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5后回上海开食堂,专宠"一老一小"!现在每天爆单!

10小时前创业故事7

从大山支教到社区食堂:这届年轻人搞公益玩真的!

2023年,一群曾在广西和云南支教的95后青年,带着对公益可持续性的深刻思考回到上海。在金山卫东门社区的调研中,他们敏锐捕捉到"一老一小"的痛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0%,双职工家庭暑期托管需求旺盛,而现有社区服务难以满足。

这与他们在山区支教时的困境如出一辙——单纯依赖外部资源的公益模式难以长效。于是,"梦享未来"社区食堂应运而生,成为他们实践"公益+商业"双轮驱动的试验田。"我们想证明,公益可以不是消耗,而是通过商业逻辑实现自我造血。"

从数据看,上海社区食堂建设正进入加速期。而"梦享未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从诞生起就自带"公益基因":最低三元起的菜品,妥妥成了"老年网红打卡点"。

破局:穿越四重创业迷雾

(一)没钱寸步难行?政府和邻居们来兜底!

创业初期,团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连续三个月自掏腰包垫付成本后,才让项目得以存活。更关键的是政府、居委会会帮助食堂宣传引流,增加客流量资源,提高收入,为项目初期提供了关键助力。

(二)食堂只能吃饭?NO!多重功能为老服务!

东门居民区也借助社区食堂的平台,邀请社区志愿者一起制作特色美食小吃,塌饼、包子、油墩子、海棠糕、韭菜盒……各类特色小吃以每份1~2元的价格在社区食堂公益售卖,供不应求。

傅维诚表示,按照他们心中所想,社区食堂不仅是解决老年人一日三餐的场所,它还可以兼具提供休闲娱乐、人文关怀、助老服务等多重功能。“比如可以过来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喝个下午茶,或者上个兴趣班,是一个综合性的为老服务场所。”

(三)既要便宜又要赚钱?看看如何实现双赢

如何在公益性与商业性间找到平衡点?团队依靠团餐配送、下午茶配送、文化活动配送等等, 实现双赢。就这样,运营8个月时,食堂营收结构中公益餐食占比55%,商业服务占比45%,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创业指导专家点评:"他们把社区食堂从'政府补贴的公益项目',变成了'居民需要的生活服务'。"

(四)四个合伙人天天吵架?居民来当和事佬!

四位合伙人来自管理、金融、设计等不同领域,初期常因理念冲突陷入僵局。最终他们决定引入"社区茶话会"机制:每周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决策,从菜单调整到志愿者排班,让外部视角成为内部共识的"润滑剂"。这种"接地气"的管理模式,催生出许多创新点子:有居民建议设置"适老化餐具",团队迅速采购防滑碗碟;年轻家长提议开设"亲子烹饪课",如今已成周末固定活动,参与家庭超50户。

这哪是食堂?分明是社区的"万能打卡地"!

01白天吃饭,晚上开派对!食堂秒变万能空间

食堂不再局限于餐饮功能,而是变身"邻里会客厅":中午供餐,下午空闲的时间,会变成居民线下交流的第三空间,会开设一些公益课堂比如绘画课程,手机课程等等

02玩手机下单?爷爷奶奶也赶上潮流了!

微信公众号、社群、短视频平台组成的"数字矩阵",成为连接社区的新纽带:公众号每周发布活动预告,社群实时收集反馈。最具创新性的是"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模式。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开发简易版点单小程序,由志愿者协助下单,实现"上午下单、中午送达"。数据显示,线上订单中,子女为父母下单占比高,成为代际关怀的新载体。"工作忙,看到爸妈吃好饭,我才放心。"

03公益不是施舍,是让每个人都发光!

梦享未来还同东门居民区一同举办公益集市,家庭摆摊卖玩具,让孩子从小培养金钱概念,通过参与二手物品交易,孩子会了解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夏天同居委会一起办星空音乐会,大家在食堂门口也能听见歌唱声,好多年轻人当场报名当志愿者;

在"小小店长"计划中。暑期,8-12岁的孩子参与食堂运营:有的负责收银(使用模拟货币),有的设计当日菜单,还有的担任"文明引导员"。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孩子回家后主动收拾碗筷,说要体验食堂阿姨的辛苦。"这种沉浸式参与,让公益从"说教"变为"体验",悄然种下社会责任的种子。

梦享未来在金山区创办了社区食堂1.0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干净、实惠的餐饮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难问题。随后梦享未来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关注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就依托现有的社区食堂,将线下空间改造为一个银发友好的第三空间,老年人除了用餐,还可以在社区食堂参加茶话会、各类主题课程、娱乐活动等,于是梦享未来社区食堂迎来了2.0版本。现梦享未来将注意力聚焦老年人的用餐健康问题,同时希望可以提升食堂的管理标准,形成一套标准化、可复制化的商业模式。于是,梦享未来打算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系统,对老年人的健康膳食进行有效管理和门店运营进行经验性地总结。

未来搞个"公益生态圈"!这届年轻人野心有点大!

他们可不满足只开一家食堂,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勾勒出"三级跳"蓝图:

短期(1-2年):在科创园孵化"社区食堂+轻食咖啡"复合业态,吸引年轻客群,预计新增营收30%,反哺公益服务;

中期(3-5年):开发"15分钟公益生态圈"数字化平台,整合家政、医疗、教育资源,实现需求"一键响应"、服务"积分兑换";

长期(5-10年):建立公益创业学院,输出"需求洞察-资源整合-商业反哺"的完整方法论,培育100个社区公益项目。

从山区支教到社区创业,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群95后用一碗饭的温度,让社区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或许这就是新时代的创业——不追风口,只追人心,用商业的脑子,做有爱的事。

下次去金山卫,记得去这家食堂坐坐,说不定能碰到阿婆爷叔端着包子笑盈盈地说:"年轻人,快来尝尝我们的新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233.html

“95后回上海开食堂,专宠"一老一小"!现在每天爆单!” 的相关文章

创业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创业者如何在创业路上做最好的自己,本文介绍两位成功创业者的感悟。一、坚持职业操守20年前,彭蕴娟和弟弟在豫园福民街小商品市场经营了一家卖精油香的店铺。很偶然的一次他们闻到沉香的香味, 做了多年香生意的彭蕴娟惊叹道:“怎么会有这么好闻的味道!”于是,2012年,彭蕴娟开始转型...

西藏90后返乡创业:他和他的“猪队友”

西藏90后返乡创业:他和他的“猪队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中一批批90后返乡创业在农村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努力实现青春价值墨竹工卡县拉东村的桑登顿珠就是其中一位“藏香猪”被称为“高原之珍”,与普通的圈养猪相比,藏香猪生长周期长一倍,运动量大。因为跑得多,藏香猪的身材比普通圈养猪更加“健硕”,脂肪含量较少,肉质鲜美。相应地,藏香...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创业故事:在湖南常德有个90后姑娘,叫罗琴。大学毕业后立志成为媒体达人,因此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一步步朝着梦想努力!在2014年,父亲突然病重终止了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只好回到老家接手父亲的香菇事业。然而,接手还不到一年,香菇的市场价格骤降,她家和附近村民的香菇都遭遇滞销。24岁的罗琴一年损失了60万...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2日清晨,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52岁的韩发图麦刚为5岁的孙子穿好衣服就接到了合作社打来的电话。“这几天我们来不了,天冷了,蚯蚓也都进深土了,主要就是保湿,只要大棚盖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韩发图麦对电话那头的人说。这位精神而又能干的妇女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北漂奶奶”,顾名思义,...

湖南益阳残疾女孩的创业故事:努力十年,只为遇见美

湖南益阳残疾女孩的创业故事:努力十年,只为遇见美

13岁前,她几乎不出家门;16岁,她第一次逛菜市场,异样的眼神让人崩溃;32岁,她开办“遇见美形象会所”,经营5年实现月入过万。因为双脚一级肢残,湖南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清水潭村的莫小玲在遇见“美”的路上,努力了10年。在朋友眼中,这位“80后”小姐姐脸上总漾着笑意,聊天时不时抖包袱,让人轻松愉悦。如...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庐江县90后大学毕业生余宏伟,利用在高校里学到的知识返乡创业,养起了黑水虻,为当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一条新路子,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余宏伟的黑水虻养殖基地位于庐江县白山镇五艾村境内,一天三顿都要喂食,而喂养黑水虻的食物有点特别。合肥保护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