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9

青年创业故事陕西人张旺是一名90后,在城里长大,但他的创业领域却与山区、农民、农产品有关。

过去8年,他创业开启“小满良仓”项目,举办过600场次扶贫促销活动,帮助农户销售4000余万斤滞销农产品;邀请科研团队将纳米级生物酶制备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环节;他曾走进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农田,深知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痛点”。

“种地成为一种赔钱的劳动,这背后存在问题,也存在商机。”张旺带领青年团队把互联网思维带进乡村,盘活了山沟沟里的土地资源。“小满良仓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扶贫生态圈,带领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集群化。”他说。

在农田里大干一场

如果不是一场调研,在城市长大的张旺不会知道,对山区的农民来说“用传统办法种地是一种入不敷出的劳动”。

2016年,他跟随调研团队去往陕西省延川县阿占村,那里盛产小米。作为全村最年轻的劳动力——55岁的村委会主任带他们去参观农田。那时一亩农田年产量不足500斤,算上种子、化肥等费用,每年的成本最低在1200元左右。

张旺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如果粮食卖不出3元一斤的价格,那么农户会处于亏本状态。而在电商平台上,大批的商家将一斤小米定价为两元左右。他想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多地调研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内,西北地区有大量的农产品;对外,百姓希望购买更高质量的农产品。从供给端到需求端,张旺看到了商机。2016年2月,他创办“小满良仓”创业团队,准备在农田里大干一场。

要发挥土地的资源价值,必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19年,张旺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发一项新型农业土壤改质项目。此前只在实验室里听到的纳米技术,被引进农田里。实验室团队研发出最小尺寸为0.48纳米的生物酶颗粒,形成了生物酶农业催化剂技术,可以利用天然有机质材料,生产出多种生物酶,定向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生物酶进入土壤之后可以反复催化,不需要持续投入,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如今,张旺带领团队建立了9个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试验点,58个经济作物增产提质实验田,覆盖了11种农作物。据估算,平均每亩地可以节省农资约400元,作物品质提升6.9%左右。

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土地产量增加,还激发了不同山区的土地潜力。

在甘肃的一个小村庄里,张旺曾带领团队调研,发现这处土壤更适合种植樱桃。他和技术人员带着种子,跟10余名农户合作开展小规模种植。农户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青年创业团队。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樱桃种植面积有200余亩,50余户农民都转向种植樱桃。

甘肃一个村的老村主任曾笑呵呵地对张旺说:“年轻人都慢慢回来了,在家也能挣钱,离婚率也降低了。”

一条网线送出农产品

如果没有电商,一个苹果要运出农村,需要经历多少环节?

农民等待外来客商收购苹果,待价格谈拢后,装箱上车,苹果会被运送到批发市场,再由小商贩运到社区,最终送到老百姓手中。

张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产品运输渠道:他们委托合作社来收取农产品并集中放在仓库管理。这里是地区农产品运输的枢纽。当仓库接收到网上订单后,可以直接发货,运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省去了中间流转的环节。

流程快了,农产品的路子通了。在秦岭一处山区里,洋芋口感好、产量高,但一直苦于没有物流公司愿意配送。张旺带领团队,大批量收购洋芋,再以网上运营销售的方式,将大批量订单交由物流公司统一发货。

如今,高质量的洋芋1斤可以卖到6元左右。张旺说:“优质农产品的价值被提升了。”

从2018年起,“小满良仓”团队打造从种植到运输再到销售的一体化流程,与地方建立5000平方米仓库,与15家合作社、10家电商企业、4家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在流转之中,农产品也有了“健康码”。张旺带领团队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打造“火眼溯源”农产品追溯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查看农产品的产地,运输路径和最终销售地。他们通过技术,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信息化渠道,挖掘出土地里的“金矿资源”。

如今,这个团队用互联网思维一头扎进了农村黄土地里,累计帮助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4000余万斤,使得农户增收6500余万元;通过与高校的技术团队合作,建设4个电商园区,对5.3万余亩基础农田展开技术改良,高品质农产品销售额超5.3亿元。此外,团队与新疆、陕西和甘肃等地的5个奶源基地达成共建合作,承接了个体电商的羊乳制品发货环节,间接带动就业人数3000余人。

为帮助陕西蒲城农户解决羊奶存放时间短、销售时间长的难题,张旺带领团队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赴牧业”技术团队合作,通过智能奶桶实时监测羊奶质量问题,提高羊奶的产量,帮助农户销售羊奶560吨,累计增收350余万元。

创业8年,让张旺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在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时,张旺和大学生创业者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这一份鼓励让张旺干劲十足。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这个90后有着干事创业的梦想:他想把新鲜的羊奶、摘下不久的草莓和樱桃更高效地送到顾客的手中;他想“链接”更多技术团队,让农户用最少的钱收获最多的粮食,提高农产品产量;他想把个人的创业之路融进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越干越有成就感”。(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14.html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的相关文章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返乡创业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革性地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城市套路深,当代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青年返乡,不是逃离当你提着行李箱,从大城市返回农村家乡时,周围人只会对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青年返乡不再只是一种逃离城市的无奈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层面上的主动融入。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有2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60多个“小土棚”...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大家好,我现在在北京顺义郊区的一个农场,离市区开车一个多小时。农场的名字叫「分享收获有机农场」,今天我到这个农场来体验有机农业的发展。「分享收获有机农场」是两位博士做的,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相关的博士,非常了不起。他们现在统称为“掌柜的”,女主人叫石嫣,另一位叫程存旺,两位都是博士毕业,...

济宁小伙回乡创业种樱桃 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济宁小伙回乡创业种樱桃 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卖完了,樱桃地里现在也就捡捡漏了。”张亚缔在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彭庄村创业经营着200多亩的樱桃园,刚进六月,近30万斤的樱桃就已销售一空。“咱施肥只用有机肥、菌肥、农家肥,除虫只用太阳能灭虫灯,樱桃生长自然无公害,味道特别好。今年我们平均批发价格是每斤15块钱,纯利润已经达到了200万元。”张亚缔...

湖北:武汉“80后”养兔年赚百万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湖北:武汉“80后”养兔年赚百万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虽年仅25岁,却在1年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百万财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兔子王”,他便是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邾琳村创业青年胡超,创业成功后,他一跃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房产白领回乡当农民法泗镇是武汉劳务输出大镇,在同伴们都奔向大都市“淘金”的时候,“80后”胡超却反其道行之,扎根农村,大搞殖养业,凭着一身...

退伍兵陈光桥:带领群众致富的“鹅司令”

退伍兵陈光桥:带领群众致富的“鹅司令”

今年38岁的郓城县随官屯镇陈庄村退伍兵陈光桥,充分发挥一名军人的领头雁作用,手拉手帮助贫困户脱贫,心连心带领乡亲们养鹅走上致富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鹅司令”。退伍养鹅勇创业2000年,陈光桥从武警贵州某中队退役。转业回到家乡后,他围着养育他的小村转了许多天,深深思考如何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创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