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小伙毕业后留在海南创业 钻研蚯蚓养殖改良盐碱地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0

“8亩橡胶林地为蚯蚓生长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场地,蚯蚓浑身都是宝,我更看中蚯蚓粪,得到的有机肥拿来土培芽苗菜,发展循环有机生态农业大有可为。”日前,在海口市石山镇富安村,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芽苗菜基地里,80后小伙苏剑程向记者介绍,他正探索一条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生产链,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海南广袤的林下土壤养殖蚯蚓,得到的蚯蚓粪是天然绝佳的土壤改良剂,同时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打造有机绿色农业。

苏剑程告诉记者,在此前的盐碱地改良试验中,他和团队经过反复探索,用蚯蚓粪作土壤改良剂,将原本要3年才能自行恢复的盐碱地改良时间大大缩短,且整个过程没有产生任何农业废弃物。

拍宣传片结缘蚯蚓研究

记者眼前的苏剑程年纪不大,但头发已有些银丝,他打趣道,创业的艰辛就在根根银丝中体现。苏剑程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现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大学时他因兴趣组建了一个视频录制工作室,毕业后苏剑程选择留在海南创业,创办传媒公司。

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他受邀给热带农业科学院专注于蚯蚓研究的卓少明老师拍相关知识宣传片,“片子跟踪拍摄了两年的时间,跟卓老师学习到了很多,他把他所有的研究蚯蚓的知识全数传授给了我。”苏剑程说,卓老师对蚯蚓的深入研究颠覆他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让他对蚯蚓研究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索性放弃传媒的创业方向,说服另外一个伙伴转身投入到蚯蚓当中,每天找各种各样的农业废弃物来饲养、研究蚯蚓。

在苏剑程这里,蚯蚓研究还是一个创业项目,如何运用蚯蚓做成一条良性的产业链,经过多次的尝试都没能找到一很好的运作模式。这时,伙伴迫于家里的压力放弃了,但苏剑程选择留下来。

摸索探究改良盐碱地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文昌,海水倒灌造成上万亩农田盐碱化。当时作为志愿者到一线救灾的苏剑程了解后,便尝试着用蚯蚓来改良土壤。“当时很多农户跟我说,根据他们的经验,盐碱地只能‘水洗’,需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让土壤自行恢复。”苏剑程认为3到5年时间太久,于是他仍旧坚持探索运用蚯蚓来改良土壤。

刚开始苏剑程尝试把蚯蚓直接养在盐碱地里,但尝试后发现海南雨水太多,蚯蚓怕水淹,这个方法行不通。然后苏剑程尝试着用蚯蚓粪来改良土壤,他将生产好的蚯蚓粪运往文昌,先是在盐碱地上平铺一层5厘米厚的蚯蚓粪,用耕地机深翻20厘米,把它拌匀。7天里浇了几次水,然后就开始播种,尝试着种了南瓜、豇豆、空心菜等。这一次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作物不仅产量恢复,有些还增产了,说明土壤不仅恢复,还比之前更肥沃。

“蚯蚓粪改良土壤最大的好处是一次性解决问题,而且生态环保。”苏剑程介绍,蚯蚓粪松软无异味、团粒结构好、保水能力强,除富含植物所需的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用传统方法要3年改良的土壤,用蚯蚓粪很快就有改善。

开创林下养殖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文昌改良土壤获成功给了苏剑程很大的创业信心。2015年,他成立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海口石山镇福安村的橡胶林为基地,利用林下闲置土地资源,开展蚯蚓标准养殖生产,大量处理消化当地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经发酵处理后用于蚯蚓养殖。蚯蚓粪经过处理后得到土壤改良剂,用于种植芽苗菜,而种植完芽苗菜之后的蚯蚓粪基质,又可重新投放回去给蚯蚓取食,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不会产生任何的废弃物。“这样一来,长期的土壤改良就可与短期见效的芽苗菜项目并行,生态循环和经济收益双赢。”苏剑程介绍,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20户农户就业。

经过四年的努力,苏剑程已完成一套利用蚯蚓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标准化产业模式,以及应用于芽苗菜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法,并已申请专利。目前这些芽苗菜不仅供应到全省各大超市、餐饮店,还运输出岛,在广东地区颇为畅销。

“不仅芽苗菜,下一步我会尝试把有机肥发放给农户,得到的有机产品再由公司统一包装销售,这样既能带动农户致富,还可以海口基地为辐射点,向全省甚至岛外统一运输销售有机农产品。”苏剑程说。

盼推广蚯蚓改良土壤模式

苏剑程介绍,目前基地每个月可处理90吨农业废弃物,产生50吨蚯蚓粪,通过配比制成150立方米的土壤改良剂,每个月的量可改良30亩盐碱地。“土壤改良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做到高效改良,里面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苏剑程说,例如海南的农业发展较为分散且粗放,如何节约地收集到更多的农业废弃物为蚯蚓做饲料,就是一个难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一等地仅占5.2%、二等地仅占24.1%、三至六等地占70%以上,大部分为中等偏下水平,但谁愿意为土壤改良买单,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苏剑程坦言,“如果得到政府的认可,签约改良协议,并由政府建立废弃物的回收体系,农户愿意将废弃物统一收集用于蚯蚓的繁殖,将大大节省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68.html

“80后小伙毕业后留在海南创业 钻研蚯蚓养殖改良盐碱地” 的相关文章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水花,时代的浪花《山海情》里有个让人感动的女性角色——水花。她的一滴泪,就烫伤了很多人的心。水花的爸爸因为一口窖、一头驴、两只羊将她嫁给了邻村的陌生男子。水花有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她为此逃婚,但不忍父亲被欺负又回来了。婚姻和美了几年,丈夫又意外残疾,水花拖着年幼的女儿和残疾的丈夫,佝偻着身子走了七天七...

四川江油:引领农民工返乡创业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四川江油:引领农民工返乡创业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农民创业故事:为跑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开创乡村振兴新局的“接力赛”,今年以来,江油市以“政策+平台+服务”三位一体新模式,实施系列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地就业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带着信息、技术、资金和项目返乡创业,让农村形成致富“新风口”、“创业新高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

90后“海归”返乡创业 团场里干出大事业

90后“海归”返乡创业 团场里干出大事业

90后创业故事:他乡纵有千般好,不及故乡一片云。六年前,在外企打拼多年的王留勤决定放弃高薪工作,毅然返回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米兰镇,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这一年,因为工作积极,个人能力突出,25岁的王留勤被公司选派前往位于迪拜的分公司进行培训学习。“刚听到...

椿物皆藏”创始人:金融系女孩成都圆汉服创业梦

椿物皆藏”创始人:金融系女孩成都圆汉服创业梦

“椿岁物遂,皆可观藏。我为品牌取名为‘椿物皆藏’,就是希望我们做出来的汉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被拿来收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说话的人叫执辞,“椿物皆藏”汉服创始人,今年二十出头的她在高二那年偶然观看了一场汉服社团成人礼活动,从此便被汉家华服深深吸引。大学毕业后,她和发小一拍即合,从外省一起来...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这一片大马士革玫瑰明年5月开花后,能用来提取上好的原液、纯露、精油。”12月15日,在武冈市邓元泰镇绿嘉园生态基地,管海英正趁着难得的阳光给玫瑰修枝剪叶、施肥培土,操作相当娴熟。“今年,我们的太秋柿子产量1万公斤左右,总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管海英介绍,她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