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浙江95后姑娘回家“种稻”,做共富时代的“新农人”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2

“浙江是城乡区域发展最均衡、民众最富裕、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的省份之一,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浙江的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较好;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改革创新的意识较强。这些都是浙江的重要优势。

城乡共富,关键在吸引人才流向农业、农村。眼下,浙江各地都在实施“两进两回”助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村创业,演绎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别样故事。

今天就来聊聊,浙江绍兴回乡创业的95后女大学生——“种稻女孩”朱梦黎的故事。

01“种稻”情怀

朱梦黎,是绍兴市越城区小有名气的新农人。

虽然年纪尚轻,但她从上高中时起,每年暑假都会帮家里人插秧种水稻,她还是家里唯一会开插秧机的“农机手”,“种稻”经验已有10多年,十分丰富。

彼时的朱梦黎年纪虽小,但意识超前,敢于尝试,既大胆又能干。农忙的时候,村里农户缺人手,加上插秧机也不是每户都有,很容易误了插秧的最佳时机。于是,为了给农户们解决燃眉之急,也为了锻炼自己,朱梦黎趁机叫上同学,开上插秧机,同学放秧她插秧,一起插了200亩秧苗,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或许是“第一桶金”的启发,或许是“农二代”的情感使然,也或许是对稻田,对土地爱得深沉,朱梦黎一直对稻田有着特别的情愫。

于是,2018年,大学毕业后在外贸公司干了两年的她决定回到农村。

彼时的她才23岁,同龄人或许大多数更希望在大城市拼搏,而朱梦黎毅然决然,割舍不下的情怀和使命感,让她“回归稻田”创办了绍兴市沃宝农庄有限公司。

02新时代“机器种田”

都说科教兴国、实干兴邦。新时代的年轻人不管干什么都更信赖“科技”,朱梦黎也是创业初期,她便坚持“机器换人”,不仅拓展种植规模,还投入70余万元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全覆盖。

也许从学会用插秧机开始,朱梦黎就察觉到了机器种田的重要性。父辈们往年顶着烈日劳作,却还是会有人手不够的情况出现。机械化种植不仅节省人力,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种稻的效率。

“80厘米高的机器,6个旋翼伸展开来直径可达1.6米,底部还带一个能够携带10公斤水剂药(肥)的储存箱,5组电池轮着用,干起活来能顶好几个壮劳力。”

一千多亩地,以前播种、施药全靠人工。用上无人机后,只需将提前浸泡的稻种灌入种盒,调试好各项参数,人不用下田,通过手柄和手机就能操作,每亩地用时不过几分钟。

这些年,沃宝农庄陆续引进了机械育种、育秧以及用无人机播种、施肥,朱梦黎还自学拿到无人机驾驶证。

眼下浙江春耕备耕的关键期刚过,现代农机、智能育秧等新技术、新产品,是这场“春播”中的重要角色。

“永康市稻香家庭农场,高速插秧机连续用了三、四年,技术比较成熟,耕作效率比较高,一台机器能代替十来个人。

常山县同弓乡同心村某家庭农场,2008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今年,他总共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其中700多亩种水田水稻,近400亩种旱地水稻。

温州瑞安一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几台收割机在油菜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分离、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

有记者从浙江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到2025年,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其中,水稻机械化种植率70%以上,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03壮大产业 打造品牌 造福他人

用机器代替人,让种田变“简单”,使“收获”有销路。

新时代“种蹈人”朱梦黎,其实更像一名“职业农业经理人”,田里什么时间插秧、播种、施肥,什么时候请人和安排收割机车队,大米要销往哪里等,都由她安排。

2019年,朱梦黎在自家的650亩水稻田中选取50亩种植香米和绍兴传统粳米品种——南粳,当年,15吨大米销售一空。

2020年,她又选了近100亩稻田种植“南粳”品种,在没有宣传推广的情况下,不少人上门来买米,种出来的30吨大米供不应求,也为公司增加了10多万元的收入。到现在,种植规模已经扩大至1200亩。

去年1月底,她的“皋埠老农粳”品牌注册成功。把农业做出品牌,这也是浙江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个原因,有产业,有品牌。

近年来,浙江已经打造了54个多品类区域公用品牌,醉忆杭鲜、阿拉宁波、瓯越鲜风、嘉田四季……仅2020年一年,品牌授权企业销售额就超200亿元。

不断攀升的品牌经济,逐渐规范起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体系。“建设区域公用品牌,有助于倒逼地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借助品牌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参与了浙江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说。作为一种市场竞争战略,区域公用品牌能帮助农产品实现品牌溢价,闯出大市场。

“十四五”期间,浙江还将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助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因此,新时代的“农民”不仅仅是劳作的人,也许会有更多的选择和出路。

如今朱梦黎的“沃宝农庄”养了1000多只鸡、鸭、鹅,种了橘子树、桃树和柿子树等果树,还打算打算利用45亩农田试行种养结合模式,在水塘里养殖小龙虾。

朱梦黎希望未来和周边农户合作,将产业壮大,进而带动起村子的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34.html

“浙江95后姑娘回家“种稻”,做共富时代的“新农人”” 的相关文章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如果不是亲眼相见,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学生。“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凹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

女性创业从自我革命开始

女性创业从自我革命开始

提示:当红创业—新时代下创业正当红!她被称为“千万女性创业者背后的女人”,她是中国最大创业女性成长平台创始人,她也是女性产业的领跑者,她更是国际环保和慈善基金的发起人,她就是Lady Boss创始人柳婉琴。传统家庭理念中,女性承担家务抚养孩子是“必要责任 ”,社会总是要求女性将家庭责任放在首位。很多...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残疾人创业故事: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笑容和手语与人沟通,用心制作每一杯咖啡,咖啡的醇厚香气里满是温暖和爱。在苏州太仓市,最近新开了一家“无声咖啡店”,店里非常安静,只听得到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音。这家店的店主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叫严颖峰,妹妹叫严颖开,她们从小患有先天...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打开拍照模式,伸缩镜头“探出头来”,咔嚓一下......这一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动作,却让手机真正实现全面屏。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款内孔1毫米特微型轴承的助力。安徽孺子牛轴承负责人华黎明查看公司生产的轴承。专注研发 练就细分领域唯一“当时国内外多家知名的轴承厂家都参与了,由于客户技术要求不断升级,我们团队...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汉服于我而言,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我开了这个汉服店卖汉服,更多的是我对汉服的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刘童童今年17岁,却是已经创业三年的“小老板”。14岁时,她便成立了一家自制汉服的网店“福禄堂”,17岁的她和汉服事业逐渐走向了成熟,她在安庆市成立了汉服工作室,并在广东省深...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千余亩的蔬菜园区,什么时候最适宜播下种苗?大棚何时需要浇水、施肥和除草……这在以前,菜农都是按照经验、跟着感觉走。但在如今的寿光,菜农依靠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即可进行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操控。近年来,寿光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以“智慧化”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农业赋予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