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我要当老板”创业12年 小伙拼多多月销玉米10万单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7

11月的清晨,冬天的气息已抵达广西横州这个南国小城,褪去了潮湿和燥热。天微微亮,今年30岁的秦宗暖已经站在一道田埂上,他的面前是一个绿色海洋:一棵棵批绿衣、顶红穗的玉米,挺拔的矗立在田野上;顺手抓下一颗玉米,剥开绿皮,玉米棒饱满澄黄。伴随着摇曳的玉米杆,丰收的气息,迎面而来。

在南方有些地方,玉米在方言里被称为“金豆”。位于广西东南部的横州,被称为“中国甜玉米之乡”。2010年,怀揣着创业梦的秦宗暖毅然从深圳辞职,回到打小摸爬的玉米地,接替父辈种植甜玉米。如今,他的拼多多店铺每月甜玉米销量10万+,玉米成了“金豆”,他也实现了老板梦。

12年前,返乡的秦宗暖或许内心还对前路充满了迷茫;但如今,他坚信,致富路就在脚下这片土地。

秦宗暖行走在玉米地里,一棵棵批绿衣、顶红穗的玉米,像列兵一样挺拔的矗立在田野上。

“我要当老板” 创业12年

广西横州,当地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是甜玉米的最适宜生长场地。当地玉米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彼时,广西农学院教授在横州市校椅镇榃桥村委开展甜玉米杂交制种,培育出了广西第一个甜玉米品种—超甜20号。育种成功使得甜玉米在横州市得到逐渐推广。

“我要当老板。”2010年,秦宗暖从深圳辞职,返乡种植甜玉米。返乡不久他便发现,横州的玉米口感好、甜度高,但在销售环节没有做好。销售的不确定性遏制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以及玉米产业的发展。

几经折腾,秦宗暖联合其他5名合伙人成立鑫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且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问电商要销量。

彼时,电商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物流网络尚未构建成熟,生鲜电商这一垂类,更是鲜少有人提及。从稳妥的角度出发,更为成熟的线下分销市场显得更加吃香。但秦宗暖骨子里的那份“不安分”,却促使着他从电商领域去突破桎梏,这样的创业一定不轻松。

“我就是个‘泥腿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试。”当时的秦宗暖每天身兼销售、客服、发货、运营等数职,“吃、住都在仓库里的日子,我过了快两年。”幸运的是,作为平台上鲜少有的生鲜玩家,秦宗暖凭借着当地玉米的良好品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后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兴起后,秦宗暖看到了这个“腿上有泥”的平台与自身产品的共性,便毅然投入其中。而在这时,已经具备成熟供应链的秦宗暖在拼多多平台上如鱼得水,很快便成了平台的头部商家。“目前我们合作社每个月在平台上的销售超过20万单,每天就能卖出十几万斤的玉米。”秦宗暖说,从具体的省份看,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购买的消费者最多。

不断迭代 每年试种两三百个品种

为什么秦宗暖的玉米卖得这么好?在他看来,除了当地的气候优势、产地直发的货源优势外,横州当地不停地对玉米品种进行更新迭代,确保玉米品质较其他产地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原来,在本地玉米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教授们最初“试种”玉米的精神也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当秦宗暖的合作社生意逐渐成规模后,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 “农科所”)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下简称“玉米所”)便找上门来,与他合作开展每年玉米新品种的种植试验。

“我们与玉米所和农科所合作,每年对200-300个品种的玉米开展种植试验,并遴选其中的优质品种参加‘评审会’,以待来年推广种植。”秦宗暖随手拿起刚从地里收上来的甜玉米表示,这是去年在“评审会”上面选出的新品“桂黑甜糯621”,相比于以往的玉米品种,具有甜、糯、易推广种植等特点。

秦宗暖口中的“评审会”来源于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这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活动上,农科所、玉米所委托合作的种子商便会将其当年试种植的优质玉米品种带来展示,数百商家、农户会在活动上对这些优质玉米品种进行“评审”,并选出来年要种植的优质品种与种子商进行合作洽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玉米产业,种质资源的不断更迭、提升是不可或缺的。”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彭楷表示,农科所在当地大约挑选了20个最有实力的商家进行合作,完成育苗、苗期管理、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的全流程试种植。“在大约90天的种植试验周期里,农科所和玉米所的科研人员会组队下田,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彭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坐拥各种横州玉米先天优势的同时,合作社对产品品质的把控也是一丝不苟。“采摘、打包的时候,我们都会对玉米进行筛选,将其中不达标的产品剔除出来。”秦宗暖介绍,销售给消费者的玉米要求重量在6两起步,无虫害,且顶端不饱满的位置不能超过1厘米。

“甜玉米‘喘气快’,呼吸作用是其他蔬果的两三倍,我们要赶在日出前的四小时里采摘,避开高温、锁住鲜甜,这样才能保障玉米的新鲜、高质量。”秦宗暖透露,他们希望借助拼多多等网上渠道进一步打响横州玉米的地标品牌。

寻鲜玉米 新电商助力横州玉米出圈

一边是科研力量下沉到田间地头,另一边是电商平台助力玉米上行,加上当地政府对玉米产业的大力扶持,横州的玉米产业在数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市甜玉米播种面积25万多亩、年产鲜苞约25万吨,年产值8亿元以上,稳居全国前列、西南第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横州,围绕玉米产业,当地正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分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做电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搞种植、加工等;六七十岁的老人则发挥余热,是分拣、打包的能手。他们日薪最低150元,最高300元,旺季甚至可以月薪过万。

“我们合作社直接、间接带动的本地就业能够达到六七百人。”秦宗暖表示,近年来,随着本地玉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归故里,为横州这样的小城市平添了活力与激情。“比如原先在广州打工的小陈,回来跟我们一起种玉米后,现在已经买车买房”。

彭楷也表示,横州人才回流的迹象正越发明显。“以前,年轻人挤破头要到广东打工,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工资四千五。而今,家乡的农产品越来越‘得钱’后,大家纷纷各回各家,有的做电商、有的搞承包,创业思路‘四通八达’。”

据悉,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溢价能力、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发起“寻鲜中国-多多好农货”项目,以节令为轴,在全国优选最新鲜的当季蔬果食材和品质农货。

而如今正值第三造上市的横州玉米便是“寻鲜中国”项目力推的好产品,通过尝鲜直播、专区推介、地标宣传等方式,通过“农地云拼”实现“产消直连”,精准满足近9亿消费者的消费分层需求,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与效益。

近年来,横州市积极布局农村电子商务,助推特色产品外销。截至2022年7月,全市网商数量5434家,比2021年12月增加282家,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6万人。“农村电商激活了乡村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广大电商企业,培育电商人才,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竞争力,打造农村电商发展特色,为我们横州市电商经济增添新活力。”横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振武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97.html

““我要当老板”创业12年 小伙拼多多月销玉米10万单” 的相关文章

从香港到广东,3个大学毕业生创业6年,打造农业科技专利技术

从香港到广东,3个大学毕业生创业6年,打造农业科技专利技术

临近换季,梁立锋的工作量又多了起来。从早上开始,他一整天都泡在大棚里,仔细检查棚内栽培系统的消毒情况,为育苗种植做新一轮准备。2016年,他和两个中学同学搭伙,自香港前往广东江门市创业,创业项目是鱼菜共生。6年时间,3个踏出校门后一头扎进农业领域的大学生,用“笨”办法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模式,从如...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如果不是亲眼相见,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学生。“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凹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4月上旬,苗族聚居的花垣县山中细雨霏霏,桃红李白。采访中,我们遇到许多个性鲜明的苗家青年,其中,有3个人的故事令人难忘……硕士当上“放牛郎”花垣县雅酉镇麻家村的龙胜新年方27岁,拥有中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如今却被人们戏称为“放牛郎”。2011年毕业后,龙胜新决定自主创业。通过时近半年的社会调...

崇阳:“80后”返乡创业 黄精地里刨“黄金”

崇阳:“80后”返乡创业 黄精地里刨“黄金”

“80后”崇阳返乡创业青年雷志超,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农村这片沃土上,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拓荒开路,带领群众种植黄精奔富路,在黄精地里刨“黄金”。在崇阳县举行的2022年首届“桃溪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雷志超荣获第三名。雷志超是崇阳县肖岭乡白马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浙江杭州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开始几...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保靖县山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善言谈却总是满脸微笑的龙维明,似乎已经淡忘了2010年那场突然降临的意外。因车祸,龙维明右腿高位截瘫、左腿神经创伤。在家人的陪伴、帮助、鼓励下,龙维明没有放弃自己,经过漫长的治疗康复训练,终于结束了几年的轮椅生活。2013年,勉强能下地活动的龙维明与...

希望的田地,火红的果实!来看她的创业追梦故事

希望的田地,火红的果实!来看她的创业追梦故事

10年前,上海少见本地产的火龙果。这个吃口酥软、爆汁清甜的水果,主要产地在热带地区,并不适合上海种植。10年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1080亩的庄园里,每年火龙果的产量达到了500吨。上海人的水果篮里,也有了火红的本地火龙果。而由火龙果发酵制成的酵素,也已批量上市。陈红霞是一名普通的安徽姑娘,因为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