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66

创业故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养猪致富、养鸡致富、养鱼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鲜,可你是否见过养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乡,一位叫罗景杨的女大学生辞职回乡创业,建起了一座“蚯蚓工厂”,养殖了上亿条蚯蚓,大家都叫她“蚯蚓妈妈”“蚯蚓女孩”。在仅有百亩的养殖场内,平时不起眼的小蚯蚓却牵出了一条生态产业链。人畜粪便、农业秸秆、园林树枝、有害植物……这些都是蚯蚓们的“口粮”,它们每天要吃掉近百吨“垃圾”,生产出蚯蚓粪用于生态种植,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

手捧蚯蚓的罗景杨

一、家里种植枇杷亏损,她产生了养殖蚯的念头

12月13日,在西昌市高草回族乡谌堡村的蚯蚓粪生产基地内,不时传来一阵阵臭味,大棚内的养殖床一垄一垄的,形式大小统一,罗景杨扒开阴暗潮湿的泥土,密密麻麻的红色蚯蚓不断蠕动。

整日与泥土、粪便、秸秆打交道的罗景杨尽管一身工人装,也掩盖不了她身上“新农人”的身份,“你别看蚯蚓小,但它们浑身是宝,生态经济效益好,还能带动父老乡亲致富。”谈起自己的事业,罗景杨颇为兴奋。20多岁的罗景杨是凉山州德昌县人,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从事美容行业的工作,月薪过万,生活稳定。2018年,她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辞掉成都的工作回到家乡凉山,选择在西昌市高草回族乡谌堡村养殖蚯蚓创业。

罗景杨介绍,回乡养蚯蚓创业,主要是受家人影响。2014年,罗景杨一家人在德昌县种了300多亩枇杷,预计四年能丰产盈利。但到了2018年,枇杷树上结的果子不仅产量少,而且口感差。追根溯源,是土壤常年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的问题。“丰产盈利”的梦想破灭了,一家人辛苦四年却亏损了300万元。看到父母为此一筹莫展,罗景杨很着急。为了帮助家里走出困境,她每天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除了蚯蚓粪粒别无沃土”。所以,她产生了养蚯蚓生产蚯蚓粪改良土壤的念头。

二、创业路上曾遭遇挫折,20多万元的蚯蚓苗一夜死光

罗景杨继续查看了很多关于蚯蚓粪的信息,并走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的行业专家,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家里的种植难题。在走访过程中,罗景杨对蚯蚓粪的了解更多了。“蚯蚓粪不仅可以给植物提供很好的养分,让土壤形成团粒结构,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化肥的用量,蚯蚓粪中的蚯蚓蛋白酶,还可以抗病虫害。” 罗景杨了解到,利用蚯蚓的食腐性能,可以把农业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泥混合发酵后,用蚯蚓吞食,变成蚯蚓粪。

罗景杨查看蚯蚓长势

在家人的支持下,罗景杨很快找到了合作人,一同成立了西昌千丘润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在西昌市委、政府及高草乡领导的支持下,在西昌高草乡租用了104.5亩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创业路是平坦的,罗景杨也是如此。她和表姐跑了几个省,购买回第一批价值20多万元的蚯蚓苗,兴冲冲地投入养殖,却没想到一夜之间全部死光。“我们把粪便、秸秆混合泥土后,就把蚯蚓放进去了,后来才知道第一步就错了。因为这些东西混合后会产生高温,蚯蚓是很脆弱的,受不了高温就死了。”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罗景杨经常请教专家,经过不断试验和改良,因地制宜得出了一套适合西昌的蚯蚓养殖技术,去年迎来了第一批蚯蚓粪。为了证实蚯蚓粪的效用,罗景杨并没有急着投入销售,而是在自家的枇杷果园里做起了试验,“枇杷树的生长情况明显好转,果子产量明显提高,口感也很好”。

在养殖基地内,放着一堆堆秸杆和树枝、枯草,工人操作下的机器发出轰鸣声。罗景杨告诉红星新闻,这些秸杆和树枝被加工后,混合一些人蓄粪便、生活污泥、泥土等发酵,堆成养殖床用于蚯蚓养殖。

三、变废为宝,每天吃掉上百吨“垃圾”产出蚯蚓粪

罗景杨表示,“蚯蚓工厂”主要原料来自农村禁止焚烧的秸秆、城区的园林修剪的树枝、发粪池的人蓄粪便、自来水公司污泥等,“邛海泸山景区的枯枝杂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有害植物,景区不好处理,都拉到我们这里,我们加工后变废为宝”。目前,公司用蚯蚓已经处理各种粪便3万吨,园林绿化树枝秸秆2万吨,年创收数百万元,实现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其粪便拓展种植养殖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融合。

“蚯蚓的胃口很好也很大,能吃掉它们体重一二十倍的东西,养殖床要保持疏松透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机器松土,不然蚯蚓可能出现死亡。”站在蚯蚓养殖床旁,罗景杨告诉红星新闻,养殖床开始有80厘米高,蚯蚓要吃掉一半的高度,“它们几个月走完一生,这里大约有上亿条蚯蚓,每天要吃掉上百吨‘垃圾’”。目前,蚯蚓生产出的蚯蚓粪已用于石榴、蓝莓、葡萄、辣椒等农作物种植。段春英谌堡村种了1.7亩辣椒,最近一段时间都在采收,她告诉红星新闻:女孩创业故事,“蚯蚓粪比普通的肥料更好,亩产增加约四分之一,且种出来的辣椒外形、口感更好,批发价要高一些,一亩的产值可以达到七八万元。”

如今,罗景杨不仅把蚯蚓粪卖到了西昌多个乡村的种植户手中,还吸引了凉山以外的农户和企业前来购买。西昌市高草回族乡党委书记陈琪介绍:“这是我们引进的一家环保企业,蚯蚓粪对于改良土壤土质效果比较明显,减少了土壤板结现象,种出的农产品口感好,优质绿色的农产品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利用蚯蚓进行秸杆处理,有利于环保。”在当地,很多人都称罗景杨“蚯蚓妈妈”或“蚯蚓女孩”。“很多女孩子见到蚯蚓就会起鸡皮疙瘩,你天天与粪便、蚯蚓这些东西打交道,不怕脏不怕累啊?”也有人问过她这样的问题。不过,罗景杨表示:“虽然创业很辛苦,但要踏踏实实地做,只要自己用心付出了,所经历的脏累苦都会成为一辈子的财富,我觉得奋斗的青春最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39.html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的相关文章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创业故事:“合作社鲜食玉米项目今年一定得上,抓紧时间购买设备,力争让农民尽早见效益。”9月29日19时,天色已晚,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仍在新建的厂房里忙碌。作为较早一批返乡创业的农民典型,“70后”的他今年为合作社树立了一个新目标——通过鲜食玉米项目,带领农民走上以一二三产融...

李能龙:“拐杖支书”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李能龙:“拐杖支书”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残疾人创业故事:李能龙,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勐戛镇象塘村人,现任象塘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先后荣获“脱贫致富带头人”“扶贫好村官”“德宏好人”等荣誉称号。养猪创业促脱贫今年39岁的李能龙年幼时患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以微薄收入拉扯5个孩子长大。17...

湘潭县90后小伙返乡创业养鸭 闯出一条致富路

湘潭县90后小伙返乡创业养鸭 闯出一条致富路

在湘潭县射埠镇杨基村有一个叫段楚的小伙,今年28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惠州、上海等地打工。为了响应青年返乡创业号召,他毅然选择了辞职回乡创业,开始了自己的养鸭路。在射埠镇杨基村的田野间,一大群鸭子在嬉戏觅食,它们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展喉高歌,场面十分壮观。2021年3月,段楚回到家乡,利用当地水塘和荒滩...

李长春:新愚公樱桃谷主的创业之路

李长春:新愚公樱桃谷主的创业之路

“投资农业前期投入大,也费力、累心,但作为这个村的村民,我心甘情愿也乐意去做这个投资。”与记者说这句话时,昔日的荒山丘陵已被李长春改造成了“花果山”,漫山遍野的樱桃树、梨树、桃树等各类水果树随处可见,栽种有序。李长春是长清区五峰山纸坊村的一名村民,从28年前一名打工者发展成为拥有一座占地近千亩的樱桃...

广东雷州退伍老兵冯二养鸭带富一方

广东雷州退伍老兵冯二养鸭带富一方

广东省雷州市英利镇迈炭村村民冯二,是一位普普通通退伍老兵;然而,他不平之处,是佩戴着战功、党徽,从战场上胜利归来时、身上仍带有战场英勇杀敌留下的弹片;他是一名功臣,却甘于吃苦、奉献,默默无闻地扎根农村艰苦创业,带富一方。如今,他从事养鸭业,每天带领着数千"鸭兵”奔驰在广阔天然海滩上,行走在自主创业的...

年销千万元,安徽枞阳大闸蟹借力新电商“爬”上全国消费者餐桌

年销千万元,安徽枞阳大闸蟹借力新电商“爬”上全国消费者餐桌

“沿湖下网荡湖船,网内纤鳞锦样鲜。灯火湖光儿女笑,鱼秧种得不须田。”这首流传了几百年的《枞阳谣》,在安徽省枞阳县可谓脍炙人口,描述了当地丰收时节欢乐祥和的景象。枞阳,地处安徽中南部的长江北岸,是“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县域内水系密布,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在枞阳县丰富的水产品中,尤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