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打工多年发现桑蚕养殖商机,他回乡创业一年养80万条蚕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3

提起养蚕,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儿时养过的一种“宠物”。但对40岁的华阴人陈永江来说,蚕则意味着创造财富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机遇,多年打工后他选择学习养蚕技术,然后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如今他的桑蚕养殖已经带动了不少村民加入。

对于未来他说,想办一个育种孵化场,还要在孟塬一带扩大规模,力争在华阴形成集蚕种制造、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丝绸织造为一体的完成产业链。

边打工边为自己和乡亲考虑未来 发现养蚕机遇认真学技术

陈永江是华阴人,年轻时他就开始南下打工,先后辗转多个城市学技术、讨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边考虑自己的未来,一边也在为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的明天做打算。

“我打工那会儿发现,南方人把养蚕当成产业来做,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养蚕挣钱。”陈永江说,当时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气候、日照等条件得天独厚,桑树生长期长,技术得当的话,一年可养7到10批蚕,还能解决不少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2019年,陈永江进入江苏明赫丝绸厂,成为生产线上一名普通员工。在工作中,他了解到一个个蚕如何抽丝剥茧,也看到了一根根蚕丝织成漂亮的衣物,这更让他坚定了回家养蚕致富的决心。

“种桑养蚕说到底也是技术活,是技术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现场学习经验开拓思路。”在丝绸厂工作不到半年,陈永江提议要去大型养蚕基地学习,整整两个月,从桑树种植到养蚕加工装备技术、从现场管理到每一道工序,他都认认真真学习。

他的勤奋和努力,也让对方看在眼里,并表示愿意与他合作。“好好干,抓住机遇,等发展规模大了,将生产线建过去。”2020年陈永江离开时,公司经理这样表态。

回到家乡的陈永江首先要解决的,是蚕宝宝们的“口粮”问题。而养蚕,就离不开桑树,要种树得先有地。如何拿到地?“村里地多是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家只有几亩,而且很分散。他找来了村里威望高的能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快流转到了20多亩地。

首批成功后他扩大规模 今年养了4批80万条蚕

2021年3月,陈永江栽下了16亩桑树,趁着桑树生长的空闲,他又将自家的老房子拆掉,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去年9月6日,他开始养第一批桑蚕,虽然只有5张A4纸般大小的蚕种,但孵化出来的总数就有10余万条。

“蚕和人一样是有寿命的,它的生长期只有一个月,吃三天、睡一天、褪一次皮,这样循环四次后,成为五龄蚕,便不眠不休吃桑叶,直到吐丝结茧。”说起养蚕,陈永江就像提起自己的“孩子”那般熟悉。

他还记得,第一批蚕孵化期间,他就像照顾新出生的婴儿一般,几乎不停地的查看,生怕光照和温度不合适影响了蚕宝宝的生长发育。

等生长到五龄蚕后,一张蚕一天吃300斤桑叶,陈永江每天都要不停地采摘桑叶。他说:“累是次要的,让它们统一吃睡可是技术活。”

得益于认真学习了养蚕技术,加上耐心和用心,他的第一批蚕养殖很成功,当年10月吐丝结茧,陈永江笑着坦言,第一次很成功,产出的蚕茧很快就卖了出去。后来,他又扩大规模,今年他总共养了4批蚕,总数约80万条。

如今,在他的厂房里,还存放着不少准备出售的蚕茧。陈永江他算了一笔账:从小蚕到卖出蚕茧20天周期,目前保底收购价20元一斤,一年最少可以养6批蚕,收入大约十万元。如今提倡密集养殖,利润更可观,去年一年他带动村里10多人有活干有钱赚。

带动附近村民种桑树养蚕 他想在家乡建成产业链

陈永江把蚕养成后,可观的收益带动附近不少群众开始种桑树、建厂房,走上了养蚕的致富路。

“最近结茧,气温低了,要加温,我的已经全部结茧,就等你了。”在采访中,陈永江的电话不时响起,多是咨询养蚕技术的人。

今年8月,他将养蚕技术拍成抖音,短短一个月已有上千名粉丝。“科学养蚕能致富。”在他抖音列表里一咸阳兴平人这样评论。今年年初,这名抖音粉丝驱车几小时,专程到华阴来请教学习,陈永江倾囊相授,如今已经并发展成合作伙伴。

“在南方,人常说要‘东桑西移’,这不仅仅是把种桑养蚕转移到西部来,最重要的是把东部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西部。”陈永江说,随着“东桑西移”的逐步推进,今后会形成一个东部巩固、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带,扩大种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事实也印证了他的分析。经过培育和养殖,陈永江发现,在家乡产出的蚕茧十分优质,最优的蚕茧丝长达千米,这也是提高丝绸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

他说,明年他准备建一个育种孵化场,还要在孟塬一带扩大规模,力争在华阴形成集蚕种制造、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丝绸织造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别小看小小蚕茧,它孕育着致富大希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34.html

“打工多年发现桑蚕养殖商机,他回乡创业一年养80万条蚕” 的相关文章

两个女人的创业故事,通过种植此树,走向致富之路

两个女人的创业故事,通过种植此树,走向致富之路

古代社会都是男人当家,往往男人都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这并不代表女人就没有当家立柱的能力。我曾经听说过两个女人的创业故事,分别是来自河北的李女士和来自福建的张小姐。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女性的自强,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扛起家庭的重任。李阿姨一直以来都是从事餐饮行业,也赚了不少的钱,承担了家庭的基本开...

一位90后女生的“逆袭”创业路

一位90后女生的“逆袭”创业路

在湖南省科技厅的18楼,李旭寅和团队正在为一家招标的企业准备资料。她创建的湖南鸿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如今拥有员工30多人,而6年前,包括她自己在内只有2个人。从一腔热血创业到如今距离梦想越来越近,李旭寅告诉所有创业者,在创业路上的所有辛酸苦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2012年,李旭寅考入湖南交通...

女性和男性在创业上的差异和各自优势有哪些?

女性和男性在创业上的差异和各自优势有哪些?

虽说在商界里企业家都是以男性居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少,男性女性更加的平等,拥有同样的权力。就创业来说,现在创业不分男女老少,而且女性创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出现在我们视线里,像董明珠、陈丽华这样知名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女性创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的是分担家庭压力,有的...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五年前,年近6旬的周小姣、罗秋兰和谭八香决定做一件“大事”——承包村里的65亩荒地种枣树。但她们不得不面对许多质疑。周小姣的丈夫对她说,这件事又耗时又费力,还不一定赚得到钱,何苦呢?邻里也同样不看好。“他们认为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去享受天伦之乐。”57岁的周小姣说,“我只是想证明,即使在我们这个年龄,人...

200名“新农人”返乡创业 武城筑巢引凤助推乡村振兴

200名“新农人”返乡创业 武城筑巢引凤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这种水培的小白菜,成熟快,一年能收十几茬,并且不依靠土壤肥力,并且整个生长过程不用化肥和农药,绿色健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连日来,在武城县老城镇的盛茂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株株小白菜在多层立体水培种植架上茁壮成长,菜农们正穿梭在种植架里进行采收,基地负责人李秀双乐呵呵地说。近年来,水培蔬菜悄悄“...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2日清晨,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52岁的韩发图麦刚为5岁的孙子穿好衣服就接到了合作社打来的电话。“这几天我们来不了,天冷了,蚯蚓也都进深土了,主要就是保湿,只要大棚盖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韩发图麦对电话那头的人说。这位精神而又能干的妇女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北漂奶奶”,顾名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