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董事长回乡创业,家门口打造起“桃花源”

6小时前创业故事6

创业故事,极目新闻通讯员 武仁轩,“返乡创业的春天到了,现在是最好的时期。”62岁的杨驰升说。截至目前,杨驰升在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道海洋村的投资已达1.5亿元。

今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先后出台推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密集发布多项返乡创业激励政策,让杨驰升备受鼓舞。他加大投资,一年的投入有望超过过去十几年的总和。新的温泉酒店、康养社区将于今年动工建设,预计投资总额将达2亿元。

初夏时节,海洋村红墙黛瓦、翠竹掩映、花木扶疏、鸡犬相闻,乡土民房和精致民宿和谐统一,“村巴克”里弥漫着咖啡的芳香,络绎不绝的游客徜徉在乡村绿道上;孩子们在田野里撒欢,摘番茄、捡鸡蛋、喂小羊……在这里做一次深呼吸,空气清新得像把肺洗过一样,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仿佛进入《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场景。

返乡创业,杨驰升还有更大的规划。通讯员供图

一、路走对了,召唤合伙人共筑振兴梦

近年来,海洋村的发展驶上快车道,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荣誉称号。村里不断完善乡村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了乡村民宿、有机开心农场、亲子乐园、生态绿道等配套场所;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建设多家百亩现代农业种养基地。

特别是今年以来,在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杨驰升振奋不已。“路走对了,发展会越来越好。”

除稳步推进海洋村11个湾“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外,杨驰升还有更大的规划——携手周边6个村协同发展,计划到2027年使海洋村成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村。

“希望更多人一起致力乡村振兴事业。”杨驰升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招募百名志同道合者共建高端康养产业链。

杨驰升雨后查看现代农业种养基地。

“他哪怕自己亏了,也不会让乡亲们的利益损失一分。”海洋村党支部书记郑健介绍,杨驰升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住在村里,碰到有困难的村民总是解囊相助。他设立“阳森乡村振兴关爱基金”,资助困境学生,奖励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鼓励他们学有所成、回乡建设。

站在村口古树下,杨驰升望着嬉闹的孩童和拍照的游客,眼角泛起泪光。40多年前,乡亲们在这里含泪送他走出山沟;40多年后的今天,他用赤子之心把乡情化作振兴“密码”,将故土耕成“桃花源”。

竹林掩映下的民宿。

二、青山作证,绿色低能耗建起新民宿

“看到家乡还是那么落后,我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时间回到2010年,47岁的杨驰升事业有成,从北京回到家乡,站在杂草丛生的土路上,心里一阵难受。

那时,他已是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行业的领军人物。

然而,彼时的海洋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只剩老人留守家中。杨驰升永远忘不了,作为海洋村第一个大学生,他上大学前村里放了3天电影;送行时,乡亲们往他的包里塞鸡蛋。

“该回来为家乡做点事了。”杨驰升在村里多方考察,下定了决心。2011年,他成立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把精力和投资的重点放在乡村。

“前3年,项目基本失败了。由于交通不便,物流是最大的难题。”杨驰升回忆说,种有机蔬菜,因物流成本高而亏损百万元;改种水果,还是因为交通问题烂在了地里……

2017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杨驰升对海洋村的发展有了更成熟的思路:“村里竹林环绕,风景优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非常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

杨驰升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做项目整体设计,租赁村民荒废的宅基地,陆续兴建12栋民宿、1栋2200平方米的综合接待中心,按“健康、舒适、低碳”设计理念发展民宿旅游。

为留住乡风乡韵,杨驰升立下规矩:不拆房盖高楼,不毁一片树林,改造必须“修旧如旧”。

推土机开进村里,让村民们想不到的是,老屋的石门旧墙、老藤枯井都被保留了下来,还是红砖灰瓦房。新民宿颜值更高、更实用了。

记者看到,民宿外观朴实,推门而入却别有洞天——温度舒适,木制家具简约而富有美感,刚采摘的栀子花散发着自然香气,窗外满眼绿意,耳边鸟叫虫鸣。

“这样的改造比拆了重建更费钱、费工。”海洋村民宿负责人杨文俊介绍,民宿采用绿色低能耗理念打造,3层夹壁冬暖夏凉,地源热泵和新风系统让室内恒温、恒湿,能耗降低70%。

孩子们来海洋村体验插秧。

三、乡情生金,共富账本写满乡亲笑颜

杨驰升说:“发展农业的回报周期长,不能只盯着眼前。”

据了解,杨驰升在海洋村的投资目前累计已达1.5亿元,仅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的费用就高达2000多万元。

面对“何时盈利”的追问,杨驰升翻开“特殊账本”:村民打工收入累计2000万元;为村民增加土地房屋租赁收入1800万元;依托民房改建,为村民增加3000万元房屋资产收益……他说:“乡亲们的笑脸就是我的盈利。”

今年60岁的陈细心身着制服,利落地收拾着民宿餐桌上的碗筷。她是本村人,在民宿当洗碗工,干了快5年。“一年收入3万多元,还能兼顾地里的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杨和平今年63岁,原本在外做木工活,2019年回村,赶上村里发展旅游产业,就养起了土鸡、土鸭,定点供应给民宿。“我在家门口做事,收入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少,还不用操心。”

年轻人也回来了。1994年出生的夏杰带着南美洲对虾淡水养殖技术回到家乡海洋村,注册成立合作社,每年养殖收入达数十万元。海洋村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前景,让夏杰坚定了在这里持续发展的信心。

“这里改变了我对农村的刻板印象。”95后姑娘张盟大学毕业后当过一段时间“北漂”,因工作关系来过海洋村几次。受杨驰升建设家乡的情怀感染,她加入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长为公司大客户部经理。

如今,海洋村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7000元跃至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3万元增加到36万元。

目前,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带动逾1000人次就业。除了公司提供的岗位外,还带动当地文旅、农业、基建等产业快速发展,让当地一半以上常住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海洋村荷塘内步道蜿蜒。

评论:天宽地阔创未来

刘睿彻

返乡创业带来百业兴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杨驰升返乡创业,在家门口打造“桃花源”,让传统与现代共生、生态与财富同享。他的举动更让人们看见,在返乡创业的赛道上,每一位深藏桑梓情怀的追梦者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发光发热、筑梦圆梦。

当下,武汉正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更多的杨驰升们将涌现在武汉大地上。

年轻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外出人员是反哺家乡的归雁。武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为大学生搭建创业摇篮:从岗位开发到项目孵化,从引才网络到服务体系,全链条助力青春梦想在城市“开花”;一方面为返乡创业缔结归乡纽带:送岗进村缩短就业距离,“跟踪陪跑”护航创业企业,让返乡创业者饱含乡情、兴业致富。

如今,一批批外出能人回汉兴业,一个个返乡创业园区积极建设,一个个返乡创业项目签约落地……人才回流、产业升级、乡村焕新,武汉都市乡村新图景大幕展开、精彩纷呈。

多少磨砺,多少故事,多少果实。武汉是能干事、能成事的地方,舞台无比广阔。可以预见,武汉大地上的创新潮、返乡热还会继续升温、持续加力,还会有更多惊喜层出不穷。(通讯员供图)(来源:极目新闻)

推荐阅读:

90后硕士回乡发展产业 圆村民致富“黄金梦”

夫妻回乡创业 种百亩水果带村民一起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285.html

“董事长回乡创业,家门口打造起“桃花源”” 的相关文章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五年前,年近6旬的周小姣、罗秋兰和谭八香决定做一件“大事”——承包村里的65亩荒地种枣树。但她们不得不面对许多质疑。周小姣的丈夫对她说,这件事又耗时又费力,还不一定赚得到钱,何苦呢?邻里也同样不看好。“他们认为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去享受天伦之乐。”57岁的周小姣说,“我只是想证明,即使在我们这个年龄,人...

从“宝妈”逆袭成“网红收纳师”她靠“收拾”实现“财富自由”

从“宝妈”逆袭成“网红收纳师”她靠“收拾”实现“财富自由”

一头干练的短发、亲和的笑容、雪白的手套……7年,陈翎隽完成了从“全职宝妈”到“月销30万网红收纳师”的华丽蜕变。2021年初,“整理收纳师”被人社部列为家政服务新工种,“时薪上千元,豪车别墅不是梦”的逆袭神话正吸引着许多人投身整理收纳行业。做“整理收纳师”到底是什么体验?近日,记者走入河南首届整理收...

90后女孩自学制作汉服创业 希望实现汉服日常化

90后女孩自学制作汉服创业 希望实现汉服日常化

轻柔典雅的齐胸襦裙,广袖飘逸的曲裾深衣,“90后”小裁缝龙佳言身着一袭汉服,带着记者流连于1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满屋的复古服饰,让人恍然如穿越到汉唐。“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的愿望就是实现汉服日常化,街头流行最美中国风!”龙佳言说。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儒雅姑娘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却曾因贫困初中...

一等伤残军人,决定回乡创业

一等伤残军人,决定回乡创业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材;牙齿多半已经脱落,因为手术舌头切除两厘米而发音含混;上身的花格子衬衣被洗得发白,脚上的圆头布鞋沾满泥土,像是从泥泞田地归来的老农。眼前75岁的四川退役军人张仲安,让记者深感意外:就是他,为救4名儿童奋不顾身勇拦惊马;就是他,4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累计深度昏迷...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青年创业故事:陕西人张旺是一名90后,在城里长大,但他的创业领域却与山区、农民、农产品有关。过去8年,他创业开启“小满良仓”项目,举办过600场次扶贫促销活动,帮助农户销售4000余万斤滞销农产品;邀请科研团队将纳米级生物酶制备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环节;他曾走进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农田,深知农产品卖...

返乡大学生做电商 让“家乡味道”飘得更远

返乡大学生做电商 让“家乡味道”飘得更远

“太好吃了,做出来就是老家的味道。”9月11日,何九江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便收到一条新订单好评。看着产品销量一点点增加,好评越来越多,何九江的脸上露出欣慰笑容。农家自制手工魔芋、柴火烟熏豆干、老坛腌制萝卜泡菜……这些都是何九江网店中的产品。5年前,他从浙江回到家乡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创业,和伙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