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肥西县赵启华:种桑养蚕致富一方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3

养殖业创业故事:提起肥西县山南镇的赵启华,当地人一点都不陌生,今年58岁的他,被大家称为栽桑养蚕的能手,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初期,年轻的赵启华就在当地探出种桑养蚕之路,破茧成蝶造“富”一方。

敢于突破另辟蹊径 收获改革开放红利

1978年高考结束,赵启华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当年,安徽遭遇大旱,庄稼收成大减,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在当年9月发起包产到户。年轻的赵启华分到几亩地,他决定回到镇上做一番事业。

当时农村广泛种植农作物,但赵启华发现山南缺水易旱,想要靠种庄稼、种水稻发展起来不容易,而种桑树却很适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赵启华决定“不务正业”一次,拿出两亩地种桑树养蚕。周围邻居都笑他“年轻人不懂事瞎折腾”。

“第一次养蚕,不懂蚕的习性和养育技巧,造成蚕大量死亡。”赵启华意识到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学习科学技术,科学种植养殖。他到安徽省农科院咨询专家,听从专家建议前往相关专业进修学习。从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到实现产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标,这个“瞎折腾”的年轻人冲锋在前,桑蚕产业越做越好,更带动了镇上的人投身其中。

贫困群众致富“贴心人” 帮扶残疾人就业脱贫

赵启华发现农村还有部分贫困户未脱贫,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脱贫更为不易。而栽桑养蚕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赵启华便不厌其烦,与他们谈心交流,用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帮扶。

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技术的贫困户,赵启华免费发放桑苗、蚕种等生产资料,上门指导细节。对于残疾人贫困户,他在免费发放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将小蚕饲养至2龄再发放。考虑到他们行动不便,赵启华多次与志愿者一道帮助修建养蚕大棚。目前,赵启华的合作社已帮扶98户残疾人贫困,31在册贫困户顺利脱贫,同时安置就业24名残疾人作为合作社固定职工。

赵启华还流转土地700亩建设蚕桑扶贫产业园,新建养蚕大棚25座,设施农业大棚4座,实施农业生产工厂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一生只做一件事 坚持走出振兴路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赵启华说,40多年的种桑养蚕之路上,遇到不少困难,他是靠坚持和对小蚕的那份情怀,才努力走到今天。

2010年,赵启华被评为安徽省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2013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11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4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5项发明专利证书,2018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截至目前,肥西县养蚕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养蚕6000多张,蚕农收入达1000余万元。

“发展乡村建设,需要引进更多人才,现在乡村最缺的就是有才华的年轻人。相关部门更要帮忙建设基础硬件设施,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这里挖掘乡村宝藏。”赵启华认为,农业是个有奔头的产业,而农民是让人有自信的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干农业要有耐心,不要只想有多大规模和利益,要具有打持久战的精神。如今,赵启华带领着越来越多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一起冲锋在前,走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端。(肖承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40.html

“肥西县赵启华:种桑养蚕致富一方” 的相关文章

从“一无所知”到实现“草莓自由”,90后小伙返乡创业种草莓

从“一无所知”到实现“草莓自由”,90后小伙返乡创业种草莓

“我家的草莓采用无土化栽培技术种植,‘住’着‘高楼’,‘吃’着基质,‘喝’着营养液,采摘时还不用弯下腰……”一进“泡泡糖空中生态园”,记者就看到一排排无土栽培槽整齐地排列着,架设在离地约90厘米的钢架上;种植槽内,一株株草莓苗油绿茂盛,白色的小花点缀其间,十分好看。离草莓上市还有半个多月时间,此时草...

江苏高淳:一群90后年轻人的养蟹创业史

江苏高淳:一群90后年轻人的养蟹创业史

9月15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沛桥村,陈芸站在自家的蟹塘边,看着父亲陈建禄横舟水上、将第一袋蟹笼慢慢拉起,塘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只只举着毛绒蟹钳的肥美大闸蟹离开生活了8个月的鱼塘。秋风徐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固城湖大闸蟹上市时间。2019年,因父亲养蟹连年亏损,陈芸决定返乡创业,希望通过电商把源头好蟹卖...

从打工妹到水族店老板 吴小芳斑斓世界寻得创业路

从打工妹到水族店老板 吴小芳斑斓世界寻得创业路

看似一小店,里里外外却布置得井然有序:门前摆放着各种形状的玻璃金鱼缸,一只大盆里,几只小乌龟悠闲地游来游去;敞开的店门让人一眼可见成排的恒温鱼缸,各色各样的观赏鱼自由自在地表演……正如小店给人生趣盎然的印象一样,店主吴小芳也格外年轻。朴素的着装,言语似乎不多,在一旁细心观察顾客的动向,有顾客提问时才...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庐江县90后大学毕业生余宏伟,利用在高校里学到的知识返乡创业,养起了黑水虻,为当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一条新路子,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余宏伟的黑水虻养殖基地位于庐江县白山镇五艾村境内,一天三顿都要喂食,而喂养黑水虻的食物有点特别。合肥保护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一颗苹果的狂想曲:90后四次创业终逆袭,最惨“批二代”转型开网店

一颗苹果的狂想曲:90后四次创业终逆袭,最惨“批二代”转型开网店

最近一周,洛川的雨水一直不断,这让王琦犯了难,眼下正是当地苹果的收获季,果子再收不上来,店铺的订单就要断货了。今年30岁的王琦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娃,目前正在陕北的农村老家进行电商再创业,主要销售当地的洛川苹果。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琦,从陕北只身来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在当时闸北区虬江路的赛格电子...

把“吃瓜群众”带成放牛“达人”

把“吃瓜群众”带成放牛“达人”

来到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代味村,一座依山而建的生态养殖场豁然出现在眼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本地小黄牛悠闲地寻觅着新鲜的草料。“今天封装的这些黄牛肉,主要是发往北京、上海、浙江那边,目前我们的生态牛肉除了没往青海、甘肃、西藏这几个地方发过货,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收到过了,每年还是能销售出去好几吨牛肉的。”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