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2023-01-18创业故事48

驱车从348省道进入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沿途可见青翠的桑树田。越是接近三联村,桑树田就越多,直到进入村中,山谷里成片桑树田连接在一起,随风摇摆掀起阵阵绿浪,远远望去好似青绿的海洋。

三联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村8000多亩的土地上种植的全部都是桑树,受三联村种桑养蚕致富的影响,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这个产业中,目前该村所属石牯塘镇桑树面积约1.3万亩,多个村通过种桑养蚕走上致富路。

而在1982年以前,三联村和石牯塘镇甚至没有一棵桑树。这一切要从村支书李世明一家开始说起。

李世明、李雪艳、李炜星(从左至右)

“赤脚医生”李奕秋啃下第一只种桑养蚕的“螃蟹”

李世明的父亲李奕秋今年80岁。年轻的时候他聪明好学,曾是三联村的“赤脚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农村各种物质资源匮乏,村里的农作物也仅有稻谷。李奕秋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了种桑养蚕卖蚕茧比种植水稻的效益要好很多,于是他带领一大家人,直接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桑养蚕。

凭借辛勤的劳作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李奕秋的种桑养蚕路的技术愈发成熟,到1990年,其个人家庭扩种面积已达到200亩,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李世明回忆,自己家是村里第一户买大彩电的家庭,当时全村人都很新奇,父亲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户外才能容纳全村人一起看。

看到李奕秋家种桑养蚕的成功,其他村民也开始向李奕秋讨教种桑养蚕的技术。李奕秋不仅热心免费为大家提供桑苗,教授大家种桑和养蚕的技术,还为大家解决了蚕茧的销售问题。在李奕秋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到1990年,全村种植桑树达到1000余亩,各家各户都买了大彩电和各种电器,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李世明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全村种植规模再翻五倍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效益更高,当地周边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桑养蚕,导致供过于求,蚕茧蚕丝的价格下滑。同时,由于蚕苗娇弱,近距离多点养蚕虫很容易互相感染疾病,蚕虫病死率较高。再叠加三联村养蚕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经济效益上不去甚至亏损。

跟随父亲养蚕多年,李世明看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带头成立了英德市光明蚕桑专业合作社(蚕苗养殖基地),引入技术支持,专门为村里培育优质的蚕苗,这样就解决了养大蚕与养蚕苗相互聚集导致蚕苗容易感染病症的关键问题,蚕苗成活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为了解决蚕茧的销路问题,他还托底收购村民的蚕茧,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经过李世明和父亲的努力,全村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熬过了最艰难的价格波动期后,三联村的种桑养蚕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到2012年,三联村的种桑规模达到5000亩,带动农户已近800户。

第三代“90后”开发桑叶菜 电商直播助力桑蚕产业继续发展

李世明的儿子李炜星出生于1992年,从小吃着母亲做的桑叶菜、喝着母亲煮的桑叶汤长大。2012年,还在广州读大学的他在同学的启发下想到:“既然桑叶可以食用,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向市场呢?”于是他向父亲李世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和父亲一起大胆尝试,将原本只用于养蚕的桑树叶研制成为预制蔬菜制品——桑叶菜。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李炜星回到家乡成立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规模化生产桑叶菜,成为广东省首家生产桑叶菜的企业。“一开始村民都有顾虑,担心摘了桑叶会影响养蚕”,李炜星说,事实上桑叶菜只采摘嫩芽叶,不影响蚕虫吃的桑叶。

在看到父子俩的成功后,石牯塘镇上的桑农纷纷加入到桑叶菜的生产链条上。如今,在该公司的带动下,除了三联村桑树种植约8000亩,石牯塘镇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左右,公司年生产桑叶菜超60万斤,农户的每亩桑树田能增加收入超千元。

不仅如此,李炜星的妹妹李雪艳在哥哥的带动下,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工作,2021年返乡创业成立了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与菜篮子农业公司联合,除了桑叶菜还开发了竹笋菜、豆腐等。她表示,想通过电商、直播等更加年轻新颖的方式,把家乡美好的绿色产品、风俗文化、乡村特色等,介绍给全国各地,并使其走向世界。(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35.html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的相关文章

刘胡兰镇的创业故事:96年大学生返乡卖土货

刘胡兰镇的创业故事:96年大学生返乡卖土货

11月11日凌晨,“双十一”刚刚开启半个小时,李诗宣看着店铺后台爆单的势头,就知道今年的牛肉销量肯定要超过去年了。这是返乡创业以来,李诗宣经历的第二个“双十一”。与第一次相比,虽然少了一些新鲜感,但看着飞快增长的订单,李诗宣和团队的小伙伴们还是难掩兴奋。截至当天下午5点,店铺的单日订单量就已经突破...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如果不是亲眼相见,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学生。“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凹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

95后小伙回老家创业 追梦5年终成”鹦鹉大王”

95后小伙回老家创业 追梦5年终成”鹦鹉大王”

苗伟男是一名95后,2017年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回到宿迁老家创办了鹦鹉驯养繁殖场。如今,苗伟男靠养鹦鹉年销售额破千万元,还带动当地养殖户走上致富路。大二创业,是校园有名的"苗老板"宿迁市湖滨新区金翎羽鹦鹉驯养繁殖场负责人苗伟男向记者介绍起两只“爱宠”:这个是玄凤鹦鹉,它主要产自于澳大利亚,...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来自四川的阿伟原来是一名电子厂工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阿伟在自己家进行了整理收纳。觉得整理收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后,阿伟正式进入整理收纳这一行业,成为一名整理师。四年时间里,阿伟从第一单赚了200元开始,到后来创业创办了公司,如今月入10万元。阿伟说,整理师平时工作比较辛苦,基本上要在客户家从...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水花,时代的浪花《山海情》里有个让人感动的女性角色——水花。她的一滴泪,就烫伤了很多人的心。水花的爸爸因为一口窖、一头驴、两只羊将她嫁给了邻村的陌生男子。水花有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她为此逃婚,但不忍父亲被欺负又回来了。婚姻和美了几年,丈夫又意外残疾,水花拖着年幼的女儿和残疾的丈夫,佝偻着身子走了七天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