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小夫妻:城里居住 农村创业 “玩”转多肉种植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6

80后创业故事:早上八点多,把孩子送到学校,贾红芹、苑永波两口子就从市区的家赶到老家的“西贝多肉植物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太阳一出来就得掀开棉被,让棚里提温,也让多肉们晒晒太阳。”贾红芹说。

贾红芹、苑永波夫妇,一对80后夫妻,是滨城区杨柳雪镇苑家村人,也是西贝御景花卉园艺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

从爱好到事业,发现小多肉有大商机

“她那时就和疯了似的,阳台上摆满了,就在窗台摆,晚上不睡觉,蹲在阳台上倒腾她那些‘宝贝’,一倒腾就是半夜......”苑永波这样描述妻子。一旁的贾红芹一会儿指导工人移栽,一会儿招呼顾客,忙得不亦乐乎。

干这行前,夫妻俩一直在市区做手机批发生意,在市区也买了楼房。2010年,一个偶然机会,贾红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多肉植物的图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萌萌哒”植物。她决定买一盆自己养着玩。这一养不要紧,把自己迷进去了。打听到哪里的多肉好、品种多,就非要去买。丈夫苑永波拗不过她,只要有空就他开车拉着她到处买。由于当地没有种植多肉的大棚,他们时常跑到外地去淘。就这样,多肉一盆盆进了家门。先是占领了阳台,摆不开了就在窗台做上飘窗继续摆。妻子的心全在多肉上了,经常“玩”迷了觉都不睡,栽来栽去弄得满屋子土。苑永波有次生了气,打开窗子就把她辛辛苦苦弄来的花土整袋子扔出去了。贾红芹也没红脸,急急跑下去,从草坪上捡来回来继续栽。

家里实在摆不开了,贾红芹就想到在朋友圈贴个照片转让出去,没成想,很快就被人看上买走了。后来,她贴一张就卖一盆,供不应求。夫妻俩这才发现小多肉里面的大商机。

“既然本地没有种植多肉的,干脆咱们就建个大棚种多肉吧!”说干就干,为了筹钱,苑永波赶紧跑要手机生意的账款,贾红芹则卖掉了自己的车,后又卖掉了自己的全部金银首饰。她说:“车我不大开,首饰我也不爱戴,放着也是放着,应该把它们用到该用的地方去!”2015年6月,他们在老家建起了两个多肉大棚,占地2亩。自此,夫妻俩开始了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种地的“两点一线”生活。

爬坡越坎,他们摸着石头过河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夫妻俩经历了不少坎坷。“我们连过了‘冻死、晒死、淹死’三大坎儿,摸着石头过河”,苑永波笑着说。头一年冬天,夫妻俩就被野外的寒冬给了当头一棒。有一天晚上,气温降到了零度。夫妻俩觉得棚上有塑料布盖着问题不大,花却敏感得很,仅一晚上,花苗就冻死了很多。看到育苗盘里已经长出真叶的小苗都冻成了冰棍,贾红芹难过极了。苑永波安慰她说:“没事,咱刚开始干就是没经验,再种就是了!”有了这教训,他们上了棉被卷帘机。转眼春夏陆续来了。花苗第一次度夏,棚上的遮阳网被风刮坏了,在网上订购的遮阳网又因物流原因耽搁了,赶上那天阳光正烈,晒死了很多花。他们知道了遮阳的重要性。到了雨季,排水沟又堵住了,雨水太急,直接灌进棚里来,淹死了许多苗子。他们懂得了早疏通,垫高防水这些防护措施。这三大坎儿,损失钱是小事,一度让夫妻俩的创业激情遭到不小打击。

虽然第一步走得跌跌撞撞,但可喜的是效益很好,一年算下来,收入了二十多万元。多肉在年轻群体中风靡起来,让他们积累了很多固定客户。他们于是有了再扩大规模的想法。去年,他们又在本村以每年每亩1300元的价格流转了6亩地,建起了另外两个棚。为了将事业发展得更大,7月份,夫妻俩成立了西贝御景花卉园艺种植合作社,在本村吸收会员了5人。“大部分人还是在观望,所以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干。赚了钱,大家才愿意加入我们。村民如果愿意做,从建棚、种植到销售我愿意包干服务,对贫困户还可以垫资供应花苗”,贾红芹说。

坚持“精养”,做“养得住”的多肉

“养得住是硬道理”,贾红芹坚信。她介绍说,目前许多种植户对多肉植物多是“粗养”,3个月就能出苗。快速生长的背后是大量给水给肥,植物生长周期缩短,长得快,但根系不好,养不住。她养多肉,一直坚持“精养”,用丹麦进口的泥炭土,模仿多肉原产地的土壤条件,让其自然生长,生长过程中不施花肥,少浇水,保护根系,6-9个月才能出苗。“精养”周期长,出苗慢,价格上与“粗养”的竞争不占优势。

但贾红芹一直坚信,“养得住”才是硬道理,才能留住客户。由于品种多、养得住,“西贝多肉”还是在当地有了不少名气。每天都有来自市区的顾客前来选购多肉,还有许多是上海、天津等地慕名前来的。

为了拓宽销路,夫妻俩专门招聘了一人负责网上销售。贾红芹则自己尝试在微信上卖。最近她搞了一个微信朋友圈“一物一拍”活动,就是给多肉实物拍照,传到朋友圈,微友“所见所得”,避免了淘宝上图片与实物不符的情况,营销效果很好。一经上传,接着就被微友抢走了。

谈到未来打算,夫妻俩想着今年把多肉品种再更新,发展更多会员入社,扩大网上营销,还计划着丰富休闲内容,增加一个观赏鱼项目、建一个宠物犬舍。“给居住在城里的人,找个乡下的好去处,让他们感到又减压又好玩。”贾红芹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67.html

“80后小夫妻:城里居住 农村创业 “玩”转多肉种植” 的相关文章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向劳动者致敬她曾怀揣梦想、寻梦他乡,后来发现,最好还是故乡;她曾南下深圳打工、摆地摊,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勤劳致富的信念,开始返乡创业。一路走来,她经历过打工的辛酸,体验过创业的艰辛,尝试过失败的痛苦,最终铸就辉煌。她创办了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云之绣手工作坊,她就是大峪乡老地村致富带头人、众乐农民专业...

“龙虾之都”江苏盱眙二次创业,起步稳了吗?

“龙虾之都”江苏盱眙二次创业,起步稳了吗?

“人山人海,挥汗如雨,虾壳成堆。前些年万人龙虾宴那场面,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叫一个热火。”在江苏盱眙县做了30多年小龙虾餐饮的於孝成说,受疫情因素影响,昔日的“大场面”当下难得一见了。从养殖到餐桌,盱眙的龙虾产业链覆盖了一二三产,不仅是当地培育多年的支柱产业,也是让全县1/4人口增收的富民产业。如今,...

提供百余妇女岗,月薪可达上万元!莱西80后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就业

提供百余妇女岗,月薪可达上万元!莱西80后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就业

“以前外出打工,很不方便,挣钱也不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也翻番了,一年至少能赚五六万元。”青岛莱西市七星河新村村民徐希红说,“这都多亏了王云静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就业机会。”说起王云静,返乡创业、造福乡亲,周边村庄的群众都对她竖起大拇指。八零后的王云静,从小在七星河胡家疃和龙三村长大。大学毕...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今年是郎海涛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2015年,他辞去在俄罗斯的工作回到吉林省珲春市,办起苹果种植合作社,种了近百亩果园,把家乡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珲春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陆地边境口岸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珲春由此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开发开放中...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创业故事:“真正要增加老百姓收益,就要在品种改良上下功夫,我的梦想是让优良品种的肉牛走进千家万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26岁的创业者刘晗炜一直没闲着。他在合作社的1000多头肉牛里精挑细选出10多头优质种牛,准备和本地黄牛杂交,培育适宜当地养殖的高品质肉牛。2017年,为响应国家环...

刘洋:返乡创业“新农人”电商直播“新网红”

刘洋:返乡创业“新农人”电商直播“新网红”

走进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易洋牧业养殖有限公司的新西兰万只肉羊育肥基地,一个个养殖大棚映入眼帘,几千只羊儿“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羊舍内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利奴、萨福克、乌珠穆沁等高端品质羊精壮灵巧,在追逐撒欢,刘洋正在为它们拌料、喂料,忙得不亦乐乎。两年前,还穿着笔挺的西服和锃亮的皮鞋,领着国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