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2

驱车从348省道进入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沿途可见青翠的桑树田。越是接近三联村,桑树田就越多,直到进入村中,山谷里成片桑树田连接在一起,随风摇摆掀起阵阵绿浪,远远望去好似青绿的海洋。

三联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村8000多亩的土地上种植的全部都是桑树,受三联村种桑养蚕致富的影响,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这个产业中,目前该村所属石牯塘镇桑树面积约1.3万亩,多个村通过种桑养蚕走上致富路。

而在1982年以前,三联村和石牯塘镇甚至没有一棵桑树。这一切要从村支书李世明一家开始说起。

李世明、李雪艳、李炜星(从左至右)

“赤脚医生”李奕秋啃下第一只种桑养蚕的“螃蟹”

李世明的父亲李奕秋今年80岁。年轻的时候他聪明好学,曾是三联村的“赤脚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农村各种物质资源匮乏,村里的农作物也仅有稻谷。李奕秋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了种桑养蚕卖蚕茧比种植水稻的效益要好很多,于是他带领一大家人,直接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桑养蚕。

凭借辛勤的劳作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李奕秋的种桑养蚕路的技术愈发成熟,到1990年,其个人家庭扩种面积已达到200亩,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李世明回忆,自己家是村里第一户买大彩电的家庭,当时全村人都很新奇,父亲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户外才能容纳全村人一起看。

看到李奕秋家种桑养蚕的成功,其他村民也开始向李奕秋讨教种桑养蚕的技术。李奕秋不仅热心免费为大家提供桑苗,教授大家种桑和养蚕的技术,还为大家解决了蚕茧的销售问题。在李奕秋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到1990年,全村种植桑树达到1000余亩,各家各户都买了大彩电和各种电器,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李世明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全村种植规模再翻五倍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效益更高,当地周边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桑养蚕,导致供过于求,蚕茧蚕丝的价格下滑。同时,由于蚕苗娇弱,近距离多点养蚕虫很容易互相感染疾病,蚕虫病死率较高。再叠加三联村养蚕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经济效益上不去甚至亏损。

跟随父亲养蚕多年,李世明看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带头成立了英德市光明蚕桑专业合作社(蚕苗养殖基地),引入技术支持,专门为村里培育优质的蚕苗,这样就解决了养大蚕与养蚕苗相互聚集导致蚕苗容易感染病症的关键问题,蚕苗成活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为了解决蚕茧的销路问题,他还托底收购村民的蚕茧,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经过李世明和父亲的努力,全村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熬过了最艰难的价格波动期后,三联村的种桑养蚕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到2012年,三联村的种桑规模达到5000亩,带动农户已近800户。

第三代“90后”开发桑叶菜 电商直播助力桑蚕产业继续发展

李世明的儿子李炜星出生于1992年,从小吃着母亲做的桑叶菜、喝着母亲煮的桑叶汤长大。2012年,还在广州读大学的他在同学的启发下想到:“既然桑叶可以食用,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向市场呢?”于是他向父亲李世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和父亲一起大胆尝试,将原本只用于养蚕的桑树叶研制成为预制蔬菜制品——桑叶菜。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李炜星回到家乡成立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规模化生产桑叶菜,成为广东省首家生产桑叶菜的企业。“一开始村民都有顾虑,担心摘了桑叶会影响养蚕”,李炜星说,事实上桑叶菜只采摘嫩芽叶,不影响蚕虫吃的桑叶。

在看到父子俩的成功后,石牯塘镇上的桑农纷纷加入到桑叶菜的生产链条上。如今,在该公司的带动下,除了三联村桑树种植约8000亩,石牯塘镇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左右,公司年生产桑叶菜超60万斤,农户的每亩桑树田能增加收入超千元。

不仅如此,李炜星的妹妹李雪艳在哥哥的带动下,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工作,2021年返乡创业成立了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与菜篮子农业公司联合,除了桑叶菜还开发了竹笋菜、豆腐等。她表示,想通过电商、直播等更加年轻新颖的方式,把家乡美好的绿色产品、风俗文化、乡村特色等,介绍给全国各地,并使其走向世界。(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35.html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的相关文章

汤爱博:一名建筑设计师的焦虑与创业历程

汤爱博:一名建筑设计师的焦虑与创业历程

创业,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创业过程中,也许会经历孤独、脆弱、委屈、冷眼、嘲笑……但,只要仍然在奔跑,终将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通过一个个初创者的故事,看这座青春之岛如何培育和孵化这些新生力量,观这座城市能否给这些创业者提供一个留下来扎根的理由。我们走进青岛拓界建筑设计...

姚彩虹:创业路上,3D打印科技创新彰显“她力量”

姚彩虹:创业路上,3D打印科技创新彰显“她力量”

创业故事:“女孩也要自立、自强,纵然也跌落尘埃,也能倔强地开出一朵花来,抖落满身的灰尘,与不好的告别,向美好的行进。”这是光韵达联合创始人姚彩虹女士一直坚守的信念,也是父母一直都教育他们四姐妹的话。作为2022年3D打印女性创业故事征文活动中的参与者,资源库很高兴看到有姚总这样实力派的企业家参与进来...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保靖县山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善言谈却总是满脸微笑的龙维明,似乎已经淡忘了2010年那场突然降临的意外。因车祸,龙维明右腿高位截瘫、左腿神经创伤。在家人的陪伴、帮助、鼓励下,龙维明没有放弃自己,经过漫长的治疗康复训练,终于结束了几年的轮椅生活。2013年,勉强能下地活动的龙维明与...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大家好,我现在在北京顺义郊区的一个农场,离市区开车一个多小时。农场的名字叫「分享收获有机农场」,今天我到这个农场来体验有机农业的发展。「分享收获有机农场」是两位博士做的,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相关的博士,非常了不起。他们现在统称为“掌柜的”,女主人叫石嫣,另一位叫程存旺,两位都是博士毕业,...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今年是郎海涛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2015年,他辞去在俄罗斯的工作回到吉林省珲春市,办起苹果种植合作社,种了近百亩果园,把家乡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珲春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陆地边境口岸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珲春由此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开发开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