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2023-01-18创业故事21

“90后”帅小伙留学归来创业,化身家乡蔬菜“经纪人”,研发8项专利,助上百户农民增收,一年出口蔬菜超过10万吨,销售额上亿元。

留学归来,仍是农民

“为什么品质一般的蔬菜在国外都可以有那么好的价格,而在国内,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高品质蔬菜却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对于这个问题,唐宇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唐宇从十六岁就到新加坡留学,因为出身于农家,他格外关注农产品市场。他发现,在新加坡这个岛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蔬菜供应一直依赖进口,并且蔬菜还不够新鲜。而另一边,在他的老家云南昆明,却有一个天然的蔬菜种植温室,可以常年提供新鲜的蔬菜。

把家乡蔬菜销往海外的主意浮现在唐宇的脑海里。瞅准这个商机,2018年,唐宇放弃了留在新加坡的发展机会,毅然返回云南昆明晋宁,创办了云禾农业合作社。于此,学计算机的唐宇正式开启了一条“接地气”的海外蔬菜经纪人之路。

对于非农专业毕业的创业者唐宇来说,农业这条路全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有机农业怎么做?合作社要怎么合作?什么技术都不懂的唐宇“被迫”积极地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合作社培训、前往各个蔬菜基地拜访参观、向种植大户和农学专家请教,想方设法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蔬菜经纪人”。

在“情怀”的激励下,唐宇几乎是飞速地成长。海外留学的经验,也为他的农业发展之路增加了更多新技术、新经验的“智慧”。

海外蔬菜经纪人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从种植户手中收来蔬菜,然后通过自己走通的销售渠道将蔬菜销往海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

因此,对于外销蔬菜的选品,唐宇始终坚持高要求,种植的蔬菜不光卖相要好,而且蔬菜品质也必须达标。为了保证蔬菜品质、降低农残、提高产量,唐宇每隔半月便会给合作社的农户们举办一次“田间大讲堂”活动,从选种、种植、防病虫害到采收等,只要农户们有问题,都会一一解答。

在不断汲取农业知识的同时,唐宇及农业技术团队也积极致力于研发各种新型种植技术。近一年时间,已经申请8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我们通过先进的管理体系,在不降低产能的情况下,极大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既紧握农业经济发展之剑,又不放绿色生态环保之盾。”唐宇说。对于合作社生产蔬菜的品质与产量,他信心满满。

种出了高品质的蔬菜,如何包装也是关键

产量、品质跟上了,蔬菜的包装和品牌效应也要跟上来。一颗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进入海外,被摆放在菜市场或各大超市的柜台中任消费者挑选的过程,离不开海外蔬菜经纪人的作用。

“蔬菜不像一颗螺丝钉,它是大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但是,我们如何让他具有商品属性,更好地去进入市场?这就要把它变成一个标准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体系和流程。”唐宇说。“我们要把没有办法做成标准品的东西,无限的接近标准品。”

在云禾农业基地里,分拣工人们正在蔬菜分拣区忙得不亦乐乎。唐宇介绍,目前这里共有120户合作农户,工作人员每天会把农户们送来的蔬菜进行预冷暂存,再由分拣工人们进行挑选,把蔬菜分为超小号、小号、中号、大号四个等级。

在包装成成品之后进行装箱、粘贴商标批号,经过再次真空遇冷后,改头换面的蔬菜就可以坐上运输快车,走向海外市场。

“标准化的蔬菜销售渠道也更广。农民的收益高了,大家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如此,才能进行良性循环。”唐宇说。

产销一体化,带上村民齐走致富路

解决了品质、包装问题,可如果按传统的销售方式对农户种植的蔬菜进行售卖,一年忙到头也不见得会有多少收益。

“农产品有个特性,它不耐长期储存,没有办法及时卖掉的话,为了快速抛货就贱价去卖,像这样很容易让农民受损失,种出来的东西卖不上好价格。”唐宇说。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蔬菜配送供应链业务,唐宇创新发展了“订单模式”,即先有了订单,再来计划生产。蔬菜的品质、供应量、产品价格全年恒定。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就可以做精准农业,而且不存在滞销,让蔬菜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在唐宇的带动下,昆明晋宁的120户合作农户户均每亩净收入7000元,销售蔬菜品种达十多个,总销量合计每年10000吨以上,远销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过亿元的销售额。

目前,除晋宁的合作农户外,唐宇先后在嵩明、安宁、宜良成立了三个占地2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农场,三个农场基地每天的出货量大约有30吨。且公司的生产工人基本都来自周边的村镇,在这里上班,他们每个月都能有5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

“做农业并不容易,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乡村振兴不能靠一两个人单打独斗,这是一群人的事业,需要一群人接续奋斗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返乡创业这个选择,唐宇感慨万千。

如今,在唐宇的影响下,已经有不少年轻的“逆行者”回到家乡创业,跟着唐宇发展蔬菜产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304.html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的相关文章

刘胡兰镇的创业故事:96年大学生返乡卖土货

刘胡兰镇的创业故事:96年大学生返乡卖土货

11月11日凌晨,“双十一”刚刚开启半个小时,李诗宣看着店铺后台爆单的势头,就知道今年的牛肉销量肯定要超过去年了。这是返乡创业以来,李诗宣经历的第二个“双十一”。与第一次相比,虽然少了一些新鲜感,但看着飞快增长的订单,李诗宣和团队的小伙伴们还是难掩兴奋。截至当天下午5点,店铺的单日订单量就已经突破...

黄淮学子张桂叶和她的信阳毛尖

黄淮学子张桂叶和她的信阳毛尖

张桂叶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祖籍信阳,2017年毕业于黄淮学院经管系,大学读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大学毕业后便和男朋友一起留在了驻马店,开始了她的叶子信阳毛尖创业之旅。一句话决定一件事说起自己的创业渊源,张桂叶回忆道:"就是因为我同学的一句玩笑话,‘你走了我去哪喝这么好的毛尖’”,“我就告诉他,我不走,...

爱尚鲜花邹小峰:创业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爱尚鲜花邹小峰:创业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邹小峰说,爱尚鲜花现在只做两件事,一个是把供应链做好,另一个则是把品牌做好。“创业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为了追女朋友。”说起最开始接触鲜花,爱尚鲜花(836638)董事长邹小峰倒是直言不讳。“发现鲜花这个生意好做,利润又高。当然,这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市场营销出身的他,敏锐看到鲜花行业的商...

于洋:创业是条不归路 深度学习方能行远

于洋:创业是条不归路 深度学习方能行远

四川路25号,曾经诞生了与共和国同龄的青岛造船厂,多艘渔业、公务船从这里扬帆;2013年,老船厂启动搬迁,金茂湾拔地而起,国际湾居综合体呼之欲出;2018年,青岛柒贰法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与大多数平台公司不同,创始人于洋没有选择交通更加便利的东部,而是将创业孵化平台落在了老城区灵魂与文化的交汇点...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1989年出生的张焱毕业于山西农...

苏州“80后”大学生回乡十年创业甘当“蟹农”

苏州“80后”大学生回乡十年创业甘当“蟹农”

又到一年螃蟹季,2020年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将于9月21日举行,这些天清水村蟹韵蟹业专业合作社的顾敏正忙着大闸蟹开捕前最后的准备,既要拓展销售渠道,还得兼顾监测大闸蟹长势,多次乘坐渔船前往养殖基地实地查看。看着眼前这片大闸蟹养殖基地,顾敏坦言创业路走得真不平坦。顾敏出生于1986年,是一个土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