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潜伏”浙江学养乌龟 湖北京山父子回乡创业年销360万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9

京山县永隆镇上陈桥村,有一处美丽的湖泊,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湖”。湖边有个养龟基地,这个养龟基地的主人是一对党员父子兵,父亲叫何永锋,儿子叫何夏伟,他们挖池养龟,创业兴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在当地传为佳话。

父亲的养龟“战争”

何永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种过田,贩过米面,还开过小卖部,但都只能赚小钱,管温饱。为了发家致富,他选择外出打工,碾转多地后,最后在浙江的一处养殖乌龟基地谋业。

“在这个养龟基地,我‘潜伏’了三年,什么苦都吃过,最终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何永锋说,2006年,他返乡租下10亩低洼地,开挖龟池,投放了数千尾龟苗,开始了他的致富梦。

然而,因缺乏资金,技术跟不上,何永锋养的乌龟始终病恹恹地“长不大”。屋漏偏逢连阴雨,2007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垮了他的养龟池,龟苗大部分被冲走,损失数万元。

是见坏就收?还是冒险前行?思索再三,何永锋不甘心这么狼狈收场,“对我来说,养龟就像打仗,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有越挫越勇的胆气,大不了从头再来”。何永锋修改“作战图”,重新走上创业路。

他跑到浙江、江苏、湖南等10个省市,拜师学取“养龟”真经,摸索乌龟产蛋、孵化、成长的规律,再回家精心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的养龟基地水面面积达到60亩,养殖的草龟、巴西龟、鳄鱼龟存量10万斤,年孵化、出售龟苗200万只,养龟基地被评为“国家科技示范基地”。何永锋打赢了“翻身仗”,取得了初胜。

儿子的卖龟网事

何夏伟设计了网上卖龟“三步曲”。先将养龟基地的规模、龟苗品种、数量和价格,制成宣传片,在网上滚动宣传,扩大影响。随后,在网上结识“龟友”,洽谈业务,他网上的客户多达70多人,遍及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及省内各地。最后,对卖出去的龟苗,实行网上跟踪管理,对龟苗的长势、病情、食料等提供系统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客户信任。半年时间,销售龟苗180万只。

在养龟基地,何家父子有着明确的分工,儿子除了网上销售,还负责孵化、分拣等技术流程的制定,父亲负责实施。父子齐心,其力亦断金。两年来,何家销售各色品种300多万只,实现年产值360万元。

创业无止境。父子俩正筹划“养龟大棚”,扩大养殖规模。何夏伟说:“现代养龟业竞争趋于激烈,大棚孵化龟苗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只能不断创新,先人一步,才能到达实现创业理想的彼岸。”

父子携手助乡亲

何家父子成功了,知恩要图报,一直深记在何家父子的心里。

“当初,要不是村支书带着村干部为我家跑项目,跑资金,协调土地流转,选租养龟基地,我家的生意也不会做得这么顺利。”何夏伟说,他和父亲又都是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帮助乡亲们创业致富。

何家出资,为村里筑路修桥,维修农小水利工程10多处;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解决生活困难,不下20人次。在帮扶过程中,何夏伟渐渐发现,“输血”扶贫是个无底洞,效果也不好,不如帮乡亲们“造血”。自此,父子俩开始义务帮助乡亲养殖乌龟。

村里一个叫何永海的村民,在何永锋的帮助下,投资数十万元,办起了养殖场。何永锋优价给他供应龟苗,何夏伟免费为他提供养殖技术、销售信息。何永海的养龟事业很快步上正轨,不到一年时间,养殖面积达到30亩,乌龟存量4万斤。如今,在何家父子的引导和帮助下,上陈桥村乌龟养殖户达到7户,乌龟存量15万斤,每年销售龟苗300万只,成为远近闻名的“特种养殖村”。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11.html

““潜伏”浙江学养乌龟 湖北京山父子回乡创业年销360万” 的相关文章

县城卖榴莲月销百万元 95后“三兄弟”搭上即时零售快车

县城卖榴莲月销百万元 95后“三兄弟”搭上即时零售快车

创业一年后,邓明星“三兄弟”的榴莲店月销额近100万元,这个成绩超乎了他们此前的预期。邓明星创业的地方,不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是中部的一个县——长沙县。以往在一线城市才有的消费形态,已经在包括长沙县在内的县城蓬勃发展,不仅助力县城居民实现了更高的生活品质,也让长沙县在新业态的发展中跑在了前列。去...

苗家女子养鸡致富,创造上千万财富

苗家女子养鸡致富,创造上千万财富

她穿着一身艳丽的苗族服饰行走在乡间田野小路上,没有人能想到,她能从一名下岗的工人转型成老板。从一个小山村里出身的小姑娘,成为一个在农产业上的精英领袖。回到家乡创业的她虽然一开始经历了些困难,陷入了困境,但是她仍然迎难而上,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创造了上千万的财富,她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本期子牙童趣新...

“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80后”打工仔返乡创业 产品销海外

“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80后”打工仔返乡创业 产品销海外

作者 杨大勇霜降已过,位于豫西南的新野县依然气候宜人。在该县工业园区一家玻璃厂内,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块块玻璃将从这里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县,因“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新野还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近年...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今年35岁的王旭潭在上海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长来村的老家,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小时候,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养猪场,后来养猪场被逐渐荒废。2021年初,王旭潭回到老家,看着只剩下“空壳”的养猪场,开始与家人谋划进行改造。一次在上海看展时,王旭潭突发奇想:干脆利用大空间...

李长春:新愚公樱桃谷主的创业之路

李长春:新愚公樱桃谷主的创业之路

“投资农业前期投入大,也费力、累心,但作为这个村的村民,我心甘情愿也乐意去做这个投资。”与记者说这句话时,昔日的荒山丘陵已被李长春改造成了“花果山”,漫山遍野的樱桃树、梨树、桃树等各类水果树随处可见,栽种有序。李长春是长清区五峰山纸坊村的一名村民,从28年前一名打工者发展成为拥有一座占地近千亩的樱桃...

江城区:华龙村发小三人抱团回乡创业

江城区:华龙村发小三人抱团回乡创业

在江城区中洲街道华龙村村口看到,180多亩连片土地生机勃勃,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前些日子种下的草莓陆续成熟,已露出了一个个红彤彤的“小脑袋”,一串串绿油油的圣女果挂满枝头。这些都是村里“80后”冯大平、冯正星、叶升长三人的“心肝宝贝”,希望所在。冯大平、冯正星、叶升长是土生土长的华龙村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