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返乡种植“生态李” 用绿色产业盘活一座山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9

七月流火,烈日当空。在通往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2组的道路旁,郁郁葱葱的李子林遍布整个山头。放眼望去,李树枝丫被满满当当的果实压得垂下了头,在阳光的照射下,个个李子青翠透亮。

返乡种植“生态李”

“这个李子闻起清香味扑鼻,吃起来脆甜可口,我们都叫他‘蜂糖脆李’。”在李子树下,向洪伟一边摘着李子,一边给记者介绍产业园的情况。

40岁的向洪伟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如今一座山的产业都起源于一次“贪吃”。

2013年,向洪伟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那时候黔江区正好在打造“脆红李之乡”,机缘巧合之下,向洪伟第一次吃到了一种叫“蜂糖脆李”的李子。

向洪伟在采摘李子

“当时觉得太好吃了,一颗一颗,根本停不下来。”向洪伟说,当时吃着李子就萌生了种李子的想法。说干就干,他流转了300余亩撂荒地,种植脆红李、蜂糖脆李和枇杷,成立重庆市羽人仙果生态农业股份合作社,有150余户村民入股。

他说,基地按照“绿色发展、生态种植”的发展理念,采取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水果质量和品质。李子喜肥,向洪伟告诉记者,基地肥料全部用自产的牛粪、羊粪,混合打碎的枝条发酵而成。通过走绿色生态循环之路 ,李子园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产业很快发展起来。

政府帮助“找出路”

种植的前两年,向洪伟并不懂技术,他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自我摸索。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他还积极自费去云南、四川等地参加培训,提高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李子产量逐年增多变好,2018年,向洪伟注册了“羽人果果”商标,并获得了脆红李绿色食品标志。产量、质量都有了,可销售却让向洪伟犯了愁。

“今年李子能丰收,除了气候好以外,还离不开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向洪伟感激地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要特别感谢沙坝镇政府的支持。2021年,沙坝镇政府就着手,帮助他在电商平台进行推广与销售。随着今年李子的丰收,蜂糖脆李产业的发展终于步入了正轨。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向洪伟说,他想搭建大棚进行种植,减少雨水对李子的影响。如今他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还远远不够。向洪伟望着已经搭建好的部分大棚说:“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把大棚搭起来,然后把基地扩大,把水果种植、动物养殖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发展起来,让更多村民能够分红增收。”

带动村民“鼓荷包”

冒着三伏天的暑气,向洪伟在果园里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兼顾采摘、批发订单的分拣、电商平台订单的分拣等。从2014年开始,合作社的成员每年每户都可以分红几万到十万不等。向洪伟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让附近的村民富了起来。

与此同时,种植基地也会召集附近的村民到基地工作,特别是采摘季节,村民每天工资70元到100多元不等。向洪伟算了算账,每年付给村民的工资有十几万元。

村民江明群在基地负责分拣工作,能在家门口有这份工作她很满意。她说:“我现在每天工资100多元,还比较轻松,如果没有这个基地,我可能还在地里干活,什么收入都没有。”

在收购站点,收购商们正在和向洪伟交谈。工人们在一旁抓紧作业,采摘下的李子,经过初选、二选等多道程序后,被一辆辆皮卡车运出了山外。看着果子行销,向洪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发展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这是向洪伟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坚守的信条,紧靠绿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产业,西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稳,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增强。如今,山高路平,硕果累累,技术有保障,售卖有兜底,荒地变财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93.html

“返乡种植“生态李” 用绿色产业盘活一座山” 的相关文章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莎莎姐,来一束‘清风明月’!”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与教师节,坐落在浙江财经大学生活区桃李苑的“方得日常花艺”共卖出了300多束节日限定花束,200多份伴手花礼,日均营业额超4万。这家花店的店主是叶莎莎——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一名大三的学生,而“清风明月”“光辉岁月”“书香满门”都是她为节日推出的新品。...

解锁“青春密码”!返乡创业大学生摇变致富带头人

解锁“青春密码”!返乡创业大学生摇变致富带头人

强国新"声"代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也即将迎来成立百年的历史性时刻。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向上向善、见贤思齐,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青春湖北”特开设“强国新‘声’代”专栏,常态化宣传青年典型,展示青春寻访、青年宣讲等系列活动和优秀文化产品,传播青春正能量。“96...

夫妻俩创业,拿下多个“全国第一”

夫妻俩创业,拿下多个“全国第一”

夫妻创业故事,从收酒瓶到卖酒水,再到成立豆黄金食品有限公司,康德云和丈夫张京宝用了26年的时间。26年,夫妻俩三次创业,并拿下多个“全国第一”8月23日,费县上冶镇豆黄金食品有限公司内,刚刚与一家电商公司对接完的康德云拨通了丈夫的视频通话,在电话里,两人互相交代今天各自的工作进度,相互鼓劲儿,像7年...

樱桃大王白智勇:30万亩的创业梦

樱桃大王白智勇:30万亩的创业梦

“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古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了“土”字的含义,原初“土”字并不带有现在“土包子”等蔑视讥讽之意,更多的则是朴厚的涵义。黑马哥意欲用“土老板”一词来形容这样一批创业者,他们通常出身于农村,也植根于农村。他们从事的事业常常是“土生意”,没...

遂宁六旬老人回乡创业养鸭 在山里待了7年

遂宁六旬老人回乡创业养鸭 在山里待了7年

返乡创业故事:“成名须趁早”,60岁的王献志,为实现从家具厂商到家禽养殖户的跨界创业转型,他已在遂宁市安居区大安乡的山里待了7年。在其漫长而波折,充满坎坷的创业路上,他欠债后卖了房也要坚持。为纪念父亲的创业历程,鼓励无数年轻的创业者,老人的儿子将六旬父亲的创业故事拍成了微电影。年逾半百后 仍跨界创业...

逆转人生——90后残疾青年绝境创业记

逆转人生——90后残疾青年绝境创业记

残疾人创业故事:“我感到非常震惊。”近日,成都市蒲江县电子商务协会负责人叶艳说道。让她震惊的,是她所在园区两位二十余岁的残疾青年,25岁的杨添财和29岁的吴云,3个月居然卖出4000万元农货。杨添财(左二)和吴云(左三)看望在家办公的残疾人员工陈光祥(左一)与周苗(左四)。7年自闭:十四岁少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