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1

驱车从348省道进入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沿途可见青翠的桑树田。越是接近三联村,桑树田就越多,直到进入村中,山谷里成片桑树田连接在一起,随风摇摆掀起阵阵绿浪,远远望去好似青绿的海洋。

三联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村8000多亩的土地上种植的全部都是桑树,受三联村种桑养蚕致富的影响,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这个产业中,目前该村所属石牯塘镇桑树面积约1.3万亩,多个村通过种桑养蚕走上致富路。

而在1982年以前,三联村和石牯塘镇甚至没有一棵桑树。这一切要从村支书李世明一家开始说起。

李世明、李雪艳、李炜星(从左至右)

“赤脚医生”李奕秋啃下第一只种桑养蚕的“螃蟹”

李世明的父亲李奕秋今年80岁。年轻的时候他聪明好学,曾是三联村的“赤脚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农村各种物质资源匮乏,村里的农作物也仅有稻谷。李奕秋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了种桑养蚕卖蚕茧比种植水稻的效益要好很多,于是他带领一大家人,直接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桑养蚕。

凭借辛勤的劳作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李奕秋的种桑养蚕路的技术愈发成熟,到1990年,其个人家庭扩种面积已达到200亩,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李世明回忆,自己家是村里第一户买大彩电的家庭,当时全村人都很新奇,父亲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户外才能容纳全村人一起看。

看到李奕秋家种桑养蚕的成功,其他村民也开始向李奕秋讨教种桑养蚕的技术。李奕秋不仅热心免费为大家提供桑苗,教授大家种桑和养蚕的技术,还为大家解决了蚕茧的销售问题。在李奕秋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到1990年,全村种植桑树达到1000余亩,各家各户都买了大彩电和各种电器,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李世明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全村种植规模再翻五倍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效益更高,当地周边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桑养蚕,导致供过于求,蚕茧蚕丝的价格下滑。同时,由于蚕苗娇弱,近距离多点养蚕虫很容易互相感染疾病,蚕虫病死率较高。再叠加三联村养蚕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经济效益上不去甚至亏损。

跟随父亲养蚕多年,李世明看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带头成立了英德市光明蚕桑专业合作社(蚕苗养殖基地),引入技术支持,专门为村里培育优质的蚕苗,这样就解决了养大蚕与养蚕苗相互聚集导致蚕苗容易感染病症的关键问题,蚕苗成活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为了解决蚕茧的销路问题,他还托底收购村民的蚕茧,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经过李世明和父亲的努力,全村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熬过了最艰难的价格波动期后,三联村的种桑养蚕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到2012年,三联村的种桑规模达到5000亩,带动农户已近800户。

第三代“90后”开发桑叶菜 电商直播助力桑蚕产业继续发展

李世明的儿子李炜星出生于1992年,从小吃着母亲做的桑叶菜、喝着母亲煮的桑叶汤长大。2012年,还在广州读大学的他在同学的启发下想到:“既然桑叶可以食用,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向市场呢?”于是他向父亲李世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和父亲一起大胆尝试,将原本只用于养蚕的桑树叶研制成为预制蔬菜制品——桑叶菜。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李炜星回到家乡成立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规模化生产桑叶菜,成为广东省首家生产桑叶菜的企业。“一开始村民都有顾虑,担心摘了桑叶会影响养蚕”,李炜星说,事实上桑叶菜只采摘嫩芽叶,不影响蚕虫吃的桑叶。

在看到父子俩的成功后,石牯塘镇上的桑农纷纷加入到桑叶菜的生产链条上。如今,在该公司的带动下,除了三联村桑树种植约8000亩,石牯塘镇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左右,公司年生产桑叶菜超60万斤,农户的每亩桑树田能增加收入超千元。

不仅如此,李炜星的妹妹李雪艳在哥哥的带动下,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工作,2021年返乡创业成立了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与菜篮子农业公司联合,除了桑叶菜还开发了竹笋菜、豆腐等。她表示,想通过电商、直播等更加年轻新颖的方式,把家乡美好的绿色产品、风俗文化、乡村特色等,介绍给全国各地,并使其走向世界。(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35.html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的相关文章

龙岗95后女孩,助“胖虎”火遍全网

龙岗95后女孩,助“胖虎”火遍全网

创业故事,虎年新春,一只胖嘟嘟的“憨憨”胖虎,成为全网最火的动物明星之一,活跃在表情包、红包封面和各大品牌的联名产品上。这只火爆全网的老虎形象,是由我国人气漫画家不二马大叔创作的IP——“我不是胖虎”。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胖虎是由龙岗2013文化创客园的深圳奇策迭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打造“出道”,而这...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创业故事:“合作社鲜食玉米项目今年一定得上,抓紧时间购买设备,力争让农民尽早见效益。”9月29日19时,天色已晚,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仍在新建的厂房里忙碌。作为较早一批返乡创业的农民典型,“70后”的他今年为合作社树立了一个新目标——通过鲜食玉米项目,带领农民走上以一二三产融...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群山环绕着水库,78个自然村散落其间,这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镇,平均海拔为1980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五年前,这个数据仅为9624元。2017年,村民杨丽芹的丈夫因脑淤血双目失明,右手和右腿同时失能,不仅每个月要花近800元的医药费,还需要有人守在身边照顾。儿子正在读大三...

苹果园里种下创业梦 退伍军人变身致富能手

苹果园里种下创业梦 退伍军人变身致富能手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王森林是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的远近闻名的“苹果大王”。1984年应征入伍,1989年退伍回到家乡,带着荣誉退伍后投身农村创业,开客栈、种苹果、搞养殖, 经过数年艰辛的创业打拼,53岁的王森林完成了由退役军人到致富带头人完美蜕变。入冬以后,气温下降,寒气袭人,但在王森林的果园内,依然是...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今年35岁的王旭潭在上海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长来村的老家,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小时候,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养猪场,后来养猪场被逐渐荒废。2021年初,王旭潭回到老家,看着只剩下“空壳”的养猪场,开始与家人谋划进行改造。一次在上海看展时,王旭潭突发奇想:干脆利用大空间...

促进返乡就业创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促进返乡就业创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多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强乡村发展活力要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河南外省务工人员体量庞大,促进其返乡就业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1、返乡就业创业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