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7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

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而他们的领头羊,是一位永远年轻永远饱含激情的创业者——李晓军。

即使在杭州这片双创热土上,安徽人李晓军的创业故事也称得上动人和独特:从2006年7月1日大学毕业怀揣1200元来杭创业,2008年注册公司到今天,李晓军带领这个年轻的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公司化运作,创造了销售额过4亿元的业绩。这无疑是一个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创业者,在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创造的奇迹。

而艺福堂,这家生于兹长于兹、备受“阳光雨露”润泽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也始终紧贴杭州城市发展脉搏,踩准杭州发展重要节点——双创热潮、数字化改革、亚运会……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这正是李晓军和他所代表的艺福堂的真实写照,也是杭州创新创业生态蓬勃生长的生动注脚。

“要在互联网上开辟新的‘茶马古道’”

2006年7月1日,李晓军拿到了安徽科技学院的毕业证书。当晚,他便背起行囊,怀揣仅有的1200元,登上了开往杭州的绿皮火车。为了这一天,他足足等了大学4年。

创业,是李晓军刚进大学校园时就定下的目标。在他刚上大学的世纪之初,马云、李彦宏、刘强东等如今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崛起,互联网创业浪潮汹涌,也影响了李晓军这一批年轻人。

去哪里创业?李晓军在百度上搜索,“要创业,选杭州”,网页里看似随意的答案,勾勒出了李晓军未来人生的奋斗坐标。

爷爷贩茶,父亲卖茶,因此,当李晓军来到杭州决定自主创业时,他选择的也是卖茶,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电子商务卖茶。这一次,他要在杭州闸弄口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内,改变茶叶千百年来的交易方式,在互联网上开辟新的“茶马古道”。

从小对茶行业耳濡目染,他清楚地知道茶叶的整个生产利益链条。他曾经算过,茶叶从农民到消费者手中,平均要经过六道手,利润很大部分被中间环节赚走,“网上交易能让我们直接面对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段时间,李晓军白天骑着车去茶农家找茶叶,拍照片,赶回家看订单,挨个回复留言,有人下单后再去进货发给对方。每天要做的,就是一个人进货、验货、送货、发货,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半年下来,淘宝店做了4万多元的业绩。2008年,就在其他人只满足于做一个淘宝卖家时,李晓军决定打造一个互联网茶叶品牌,就是如今的艺福堂。成立当年,艺福堂销售额达到了434万元。此后,艺福堂稳扎稳打,逐渐打造出独有的营销模式,即原产地专业取材后,进入艺福堂标准化工厂,然后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传到消费者手中。

因为其间不再有任何多余利益链条,同等品质的茶叶,艺福堂的价格要比超市售价便宜30%-50%。李晓军开创的“互联网+茶”模式,让高端好茶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转变成为人民大众美好生活所需的健康饮品。

现如今,艺福堂拥有1750万购买客户,品牌遍及60多家垂直电商平台,日均发出近1.5万件包裹,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人民币,成立14年,持续领跑天猫及其他各电商平台茶叶类目。

李晓军和艺福堂飞速成长、创造奇迹的这十年,正是杭州大学生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非凡十年。而梦想起于杭州,必定是一段多方助力的长远航程,杭州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像阳光雨露,滋养了无数像李晓军一样怀揣梦想的追梦人。

“初到杭州,一没资金,二没客源,举步维艰之际,正好赶上杭州首批1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评选,获得了3.6万元的房租补贴。”在当时,这笔钱给创业初期的李晓军送上了这座城市最及时的帮助和温暖,而在过去十年间,不断接受杭州创新创业生态滋养的艺福堂,已成长为全市缴纳税金最高的大创企业。

“让古老茶行业搭上数字‘快车道’”

做新时代好青年,是李晓军十多年来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也始终印刻在艺福堂的发展轨迹中。2021年,钱塘大地掀起一场数字化改革浪潮,艺福堂也争做这场改革浪潮的弄潮儿。

走进艺福堂茶业桐庐中央智慧工厂,可以看到几十名员工正在与机器人分工协作:自动包裹扫描、自动称重核验、自动判断异常、自动流向待处理口……物流发货中心忙而不乱,车间左侧上下两条轨道相反运行,完美实现包裹发送的流水线作业。

2017年,艺福堂桐庐中央智慧工厂投产。这个集产业技术研发、标准化服务、保鲜包装、质量安全检测及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智能化工厂,源于2014年的一次德国考察带来的震撼。

“我们参观了德国一家百年茶企的无人化车间,车间里只有48台机器,没有一个工人,车间大屏上显示每台机器每分钟可以生产300个茶包。”企业负责人告诉李晓军一行,700人的企业可以产出40多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人均产出是艺福堂的12倍之多!”李晓军一行被无人化作业和人均产值深深震撼。那一年,艺福堂年销售收入已超过两亿,但德国之行如同给李晓军和正在快速奔跑的艺福堂浇了一盆冷水,“按照现有模式继续发展下去,艺福堂将很快触碰到‘天花板’。”

刚一回国,李晓军立即和团队开了一下午会,定下两个目标:第一,拿地造自己的工厂,设备要实现全自动;第二,三年内,人均效能要超过百万元,“哪怕找一个保洁阿姨,销售收入也要增加一百万!”

拿地、建工厂、换设备、培训员工……近3万平方米的工厂落地投产,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浪潮中,李晓军带领艺福堂抢占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先机。但这对于爱折腾的李晓军,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就在去年年底,艺福堂再一次加大数字化改革力度,引进日本FANUC(发那科)机器人、行业最新的新一代茶叶质选机、数字化生产运营监控管理系统、自研全自动茶叶封罐充氮流水线、AGV智能搬运机器人,为下一步实现数智化工厂奠定基础。

现如今,李晓军还想通过数字化改革,带动茶产业搭上数字“快车道”,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今年7月,艺福堂龙井茶数字化工厂入选2022年杭州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我们计划打造出浙江省最大的龙井茶数字化制造中心,让茶农只需要种好茶,交给我们的工厂加工,不仅能促进茶农、企业双赢增收,还能给茶产业打造出一个样本。”在李晓军看来,这是推动古老茶行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也能推动艺福堂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让健康茶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

“距离艺福堂成为百年企业还有86年。”走进艺福堂的办公大楼和工厂,能看到一块百年企业倒计时牌,每年8月8日,牌子上的数字都会向着“100”靠近一步。

打造百年企业,是李晓军和全体艺福堂人的共同愿景。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家百年企业,李晓军也有自己的定义和理解:产品为根,品牌为王。

“我们的创业初始团队大部分是学中药出身的,我们当时就立下标准,要以制药的标准来做茶。”2008年,艺福堂开始做花草茶企业标准。2011年提交行业标准,2014年6月正式发布,就此填补了国内花草茶行业空白。

在李晓军看来,更多消费者选择喝茶,是基于美好生活日常健康饮茶的需求,而这个需求,需要更多高品质、高安全、高标准的健康好茶来承载。

“茶叶是入口的食品,14年来,我们一直是品质好茶的坚守者,一直坚守好茶的‘三高’品质,即高品质、高安全、高标准。”为此,艺福堂在行业内率先自建供应链,从基地茶园,到中央智慧工厂,艺福堂全程严格把控,确保茶叶高品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等专业检测机构合作,从原料到成品,批批检测,让每一件产品都有自己的检测报告,确保茶叶高安全;聚集内外部专家团队的力量,研发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制定实物标准样,确保茶叶高标准。

过去十多年,艺福堂专注于技术提升,坚守在产品为王的阵线上毫不懈怠,让健康好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去年7月,艺福堂成为杭州2022年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茶,杭州2022年亚运会特许生产企业、特许零售企业。“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为弘扬和传播中国茶文化、展示和提升艺福堂品牌形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将尽己所能承担起中国茶企的神圣使命,以茶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茶故事,弘扬中国茶文化。”

2035年远景展望:

以互联网思维深耕线上、赋能线下,在办公、居家、聚会、休闲、旅游、礼赠等用茶场景中,以高品质、高安全、高标准的茶产品满足人民大众美好生活对健康饮茶的需求,希望能打造出互联网茶叶第一品牌、中国茶行业前十品牌。

发展对话:

问:14年前一个人来杭创业,有没有想过会失败或留好退路?

答:没有,没有想过会失败,如果失败了就重新再来。创业九死一生,困难本身就是用来解决的,有困难再正常不过了。

问:作为连续多年荣登双11茶叶销量榜首的品牌,今年双11有什么目标,并将如何实现?

答:我们将全力保障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用茶的需求,以产品、品质、营销、服务、发货五“心”行动全力保障双11茶叶供给。目前已备货200万件。

问:百年企业的愿景如此之大,你内心勾勒的发展蓝图是什么?

答:创业就像爬山,在山脚举目仰望,只会深觉山之伟岸,难以攀登。而当你停止胡思乱想,不被乱花迷眼,迈开步伐,向着山顶一步步埋头迈步,终能越过山丘。所谓百年企业,大抵就是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中,终成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7.html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的相关文章

她用一双巧手让“青果”开出妇女创业花

她用一双巧手让“青果”开出妇女创业花

从对手工作品的一见倾心到模仿制作、创作开发,她把手工制作之美带给她人。从独自创办工作室到联合志同道合的姐妹们并肩开发作品完善制作流程开展手工艺课程培训,她用一双巧手将“青果”培育成一片巧妇手工园地 。她就是李英,北京青果布艺工作室(以下简称青果工作室)创始人,现任全国手工协会会员,北京巧娘协会理事,...

余青青:返乡创业做“新农人”

余青青:返乡创业做“新农人”

“今年茄子品质比去年好,产量也高,现在正是采摘旺季,每天能摘收1000多公斤。”11月18日,在位于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的青园心家庭农场负责人余青青说。望着满地紫红饱满的茄子和工人们采摘茄子装箱外运的忙碌景象,她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图为余青青(中)在指导工人农技知识。余青青,这位精于农事、娴熟耕作...

许艳平:“三转婆姨”创业走出精彩人生路

许艳平:“三转婆姨”创业走出精彩人生路

“先把宝宝的小手打开,然后从手心开始,轻轻向外推,一二三……”在吕梁市离石区的吕梁市艳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培训室内,许艳平正在教十几位农村妇女做婴儿抚触。她一边做示范,一边强调:“动作一定要轻柔……”六年前,许艳平还是临县小山村里的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因为一张证书,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自己当老板,带领...

返乡大学生做电商 让“家乡味道”飘得更远

返乡大学生做电商 让“家乡味道”飘得更远

“太好吃了,做出来就是老家的味道。”9月11日,何九江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便收到一条新订单好评。看着产品销量一点点增加,好评越来越多,何九江的脸上露出欣慰笑容。农家自制手工魔芋、柴火烟熏豆干、老坛腌制萝卜泡菜……这些都是何九江网店中的产品。5年前,他从浙江回到家乡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创业,和伙伴一...

90后的致富经!99年大学生和他的百亩樱桃林

90后的致富经!99年大学生和他的百亩樱桃林

2019年21岁的杨钧翔大学毕业时决定回家种地,这个决定让种了半辈子樱桃树的父母曾一时难以接受。但杨钧翔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家里的20亩樱桃地扩大到100亩,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他的创业选择和野心。16岁萌生想法,21岁着手实施烟台福山区多山地,家家多以种果树为生。杨钧翔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张格庄镇是...

张杨:与多肉一起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

张杨:与多肉一起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

张杨是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2020年,还在读大一的她就组建了自己的多肉创业团队,2021年又成立昆明杨阳洋花卉有限公司。创业近三年,她的团队从最初仅承接简单的设计工作逐渐发展壮大到40余人的花卉公司,实现营业总额突破上百万。张杨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褪去青涩,成长为一名奔跑在创业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