来了,让孙子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质疑,只有加油干出成绩才能证明选择是对的。”在袁志儒看来,家人的鼓励和项目的获奖都是对他带动乡亲尝试循环农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肯定。

8月2日清晨,袁志儒将池塘边的一处芦苇丛拨开,阳光照在又大又白的鸭蛋上,袁志儒将三五成堆的鸭蛋从不同地方一共捡了40多个。

“新的一天,收获满满。”袁志儒将鸭蛋收集到一起拍了张照片,并发到微信朋友圈,一会儿工夫,就收到好多个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79.html

“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 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的相关文章

90后大学生跨界探出养殖“新门道”

90后大学生跨界探出养殖“新门道”

90后小伙江杰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多种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启了在蔡甸养殖鲈鱼的创业生涯。经过两年的摸索和打拼,江杰渐渐闯出了市场,并立志在蔡甸打造一个万亩鲈鱼养殖基地。公司开口料孵化车间下乡创业 从“小白”到养鱼“行家”记者走进湖北江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开口料孵化车间旁投放...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今年22岁张梦龙,是黄河交通学院大四学生,也是同学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如今,从事植保无人机研发的他,已是公司老板,年营收300多万,而促使他创业的缘起,则是目睹家里弟弟先天残疾,父亲租地种地苦撑家庭,要为父亲减轻负担。12月17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黄河交通学院,探寻这位“90后”大学生的传...

淘特驿站:快递小哥的创业经历

淘特驿站:快递小哥的创业经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避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更多的挫折,更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也是很多人迷茫的地方。个人创业有几点前提:1. 投资成本不能太高;2. 风险性低;3. 行业有前景有市场,且适合新人小白,上手快,稳定性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创业故事:小王之前是一名快...

大学生冯中平:跳回农门养兔闯“钱”途

大学生冯中平:跳回农门养兔闯“钱”途

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一只只兔子肥硕健壮,一碗碗饲料让兔子吃得欢实……8月14日,乌苏市四棵树镇哈尔莫墩村,看着争先恐后抢食吃的兔子,冯中平乐呵呵地说:“别抢,别抢,都有份……”冯中平是“90后”,也是乌苏市营赢御兔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哈尔莫墩村方圆几百公里内,很多人都知道大学生“兔倌”冯中平...

95后回乡创业当“养虾大王” 承包400亩地养殖小龙虾

95后回乡创业当“养虾大王” 承包400亩地养殖小龙虾

刘志鹏身份:长沙市尚谷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田心青创社会组织发起人他的故事“95”后回乡养殖小龙虾 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刘志鹏是长沙市尚谷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长沙市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示范培育班学员,乔口商会工商联执委,乔口田心坪村扶贫产业指导员,田心青创社会组织发起人,2021年,他被评...

养龟菜鸟变达人“望闻问切”知龟情

养龟菜鸟变达人“望闻问切”知龟情

惠阳知名的大学生创业兄弟曾广浩、曾广深,在成功打造惠阳首个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后,又涉足了新领域——这回是惠阳冷门养殖行业,石金钱龟、草龟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养龟菜鸟到如今能够帮龟治病,曾氏兄弟的养龟场成为当地最大规模养龟场,养龟7000多只,是惠阳重要龟种、龟苗集散地。曾氏兄弟与陈勇明打理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