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潜伏”浙江学养乌龟 湖北京山父子回乡创业年销360万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5

京山县永隆镇上陈桥村,有一处美丽的湖泊,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湖”。湖边有个养龟基地,这个养龟基地的主人是一对党员父子兵,父亲叫何永锋,儿子叫何夏伟,他们挖池养龟,创业兴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在当地传为佳话。

父亲的养龟“战争”

何永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种过田,贩过米面,还开过小卖部,但都只能赚小钱,管温饱。为了发家致富,他选择外出打工,碾转多地后,最后在浙江的一处养殖乌龟基地谋业。

“在这个养龟基地,我‘潜伏’了三年,什么苦都吃过,最终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何永锋说,2006年,他返乡租下10亩低洼地,开挖龟池,投放了数千尾龟苗,开始了他的致富梦。

然而,因缺乏资金,技术跟不上,何永锋养的乌龟始终病恹恹地“长不大”。屋漏偏逢连阴雨,2007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垮了他的养龟池,龟苗大部分被冲走,损失数万元。

是见坏就收?还是冒险前行?思索再三,何永锋不甘心这么狼狈收场,“对我来说,养龟就像打仗,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有越挫越勇的胆气,大不了从头再来”。何永锋修改“作战图”,重新走上创业路。

他跑到浙江、江苏、湖南等10个省市,拜师学取“养龟”真经,摸索乌龟产蛋、孵化、成长的规律,再回家精心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的养龟基地水面面积达到60亩,养殖的草龟、巴西龟、鳄鱼龟存量10万斤,年孵化、出售龟苗200万只,养龟基地被评为“国家科技示范基地”。何永锋打赢了“翻身仗”,取得了初胜。

儿子的卖龟网事

何夏伟设计了网上卖龟“三步曲”。先将养龟基地的规模、龟苗品种、数量和价格,制成宣传片,在网上滚动宣传,扩大影响。随后,在网上结识“龟友”,洽谈业务,他网上的客户多达70多人,遍及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及省内各地。最后,对卖出去的龟苗,实行网上跟踪管理,对龟苗的长势、病情、食料等提供系统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客户信任。半年时间,销售龟苗180万只。

在养龟基地,何家父子有着明确的分工,儿子除了网上销售,还负责孵化、分拣等技术流程的制定,父亲负责实施。父子齐心,其力亦断金。两年来,何家销售各色品种300多万只,实现年产值360万元。

创业无止境。父子俩正筹划“养龟大棚”,扩大养殖规模。何夏伟说:“现代养龟业竞争趋于激烈,大棚孵化龟苗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只能不断创新,先人一步,才能到达实现创业理想的彼岸。”

父子携手助乡亲

何家父子成功了,知恩要图报,一直深记在何家父子的心里。

“当初,要不是村支书带着村干部为我家跑项目,跑资金,协调土地流转,选租养龟基地,我家的生意也不会做得这么顺利。”何夏伟说,他和父亲又都是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帮助乡亲们创业致富。

何家出资,为村里筑路修桥,维修农小水利工程10多处;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解决生活困难,不下20人次。在帮扶过程中,何夏伟渐渐发现,“输血”扶贫是个无底洞,效果也不好,不如帮乡亲们“造血”。自此,父子俩开始义务帮助乡亲养殖乌龟。

村里一个叫何永海的村民,在何永锋的帮助下,投资数十万元,办起了养殖场。何永锋优价给他供应龟苗,何夏伟免费为他提供养殖技术、销售信息。何永海的养龟事业很快步上正轨,不到一年时间,养殖面积达到30亩,乌龟存量4万斤。如今,在何家父子的引导和帮助下,上陈桥村乌龟养殖户达到7户,乌龟存量15万斤,每年销售龟苗300万只,成为远近闻名的“特种养殖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11.html

““潜伏”浙江学养乌龟 湖北京山父子回乡创业年销360万” 的相关文章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水花,时代的浪花《山海情》里有个让人感动的女性角色——水花。她的一滴泪,就烫伤了很多人的心。水花的爸爸因为一口窖、一头驴、两只羊将她嫁给了邻村的陌生男子。水花有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她为此逃婚,但不忍父亲被欺负又回来了。婚姻和美了几年,丈夫又意外残疾,水花拖着年幼的女儿和残疾的丈夫,佝偻着身子走了七天七...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汉服于我而言,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我开了这个汉服店卖汉服,更多的是我对汉服的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刘童童今年17岁,却是已经创业三年的“小老板”。14岁时,她便成立了一家自制汉服的网店“福禄堂”,17岁的她和汉服事业逐渐走向了成熟,她在安庆市成立了汉服工作室,并在广东省深...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今年35岁的王旭潭在上海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长来村的老家,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小时候,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养猪场,后来养猪场被逐渐荒废。2021年初,王旭潭回到老家,看着只剩下“空壳”的养猪场,开始与家人谋划进行改造。一次在上海看展时,王旭潭突发奇想:干脆利用大空间...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目前养殖场种鸽增加到2000多对,年总产值已达30多万元,企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了5个行政村,带动368人从事乳鸽养殖,养鸽已经成了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回想近年来的养鸽创业路,涡阳县广飞肉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强激动地说,合作社每年净利润接近20万元,比当初他在外打工赚得更多。2014年,周强...

大学生创业者“约会”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者“约会”互联网

彭少强,1987年出生,2011年创建51乐返网,一家淘宝购物返利网站,那时他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用借来的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150元买了个域名,200元买了个程序……就这样公司成立了。公司成立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月入8000元。看似顺利的创业之路,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彭少强说:“我有一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