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陆河罗金庭:返乡艰苦创业做个新农人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68

创业故事网:现年33岁的罗金庭是陆河县一夫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一夫田品牌创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大学毕业后返乡投入农业建设,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工作,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回馈社会。罗金庭建立产品供应基地近300亩,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主动吸纳贫困户家庭成员务工,提供就业岗位。罗金庭自返乡创业后就一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带动村里青年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向村民免费提供种养培训技术,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积极调整村里产业结构,打造一村一品。以电商+直播销售模式带动电商扶贫消费,带领大家增收创收,用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助力2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带动剑门村及周边麦湖村子363名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多次荣获省级、市级荣誉。

1、返乡艰苦创业

陆河县是‘中国青梅之乡’,产出的青梅酸脆爽口,品质上乘,但却常常因为销路不畅、包装低端、未形成品牌效应等出现滞销的情况。家乡青梅品种优良而销路却堵塞,这一困境激活罗金庭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回乡创业梦”。2015年底,罗金庭响应中央大力发展新农村战略,回到家乡陆河县河口镇剑门村投身农业,创办青梅种植合作社,并成立了一夫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致富。他觉得这样发展“既能实现自己的归乡愿望,又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初回到河口镇剑门村,罗金庭顶着巨大的压力。“一个大学生,居然回家创业?”闲言碎语冲击着罗金庭。在亲人、大学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下,罗金庭更加努力地去选品、学技术、跑市场,越来越多的人上门寻找合作,订单量进入了十单、五十单、高峰时一天2000单的跑道上,营业额也从一天几十元发展为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回到家乡5年后,大学生罗金庭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新农村人”。

2、创品牌融入客家文化

打品牌,要有文化意识。据《周礼》记载:“有以夫授田者,一夫田百亩。”罗金庭及其创业团队在翻阅古籍后,公司最终取名为“一夫田”。“一夫田”在客家方言中,意为“一块田”。在剑门村这样山多地少的农村,有“一夫田”更显珍贵,无论这夫田大小,都倾心耕耘。该公司产品包装宣传语“屋家带来的”是陆河客家语意为“家里带来的”,传递从家里带来的土特产的寓意。巧用客家文化元素,使之嵌入到产品包装、品牌推广等各个环节,提高陆河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产品。 “一夫田”的包装设计获得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组织创新创意大赛总冠军及最佳创意作品奖。

一夫田多次代表陆河县参加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广东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 汕尾市“红海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摘获了广东省“领头雁”精准扶贫重点项目三等立项资格、广东省新锐农产品品牌、汕尾市第三届“红海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在发展青梅系列产品的同时,一夫田还经营香橼、绿壳土鸡蛋、咸鸭蛋、蜂蜜等产业,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战略方针,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致力于打造具有家乡味的客家产业链。建立种植、生产、销售、观光体验一体化的品牌路线,通过特色产品体验推动地方品牌的宣传推广,建立一夫田品牌专营店。与此同时陆河一夫田的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深加工青梅可以达到3000吨,年产值4千万元。

3、组织直播销售模式,带动县内农产品融合发展

罗金庭积极利用网络渠道,通过公司支部组织策划电商带货,直播日常营业额突破五十万元。罗金庭带领的一夫田团队还通过搭建直播带货平台,组织县域农产品商家,直播带货20余次,平台销售全县农产品高达10万余单,销售收入超过700万元。改变过去县内农产品销售主要以传统线下为主的单一模式,带动了电商扶贫消费。

4、热心公益活动,带动家乡发展

罗金庭热心于公益事业,自一夫田创立以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多次参加当地公益活动。同时还积极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理念,定期组织“青山绿水,一夫田—我的家园我美化!”公益活动,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受到了各级干部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10.html

“陆河罗金庭:返乡艰苦创业做个新农人” 的相关文章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创业故事:他原本从事建筑行业,最后转行创业去种菜,居然年赚5000万。他为了让芽球菊苣卖得好,建立全封闭的无光养殖间,每隔2小时就去观察生长状况。为了把芽球菊苣卖出去,他绞尽脑汁想到了试吃的方法,可是芽球菊苣见光4小时就会变绿。他又是怎么样做的呢?咱们就来聊聊刘秀军的致富之路。1969年刘秀军出生在...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高校教师辞职回乡创业,成功打造空心菜品牌

高校教师辞职回乡创业,成功打造空心菜品牌

返乡创业故事:在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金澜大道旁,李勇冠的金银花种植基地里,正在不断吸纳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就业。热心家乡发展,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临高籍武汉高校教师李勇冠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李勇冠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新闻专业,毕业后便在武汉一知名高校任职,有着让父母骄傲,让亲人自豪的好工作。前几年,得知...

马尕文:“种菜大王”创业记

马尕文:“种菜大王”创业记

暮春四月的青海,仍有些春寒料峭。但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加洛苏合村的蔬菜大棚外,却是热闹红火的景象,收菜的商贩和农户们正在将刚刚采摘的青椒打包。大棚内,空气中弥漫着青椒的独特香味,马尕文穿梭在热腾腾的大棚里,仔细查看青椒的生长情况。排列整齐、长势喜人的辣椒苗让他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今年46岁的...

8名大学生用微信卖水果 3个月营业额达45万

8名大学生用微信卖水果 3个月营业额达45万

8位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创业梦想走到了一起,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勇敢地“杀”入当下最时髦也最火爆的市场——移动互联网O2O。目前,他们开发的“移动互联网+门店”微信平台——“大象果园”,已经让不少本地市民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而且项目运营三个月以来,总销售额达45万元,带动四十余名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如今...

樱桃大王白智勇:30万亩的创业梦

樱桃大王白智勇:30万亩的创业梦

“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古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了“土”字的含义,原初“土”字并不带有现在“土包子”等蔑视讥讽之意,更多的则是朴厚的涵义。黑马哥意欲用“土老板”一词来形容这样一批创业者,他们通常出身于农村,也植根于农村。他们从事的事业常常是“土生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