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增长快 创业有活力
禅城人均经营主体密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今年,马国富在佛山禅城开启了创业新篇章。从深圳来到这里,他注册设立了新公司,计划大展拳脚。
像马国富这样的创业者,如今正争相涌入禅城。2022年,禅城新设立经营主体逆势增长40%,增速居全市第一;今年前两个月累计新设经营主体1.29万户,同比增长36.12%,推动全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大关。
经营主体是观察一个区域创业活力的“晴雨表”。截至去年底,禅城全区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217户,平均不到5个人就有一个“老板”,人均经营主体密度不仅位居佛山之首,而且超越广州、上海,接近全国创业密度最高的深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市场活力蓬勃的背后,既是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加速迭代嬗变,数字经济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强势崛起,让禅城“拼经济”更具底气。
●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密度之高▶▷
人均经营主体数量超越穗沪
“平均每天都有超200个新的经营主体诞生。”今年以来,禅城区祖庙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商事登记的工作人员明显感受到春天的暖意。
作为禅城第30万户经营主体的经办人,温小姐心情颇为激动。“禅城是佛山陶瓷产业的发源地,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投资人对市场回暖和业务拓展比较有信心。”
经营主体争相投资禅城的信心,从去年就开始显露。
去年,尽管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等挑战,但禅城的经营主体增量依然逆势井喷。全区新设经营主体8.68万户,日均新增约238个经营主体,同比增长40%,增速居全市第一,充分展现了该区市场经济的韧劲和活力。
在禅城的助力下,佛山经营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8.6%,增速居全省第一。
如果把观察时间向前延伸,可以发现,自2016年以来,禅城经营主体增速逐年加快,完成了总量的“三级跳”。
2016年7月突破10万户、2021年6月突破20万户后,2023年3月突破30万户,从10万户到20万户,禅城用了5年,而从20万户到30万户,禅城仅用1年8个月,实现了飞跃式增长。自2013年国家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禅城经营主体增长了4倍。
从密度来看,全区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反映了某一时点、某一区域经营主体的密度,该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经营主体越活跃。
截至去年底,禅城全区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217户,平均每4.6人就有一户经营主体,每平方公里拥有经营主体1894户,经营主体密度居全市之首。
对照全国市场活力旺盛的城市来看,截至去年12月末,广州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15.55万户,按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常住人口1867.66万人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69户。
作为湾区创业创新之都,深圳创业密度连续8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截至去年底,共有商事主体393.78万户,按2021年末常住人口1768.16万人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22.7户。
上海也是经营主体密集的城市。截至去年底,全市有经营主体328.39万户,按照2021年常住人口2489.43万人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31.9户。
通过与一线城市比较可以发现,禅城经营主体密度超越广州、上海,接近深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市场活,则经济活。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经营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
环境之优▶▷
商事改革显成效
企业服务暖人心
开办企业是评估一个区域营商环境的关键指标。经营主体爆发性增长,正是得益于禅城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禅城通过365天全天24小时不打烊商事登记模式+邮政速递服务、“广东政务服务网”全程电子化平台、法人一门式“数据便民服务平台”、粤商通手机APP等多渠道实现全流程网办体验,经营主体登记零接触、零材料、秒办秒批成为常态。
通过实施“一照通行”改革,禅城区市场监管局将14个部门的49个许可审批事项覆盖,企业办事从“多头跑”变为“只跑一个窗口”,压缩70%总审批用时、50%提交材料数量,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约办事时间10天。
禅城还分类推行经营主体住所信息申报承诺制,免去提交各类住所场地证明,同时积极推进“集群登记”、一址多照,为企业降成本。从今年2月起,全区还实现经营主体同城通办,减轻市民在办理行政许可方面花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释放更多精力投入实际经营中。
服务经营主体,基层也在发力。今年,南庄发放了佛山首个镇街“创业包”,内含营业执照、公章、发票章、扶持手册等开办企业的必需品,为企业轻松实现“拎包入驻”。
接下来,禅城还将继续深化“一照通行”改革,探索审批服务从主题式捆绑一件事突破为按企业需求灵活组合,争取实现更多登记事项掌上办、自助办、全流程网办,加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部署推广。
除了持续推进商事改革,深入开展企业服务,也是禅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
新春开工以来,禅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企业暖春行动”。区、镇街道领导带头“走下去”服务企业,倾听发展诉求,助力纾困解难。
去年9月,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总部在禅城注册落地,为佛山带来首家全国性综合型保险金融总部。
“落户禅城以来,当地各级部门多次关心询问企业的落户进展及经营发展情况,关怀如沐春风,让人倍感温暖。”华农财险副总经理李顺臣说。
“一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优。”禅城区委书记严冰表示,禅城将全力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注册落地及发展壮大提供全流程“超预期服务”,打造企业服务“禅城样本”。
结构之变▶▷
三产盛产“老板”
现代服务业添动能
经营主体不仅是反映经济活力的指标,也是管窥经济转型的重要风向标。
近年来,禅城大力实施“提二强三”战略,推动动能转换。截至去年底,全区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34.7:65.3。第三产业增加值1490.58亿元,增长3.7%,增速居全市第一,对禅城的经济贡献率高达77.8%。
经营主体也是经济结构变化的鲜明体现。截至去年底,禅城第一、二、三产业经营主体数量所占比重为1:48:534。其中,三产占经营主体总量超90%,占据主导地位。
在三产经营主体中,排名靠前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46.4%、38.9%、33.7%。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三产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也表明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禅城加速崛起。
从去年开始,禅城在全市率先启建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短短一年半,已引入优质项目35个,投资额超300亿元。
润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央企华润集团旗下数字科技引擎,华润数科于去年5月签约进驻禅城,并在一个月后成立润联智能。目前已推进了多个数字化转型的项目落地。
“禅城区委、区政府雷厉风行的作风、先行一步的营商服务环境,特别是三小时签约的‘佛山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华润数科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坤磊说。
越来越多资本和经营主体涌入,带动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去年,上述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5%、42.8%和21.1%。
由此观之,经营主体、创业者,正在与禅城产业发展形成共振,为打造“佛山之心”,从中心城区迈向城市中心的现代服务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