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回上海开食堂,专宠"一老一小"!现在每天爆单!
从大山支教到社区食堂:这届年轻人搞公益玩真的!
2023年,一群曾在广西和云南支教的95后青年,带着对公益可持续性的深刻思考回到上海。在金山卫东门社区的调研中,他们敏锐捕捉到"一老一小"的痛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0%,双职工家庭暑期托管需求旺盛,而现有社区服务难以满足。
这与他们在山区支教时的困境如出一辙——单纯依赖外部资源的公益模式难以长效。于是,"梦享未来"社区食堂应运而生,成为他们实践"公益+商业"双轮驱动的试验田。"我们想证明,公益可以不是消耗,而是通过商业逻辑实现自我造血。"
从数据看,上海社区食堂建设正进入加速期。而"梦享未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从诞生起就自带"公益基因":最低三元起的菜品,妥妥成了"老年网红打卡点"。
破局:穿越四重创业迷雾
(一)没钱寸步难行?政府和邻居们来兜底!
创业初期,团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连续三个月自掏腰包垫付成本后,才让项目得以存活。更关键的是政府、居委会会帮助食堂宣传引流,增加客流量资源,提高收入,为项目初期提供了关键助力。
(二)食堂只能吃饭?NO!多重功能为老服务!
东门居民区也借助社区食堂的平台,邀请社区志愿者一起制作特色美食小吃,塌饼、包子、油墩子、海棠糕、韭菜盒……各类特色小吃以每份1~2元的价格在社区食堂公益售卖,供不应求。
傅维诚表示,按照他们心中所想,社区食堂不仅是解决老年人一日三餐的场所,它还可以兼具提供休闲娱乐、人文关怀、助老服务等多重功能。“比如可以过来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喝个下午茶,或者上个兴趣班,是一个综合性的为老服务场所。”
(三)既要便宜又要赚钱?看看如何实现双赢
如何在公益性与商业性间找到平衡点?团队依靠团餐配送、下午茶配送、文化活动配送等等, 实现双赢。就这样,运营8个月时,食堂营收结构中公益餐食占比55%,商业服务占比45%,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创业指导专家点评:"他们把社区食堂从'政府补贴的公益项目',变成了'居民需要的生活服务'。"
(四)四个合伙人天天吵架?居民来当和事佬!
四位合伙人来自管理、金融、设计等不同领域,初期常因理念冲突陷入僵局。最终他们决定引入"社区茶话会"机制:每周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决策,从菜单调整到志愿者排班,让外部视角成为内部共识的"润滑剂"。这种"接地气"的管理模式,催生出许多创新点子:有居民建议设置"适老化餐具",团队迅速采购防滑碗碟;年轻家长提议开设"亲子烹饪课",如今已成周末固定活动,参与家庭超50户。
这哪是食堂?分明是社区的"万能打卡地"!
01白天吃饭,晚上开派对!食堂秒变万能空间
食堂不再局限于餐饮功能,而是变身"邻里会客厅":中午供餐,下午空闲的时间,会变成居民线下交流的第三空间,会开设一些公益课堂比如绘画课程,手机课程等等
02玩手机下单?爷爷奶奶也赶上潮流了!
微信公众号、社群、短视频平台组成的"数字矩阵",成为连接社区的新纽带:公众号每周发布活动预告,社群实时收集反馈。最具创新性的是"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模式。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开发简易版点单小程序,由志愿者协助下单,实现"上午下单、中午送达"。数据显示,线上订单中,子女为父母下单占比高,成为代际关怀的新载体。"工作忙,看到爸妈吃好饭,我才放心。"
03公益不是施舍,是让每个人都发光!
梦享未来还同东门居民区一同举办公益集市,家庭摆摊卖玩具,让孩子从小培养金钱概念,通过参与二手物品交易,孩子会了解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夏天同居委会一起办星空音乐会,大家在食堂门口也能听见歌唱声,好多年轻人当场报名当志愿者;
在"小小店长"计划中。暑期,8-12岁的孩子参与食堂运营:有的负责收银(使用模拟货币),有的设计当日菜单,还有的担任"文明引导员"。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孩子回家后主动收拾碗筷,说要体验食堂阿姨的辛苦。"这种沉浸式参与,让公益从"说教"变为"体验",悄然种下社会责任的种子。
梦享未来在金山区创办了社区食堂1.0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干净、实惠的餐饮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难问题。随后梦享未来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关注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就依托现有的社区食堂,将线下空间改造为一个银发友好的第三空间,老年人除了用餐,还可以在社区食堂参加茶话会、各类主题课程、娱乐活动等,于是梦享未来社区食堂迎来了2.0版本。现梦享未来将注意力聚焦老年人的用餐健康问题,同时希望可以提升食堂的管理标准,形成一套标准化、可复制化的商业模式。于是,梦享未来打算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系统,对老年人的健康膳食进行有效管理和门店运营进行经验性地总结。
未来搞个"公益生态圈"!这届年轻人野心有点大!
他们可不满足只开一家食堂,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勾勒出"三级跳"蓝图:
短期(1-2年):在科创园孵化"社区食堂+轻食咖啡"复合业态,吸引年轻客群,预计新增营收30%,反哺公益服务;
中期(3-5年):开发"15分钟公益生态圈"数字化平台,整合家政、医疗、教育资源,实现需求"一键响应"、服务"积分兑换";
长期(5-10年):建立公益创业学院,输出"需求洞察-资源整合-商业反哺"的完整方法论,培育100个社区公益项目。
从山区支教到社区创业,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群95后用一碗饭的温度,让社区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或许这就是新时代的创业——不追风口,只追人心,用商业的脑子,做有爱的事。
下次去金山卫,记得去这家食堂坐坐,说不定能碰到阿婆爷叔端着包子笑盈盈地说:"年轻人,快来尝尝我们的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