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创业夫妻:小葡萄地里种出大梦想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5

7月的一个早晨,在婺城区白龙桥胡小燕家庭农场,董昱与胡小燕这对80后创业小夫妻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再过一周,葡萄就要结束采摘了,基地里50个竹棚现已采摘了49个,在这段日子,董昱与胡小燕守在葡萄园里,忙着采摘葡萄,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果实。

进入葡萄园,董昱利索地换上胶鞋,戴上草帽,拿着枝条剪,绕着每个大棚走一圈,检查防护网有没有破损。“小鸟喜欢偷吃葡萄,稍不注意,一串好好的葡萄就被小鸟叼得稀烂。”董昱说。除了亲自修剪,他还要指导工人们调配营养液,并根据葡萄长势,指定喷洒范围。董昱对各种药剂的成分和作用了如指掌,他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玉龙社区的大学生村官的帮助,自己基地里的葡萄产品X代替传统农药在葡萄上使用的新品种培育成功,他的这款葡萄不使用任何农药,而外观与口感与普通葡萄无异,还是非常可口、香甜。

这对80后小夫妻一同就读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因为一起学习设施农业而结缘,他们一直怀揣梦想,以前在杭州、上海等地葡萄种植基地打过工,2013年回到村里自己创业从事葡萄种植,几年打拼下来虽然没挣多少钱但积累了很多经验。

如今,董昱对葡萄的种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都非常熟悉。他不停地穿梭在各个大棚间,指导工人进行各个环节的操作,俨然一个经验老到的种植能手,不熟悉的人根本不会想到,6年前,他还对种植葡萄一窍不通。

在前期,董昱对回乡创业的落脚点一直有诸多“考察”,并最终选择了金华。对此,他表示,主要考虑到这边是妻子的家乡,而且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这次选择种植葡萄就是因为金华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董昱说。

胡小燕对于董昱的想法非常支持:“我们夫妇骨子里其实都有一股农村情,所以回农村创业不仅是他的梦想,也是我的一种期待。”

相同的信念使夫妻俩达成了一致,从2013年开始,他们一路相互扶持,度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并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经营方法。下定决心后,夫妻俩拿出多年的积蓄及四处筹借的30万元,花了60万承包了下邵村吉由葡萄基地的50亩土地,准备开始大干一场。他们不停地奔波于省城、金华等地的农科院咨询葡萄品种,从新华书店买回厚厚一摞书回来研读,选好种后亲手栽种。

回想起当初的创业,确实困难重重。2013年初春暖花开时,夫妻两人赶紧将种子播撒到地里,两个信心满满地把种全部栽种进地里,精心照料,满以为到第二年会有一个好收成,结果,迎来的却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在葡萄种子刚刚萌芽阶段,因为在当时红叶石楠的行情好,大部分农民都被雇去种小苗,在他们的农场里,只有胡小燕、董昱和一名68岁的老工人在忙活,最初常常忙得连抹芽都来不及。而本来应该间隔20厘米拉一根枝条固定,因为夫妻两人来不及照看,老工人将枝条每隔5厘米就拉上了一根,致使枝条通风、透光性都很差,整个葡萄园看上去俨然成了“杂草园”。期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把基地的竹棚都给压坏了,周边4亩地里的葡萄叶都受到了冻害,损失惨重。等到葡萄成熟时,仅剩一半不到的产量,加上当时葡萄的行情不是很好,市场里批发的不多,折合下来,也就卖了十多万块钱。“当时每天两点拉车到车站去卖,批发市场要的人不多,已经不记得卖出去多少,只记得当初最便宜的卖到了一块钱一斤。”提起当时的窘境,胡小燕仍记忆犹新。

今年,夫妻两人将大棚搭起,竖起水泥柱,拉起铁丝网,将每一株藤蔓都拴在铁丝网上才安心。50亩土地,上万株藤蔓,两人一点点架起,时间来不及,两人的父母也赶到地里来帮忙,从那以后,葡萄园的葡萄才渐渐好起来。

“葡萄好种,但想种好太难了。”胡小燕从一次次的失败后总结出这个教训,从那之后,他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不断地尝试着种植的方法,渐渐地,他们的葡萄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都越来越好。今年,他们的农场一共种植了50多亩葡萄,有夏黑、嘴金香、金手指、巨玫瑰等十余个品种,每亩地可产大约2500斤葡萄,采摘将一直持续到了7月底。

“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得脚踏实地,根本马虎不得。”董昱说。寥寥数语就表达了董昱和妻子对未来的憧憬,有了政策的扶持,夫妻俩今年申报了区级家庭农场。如今,50亩的土地已经无法承载夫妻两人的梦想,他们在寻求更广阔的种植空间和销售渠道。胡小燕认为,现在的葡萄基地光靠批发和游客采摘还是不够的,她通过添加微信群,寻求代理,通过网络渠道将自家的葡萄卖出。董昱则希望将自己的葡萄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包装成精美的礼品,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与喜爱。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57.html

“80后创业夫妻:小葡萄地里种出大梦想” 的相关文章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来自四川的阿伟原来是一名电子厂工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阿伟在自己家进行了整理收纳。觉得整理收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后,阿伟正式进入整理收纳这一行业,成为一名整理师。四年时间里,阿伟从第一单赚了200元开始,到后来创业创办了公司,如今月入10万元。阿伟说,整理师平时工作比较辛苦,基本上要在客户家从...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这款山楂饮料罐头,来自中国山楂之乡河北兴隆,全国包邮到家!”直播间里,主播正在倾力推销产品。34岁的张静盯着手机直播画面,自信中透着干练。从海归硕士到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掌门人”,张静和她的团队一起,演绎了一部创业版“山楂树之恋”,让兴隆的小红果成为致富“甜蜜果”。改变轨迹 留学生回乡创业“留学...

一个跨境小卖家的三次创业

一个跨境小卖家的三次创业

跨境电商圈内的创业话题一直都很火热,类似运营单飞开公司、大学生毕业单干亚马逊、朋友合伙做跨境电商的案例比比皆是。创业当老板,是每个打工人奋斗的终极目标,或许也是实现财富自由的唯一手段。今天,我们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深圳跨境沉浮。回溯2015年,20多岁的周然(化名)抱着学习和搞钱的心态来到了深圳,彼时的...

小伙返乡创业烤红薯,把红薯干卖到日本,让合作社成员年入10万

小伙返乡创业烤红薯,把红薯干卖到日本,让合作社成员年入10万

正值隆冬时节,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龙坪村委倒风潭村家家户户忙着赶制这里的传统特色小吃——黄金红薯干。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里,村民们没有一个闲的,老人、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娴熟地削着红薯皮;年轻人有的忙着上锅蒸煮红薯,在烤房里翻晒烤制的红薯干,有的忙着打包出炉的红薯干,准备到快递点邮寄给客户……三街镇倒风潭...

创业青年:“卖花郎”开网络花店年销400万

创业青年:“卖花郎”开网络花店年销400万

电商创业故事:最初与鲜花结缘,张家琦只是想利用节假日多赚点零花钱。现在,大学毕业两年的张家琦已经是一家年销售额400多万元的高端网络花店老板。今年25岁的张家琦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一时他就想着怎么能赚钱。他做过每天50元工资的兼职,“但给别人打工赚钱太少”,张家琦想找成本低、好入手的项...

宋志辉:互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工程师的自我觉醒

宋志辉:互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工程师的自我觉醒

创业,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创业过程中,也许会经历孤独、脆弱、委屈、冷眼、嘲笑……但,只要仍然在奔跑,终将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宋志辉的身上有很多标签:互联网项目负责人、投资人、理财师、工程师……但他最喜欢的标签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工程师。“从小对电脑就有一种天然的痴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