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女博士”石嫣:毕业后回村种地,用健康食品一年赚800万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93

乡下种地的清华女博士,她可能是最会种地的女博士。作为清华毕业的博士后,她出国留学,见识了国外的繁华,依然选择回到祖国,扎根农村创业,成为了农民眼中“脑子有病的城里人”。她运用学到的知识,依靠种地实现了年收入超过800万。让人意外的是,在上大学之前,她都没去过农村。从没去过农村的城里人,到依靠种地年收入800万,她如何完成这朴实无华的转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到乡下种地的清华女博士”。相关文章链接: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与农村结缘

她名叫石嫣,一个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河北女孩。

在如今大部分农村孩子,都为了能到城市工作而挤破头时,石嫣却在毕业后,产生了扎根农村的想法。

石嫣家境不错,父母以前有过下乡的经历,在石嫣小时候,他们将自己在乡下的见闻,当做故事般讲给石嫣听。那些质朴却有趣的农村生活,就这样在石嫣心中留下了种子。

于是在2002年高考结束后,当她的同学都奔向了发展前景极好的专业时,石嫣却选择了很少有人问津的农学,并报考河北农业大学,所学专业是农作物知识与研究。

对其他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从零开始接触农业专业,而在考上大学之前,石嫣根本没有去过农村,她对农村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父母的讲述,并没有实际经验,顶多算是比从零开始好一点。

但兴趣就是人们最好的老师,石嫣在学校非常刻苦,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最优秀的,这让她得以在2006年毕业时,获得了被学校推免到人民大学继续进修的机会。

在这里,石嫣认识了对她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导师,著名“三农”专家温铁生。他是一位厌恶空谈,追求脚踏实地的学者,“先去调查实践才有发言权”,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实地调研。

也就是在这期间,石嫣来到了山东莱州的农村,被这里质朴的乡土人情打动,却也见识到了很多农村现存的严重问题,比如过度使用农药造成严重污染,村里青壮年纷纷离开打工,劳动力减少等,让石嫣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后来,她在温铁生的带领下,走遍了全国各地70多个村子,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石嫣也一步步从天真的城市女孩,开始了蜕变。

在此期间,石嫣的一位大学舍友收到了男朋友送的名牌包,价值上万,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唯有石嫣在看到那个包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包的钱,一户农民可能要累死累活干一年。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自小养尊处优的女孩来说,异常难得。

而更难的是,石嫣了解了一切后,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风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选择继续深造,先是到清华读博士后,又到美国留学,成为了公费去美国从事农业研究的第一人。

别人来到美国留学多数是为了享受,而石嫣从美国回来之后,前来迎接她的母亲却大吃一惊,因为她居然没认出来,这个晒得黑瘦、粗糙的女人,就是心心念念的独生女。

“洋插队”

石嫣来到美国实习期间,根本没工夫享受。

别人来到美国留学,见识了发达国家的奢靡后,或多或少都会变得时髦起来,有的干脆选择了留下。

而石嫣来到这里后,却从原本白净文雅、甚至有些小矫情的知性女青年,晒得又黑又瘦,皮肤粗糙,以至于她的母亲到机场接她,都没认出这是自家女儿。

石嫣在美国的一个高级生态农场,“地升农场”中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与当地的农民一起早出晚归,把全部的时间都泡在了庄稼地里。

这段辛苦的生活,被石嫣称之为“洋插队”。

石嫣了解到,这座农场的运营模式名为CSA,这是一种新型的农场经营模式,强调有机环保的理念,不会使用化肥、农药等能够影响到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化学药剂,劳动强度远远超乎她的预料。

在这里,石嫣认识了很多她之前从未见过的农作物和农用工具,虽然总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劳作,但劳作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

就连午餐都要农场人自己准备。石嫣经过母亲的“突击训练”,获得了超高的厨艺,由她制作的中国菜在当地大受欢迎。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估计石嫣自己都没料到还能有这样的机会。

这短暂的6个月实习期,让石嫣迅速褪去了城市青年的小资情调,皮肤晒黑,手上全是厚茧,她真正如导师温铁生所期待的那样,脚踏实地,一步步朝着梦想前行。

在这里吃的所有苦头都是有价值的,石嫣深切地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种地”,并开始思索这种模式在中国能否行得通。

6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石嫣带着在美国的见识和满腹思考,回到了国内。

她的父母希望她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石嫣也曾想过像其他同学那样,在大学中当讲师,但她最后还是决定试一试。

于是,回国后不久,石嫣便开始物色合适的农场,并将地址选择了北京凤凰岭山脚下,以“小毛驴”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CSA模式经营的农场,开始自己的大胆尝试。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尝试,通向成功的道路总是无法一帆风顺。

“脑子有病的城里人”

作为最会种地的清华女博士,又去美国留过学,石嫣认为自己要是不能将这一身学来的本事用于实践,那她将会后悔一辈子。

但她的父母和朋友却有些无法理解。像石嫣那么高的学历,随便哪个农业相关的科技公司,都能获得一个工资高又光鲜亮丽的工作,何苦要到农村去搞得灰头土脸?

他们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可不是让自家女儿出来当农民的。

而当地的农民也有些不信任这个城市里来的女博士,觉得她简直是“脑子有病”才要来干农活。在农村,谁家教育孩子都是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别在家种地,石嫣倒好,明明有着令人羡慕的学历,却非要跑到农村来。

他们也不相信一个只会读书的女博士,能真的明白怎么种地。所以,当石嫣的小毛驴农场建好后,却很难招到愿意来干活的农民。

石嫣好说歹说,好不容易劝来了一批农民,马上就能开始运作了,她的父母又找上门来,认为她的选择非常丢人,甚至还说出了:“你就算在城市工地干活,也比在乡下种地强!”

为了躲避来自父母的压力,也为了拉近与农民的关系,石嫣选择的办法是住进村里。虽然四周环绕着反对和不信任,但至少她的恋人依然不离不弃,守护在她身边,甚至为她放弃了原本的工作,一起住到了村子里。

渐渐地,熟练从事田间劳作的石嫣,收获了来自村中农民的信任,他们不再敬而远之,而是主动向石嫣了解所谓的CSA模式是什么。

石嫣告诉他们,这种模式是由消费者先付钱给农民,然后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农民就能安心地从事种植。同时,这种模式也强调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这样土地的污染就会减少。

她的农场除了种地还会养猪,猪的粪便再拿去成为蔬菜的肥料,这样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出的作物更加安全。

只不过,由于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很多长相都不大好,价格又偏高,消费者们并不买账。还有很多人觉得,他们又不知道实验的农场具体是如何操作的,要是偷偷使用化学药剂,也没人会知道。

石嫣知道,想要消除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而作为一个农民,最需要的也是时间和耐心。所以她从来不会感到焦虑,以实际行动向所有消费者证明,CSA可以在中国推广。

几年之后,石嫣的农场会员从最开始的50户,渐渐发展到了1000多户,年收入也超过800万。最初不理解的父母,如今也不得不承认女儿的远见之明。

现在,石嫣在坚持实践的同时,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她的种地经验,希望能够帮到更多感到迷茫的农民。

她这位最会种地的清华女博士,深入农村,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农业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80.html

““女博士”石嫣:毕业后回村种地,用健康食品一年赚800万” 的相关文章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10月22日上午,付红星带领村民开着新型红薯收获机挖地里的最后一批红薯,他们要赶在霜降前后把这批红薯放进地窖里储藏起来,然后通过互联网批发销售,不久这批红薯就会出现在各地的菜场。“这是我今年引进的新品种,种植成功!”22日上午,付红星发来一组挖薯机挖红薯的视频。松...

家门口就能摘草莓!返乡创业大学生种出 “莓”好梦想

家门口就能摘草莓!返乡创业大学生种出 “莓”好梦想

创业故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政镇三条沟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李银龙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大力发展草莓产业,用满腔热忱、无悔行动实现自己的“莓”好梦想,走上致富路。眼下正值冬草莓即将成熟的季节,在新政镇三条沟村无土草莓示范园,绿油油的草莓植株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一颗颗红艳饱满的果实安静地等待着人们来采摘。...

贵州岑巩:“80后“女青年返乡创业筑起新时代“乡村

贵州岑巩:“80后“女青年返乡创业筑起新时代“乡村

创业故事:六月,熏风悄然漫过初夏的河堤,笼罩在雨山之中的土家腊味生产厂房,如海市蜃楼般迷迷蒙蒙。在厂房里,工人们忙着腌制、熏制腊肉、腊肠、腊火腿,柴火噼里啪啦,肉制品不时的散发出阵阵香味。“要赶紧把这批腊肉炕好,节日前后下订单的客户比较多。”刚从贵阳回来的龙久宏,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村里查看腊肉熏制情况...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苌庄镇桑庄村惠民木业有限公司,只见平整宽大的厂院里整齐地堆放着一垛垛白色木条。加工厂里,员工们把晒干的木条装进铁筐,用叉车推进车间,经过刷胶机刷胶,然后整齐地摆放在操作台上,通过热压机加热、加压、成型,一块块长2.48米、宽1.25米的半成品生态板芯、细木工板便被运往库房。该公司以...

“蜂后”金花的创业“蜜”事

“蜂后”金花的创业“蜜”事

“ 我爱你,如鲸向海,鸟投林。不可避免,退无可退。”这是香港作家黄碧云的一句经典语录。大抵表达的是一份坚定的执着与命定的归属。名字中带着一朵”花“的王金花,给自己的蜂蜜产品取名“海鲸花“的时候,还并不知道作家黄碧云和她的这句语录。但花朵与蜜蜂的羁绊,就如同鲸鱼归向大海,让王金花在创业的路上选择了与甜...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创业故事,“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这里是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河庄村的金美生态园,农场主王金美返乡创业发展农业,带领周边农户走出一条向兴向荣的振兴之路。一、返乡创业 探索农业发展1993年,21岁的王金美离开家乡湖熟钱家来到南京市区打工并安家落户。1999年,王金美结束打工生涯开始人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