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于得水:农村穷小子筑起的“建筑圈江湖”创业故事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9

农民创业故事:有人说,他的创业故事配得上“传奇”二字;有人说,他从农村穷小子跃身成为千万富豪靠的是“幸运”;有人说,他被被圈内人士誉为“民工好大哥”、“最佳合伙人”。我们说,在建筑圈历经艰难一路成长,近24年的沉淀与积累,成就他——精彩的“建筑圈江湖”;

他,就是于得水,河南鹿邑人,建筑工人出身,小学半路辍学,外表貌不惊人,但在河南的建筑圈,凭着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精神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下面给大家讲讲于得水的故事。

他从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村娃,到坐拥近千万身家的农民富豪,于得水认为,“8分幸运+1分智慧+1分汗水=自身成功”,自身成功最终关键还是“幸运”两个字。

农村娃走出城市之梦

1973年,于得水出生在河南鹿邑一个贫困农民的家中。“家中姊妹多,家中男孩我是老大。”父母都没什么文化,所受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踏踏实实,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走出农村,去城市里生活。”因为贫穷,所以于得水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为了能实现在城市生活的梦想,于得水选择了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1990年的春天,于得水在北京的建筑工地度过人生中重要的五年。在很多人看来,建筑工地就是搬砖的,既没金钱,更没地位。为能在城市生活,他想证明自己,必须掌握一技之长。为此,于得水总是勤奋好学、虚心向师傅们学习,于得水的技术水平也因此得到质的突破。

偶遇贵人,踏上创业之路

2010年,于得水从北京辗转来到河南汝州。当时,安徽民生集团正在汝州承建一个现代化小区工程。那个时候的于得水通过近24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经是小有积蓄并且手下有百十号工人的小包工头了。但于得水不满足于带着工人干点杂活,继续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一个多月后,发现这家公司在面向社会招“大包。”所谓“大包”就是承揽一项工程的所有项目。需要很大的垫资,但是利润也很丰厚。由于二十多年工地实操经验打下的基础,于得水对工人的管理、质量的把控做得比较好。

最后,在民生集团高管多次考察之后,终于同意于得水的建筑队进入这家公司。“机会犹如一把钥匙,给于得水打开进入建筑领域的一扇大门”,后面就有了第一个机遇,民生集团在汝州的第一个6.8万平米的主体施工项目交给了于得水,事实证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艰难创业之初,筚路蓝缕干事创业

在事业发展方向上,于得水的想法也比较简单。“很多人的做法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放,不把质量与诚信当做第一位,认为干完活拿钱就走了,管那么多干嘛”。因此,我必须走和它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诚信交给民工兄弟去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意才会越做越大。

2016年,于得水原本准备大干一场,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停止了前进的步伐——父亲病倒了,检查出是癌症晚期,于得水立即返回乡。那一年,于得水带着父亲走遍全国各大医院,却还是无果。无助的于得水陪着父亲到各地旅游散心,留下父亲最美的时光。“几个月下来,于得水瘦了一圈,身体与精神都垮了,工地也荒废了,但是他不后悔,能陪着父亲走完他的人生,这辈子都值得”。

功成名就返乡回报乡亲

从父亲去世的阴霾里走出来之后,于得水全心扑进工地上,他对工人真诚、对甲方负责,尤其是对父亲的孝心,打动了不少朋友,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他合作。“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路过哪里就在哪里交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于得水对朋友真诚相待的原因,总有以前的甲方源源不断的帮助于得水介绍新的工地,成就了于得水的“建筑圈江湖”。

自2018年以来,于得水积极参加公益,买米买油送到家乡的敬老院。买书包、买文具、捐助学费送到贫困儿童家中。于得水说: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我现在正在筹备成立一个公益组织,去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爱上公益。

采访中于得水多次热泪盈眶,他说:“我一个农村孩子能有今天,得感谢支持我的父母、家人。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我的民工兄弟们的信任、感谢成长路上帮助我的贵人。”

农村大哥“建筑圈江湖”的成功,来自于近三十年辛勤汗水的付出,来自于那颗最难能可贵的初心。

致敬每一位建筑人:城市的拔地而起,离不开每一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你 ,愿你每一次经历都走向热爱,继续往前,成就精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18.html

“于得水:农村穷小子筑起的“建筑圈江湖”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博士养虾研究出“独家秘方” 高温下的创业故事

博士养虾研究出“独家秘方” 高温下的创业故事

顶着烈日,在池塘边走上好几个小时,测水质、投饲料、查食台、看虾情,这是钟国防的养虾生活写照。当记者把媒体浓墨重彩描述他艰辛创业经历的网页点击给他看时,他觉得很忐忑,“哎呀,养虾就是这样的,实在说不上什么特别。”今年是这位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养虾的第三个年头,他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养殖生活已经习以为常。...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今年35岁的王旭潭在上海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长来村的老家,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小时候,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养猪场,后来养猪场被逐渐荒废。2021年初,王旭潭回到老家,看着只剩下“空壳”的养猪场,开始与家人谋划进行改造。一次在上海看展时,王旭潭突发奇想:干脆利用大空间...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今年是郎海涛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2015年,他辞去在俄罗斯的工作回到吉林省珲春市,办起苹果种植合作社,种了近百亩果园,把家乡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珲春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陆地边境口岸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珲春由此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开发开放中...

“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返乡潮正盛 青年菜里“淘金”圆“致富梦”

“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返乡潮正盛 青年菜里“淘金”圆“致富梦”

尽管已进入收尾季,李万庆的五彩椒大棚内仍清香扑鼻,透着丰收的喜悦。中国北方夏日凌晨3时,天刚蒙蒙亮,李万庆安排好雇佣来的村民,换上劳作时的行头,将改装的三轮车驶入自家近400米长的五彩椒大棚,开启了新一天的采摘工作。尽管已进入收尾季,但大棚内彩椒仍清香扑鼻,透着丰收的喜悦。图为李万庆采摘彩椒。198...

“养兔大王”成天顺的创业路

“养兔大王”成天顺的创业路

“兔舍的建设一定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兔粪不管多少每天都要进行清理...”4月10上午,成天顺正在给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户传授养兔技术。说起成天顺,他个儿单小,形象文雅,但却敢闯敢试,先后建立了岳池县百顺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岳池县百盛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四川省融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高中毕业,昔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