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小伙毕业后留在海南创业 钻研蚯蚓养殖改良盐碱地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4

“8亩橡胶林地为蚯蚓生长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场地,蚯蚓浑身都是宝,我更看中蚯蚓粪,得到的有机肥拿来土培芽苗菜,发展循环有机生态农业大有可为。”日前,在海口市石山镇富安村,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芽苗菜基地里,80后小伙苏剑程向记者介绍,他正探索一条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生产链,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海南广袤的林下土壤养殖蚯蚓,得到的蚯蚓粪是天然绝佳的土壤改良剂,同时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打造有机绿色农业。

苏剑程告诉记者,在此前的盐碱地改良试验中,他和团队经过反复探索,用蚯蚓粪作土壤改良剂,将原本要3年才能自行恢复的盐碱地改良时间大大缩短,且整个过程没有产生任何农业废弃物。

拍宣传片结缘蚯蚓研究

记者眼前的苏剑程年纪不大,但头发已有些银丝,他打趣道,创业的艰辛就在根根银丝中体现。苏剑程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现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大学时他因兴趣组建了一个视频录制工作室,毕业后苏剑程选择留在海南创业,创办传媒公司。

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他受邀给热带农业科学院专注于蚯蚓研究的卓少明老师拍相关知识宣传片,“片子跟踪拍摄了两年的时间,跟卓老师学习到了很多,他把他所有的研究蚯蚓的知识全数传授给了我。”苏剑程说,卓老师对蚯蚓的深入研究颠覆他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让他对蚯蚓研究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索性放弃传媒的创业方向,说服另外一个伙伴转身投入到蚯蚓当中,每天找各种各样的农业废弃物来饲养、研究蚯蚓。

在苏剑程这里,蚯蚓研究还是一个创业项目,如何运用蚯蚓做成一条良性的产业链,经过多次的尝试都没能找到一很好的运作模式。这时,伙伴迫于家里的压力放弃了,但苏剑程选择留下来。

摸索探究改良盐碱地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文昌,海水倒灌造成上万亩农田盐碱化。当时作为志愿者到一线救灾的苏剑程了解后,便尝试着用蚯蚓来改良土壤。“当时很多农户跟我说,根据他们的经验,盐碱地只能‘水洗’,需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让土壤自行恢复。”苏剑程认为3到5年时间太久,于是他仍旧坚持探索运用蚯蚓来改良土壤。

刚开始苏剑程尝试把蚯蚓直接养在盐碱地里,但尝试后发现海南雨水太多,蚯蚓怕水淹,这个方法行不通。然后苏剑程尝试着用蚯蚓粪来改良土壤,他将生产好的蚯蚓粪运往文昌,先是在盐碱地上平铺一层5厘米厚的蚯蚓粪,用耕地机深翻20厘米,把它拌匀。7天里浇了几次水,然后就开始播种,尝试着种了南瓜、豇豆、空心菜等。这一次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作物不仅产量恢复,有些还增产了,说明土壤不仅恢复,还比之前更肥沃。

“蚯蚓粪改良土壤最大的好处是一次性解决问题,而且生态环保。”苏剑程介绍,蚯蚓粪松软无异味、团粒结构好、保水能力强,除富含植物所需的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用传统方法要3年改良的土壤,用蚯蚓粪很快就有改善。

开创林下养殖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文昌改良土壤获成功给了苏剑程很大的创业信心。2015年,他成立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海口石山镇福安村的橡胶林为基地,利用林下闲置土地资源,开展蚯蚓标准养殖生产,大量处理消化当地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经发酵处理后用于蚯蚓养殖。蚯蚓粪经过处理后得到土壤改良剂,用于种植芽苗菜,而种植完芽苗菜之后的蚯蚓粪基质,又可重新投放回去给蚯蚓取食,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不会产生任何的废弃物。“这样一来,长期的土壤改良就可与短期见效的芽苗菜项目并行,生态循环和经济收益双赢。”苏剑程介绍,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20户农户就业。

经过四年的努力,苏剑程已完成一套利用蚯蚓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标准化产业模式,以及应用于芽苗菜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法,并已申请专利。目前这些芽苗菜不仅供应到全省各大超市、餐饮店,还运输出岛,在广东地区颇为畅销。

“不仅芽苗菜,下一步我会尝试把有机肥发放给农户,得到的有机产品再由公司统一包装销售,这样既能带动农户致富,还可以海口基地为辐射点,向全省甚至岛外统一运输销售有机农产品。”苏剑程说。

盼推广蚯蚓改良土壤模式

苏剑程介绍,目前基地每个月可处理90吨农业废弃物,产生50吨蚯蚓粪,通过配比制成150立方米的土壤改良剂,每个月的量可改良30亩盐碱地。“土壤改良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做到高效改良,里面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苏剑程说,例如海南的农业发展较为分散且粗放,如何节约地收集到更多的农业废弃物为蚯蚓做饲料,就是一个难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一等地仅占5.2%、二等地仅占24.1%、三至六等地占70%以上,大部分为中等偏下水平,但谁愿意为土壤改良买单,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苏剑程坦言,“如果得到政府的认可,签约改良协议,并由政府建立废弃物的回收体系,农户愿意将废弃物统一收集用于蚯蚓的繁殖,将大大节省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68.html

“80后小伙毕业后留在海南创业 钻研蚯蚓养殖改良盐碱地” 的相关文章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向劳动者致敬她曾怀揣梦想、寻梦他乡,后来发现,最好还是故乡;她曾南下深圳打工、摆地摊,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勤劳致富的信念,开始返乡创业。一路走来,她经历过打工的辛酸,体验过创业的艰辛,尝试过失败的痛苦,最终铸就辉煌。她创办了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云之绣手工作坊,她就是大峪乡老地村致富带头人、众乐农民专业...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即使有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收成还是挺不错的,早稻粮款100多万元。”10月中旬,琅琊镇上盛村的种粮大户张俊礼站在成片的农田里,感受着风吹稻浪,十里飘香。从部队退伍后,张俊礼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在城市奔波,并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琅琊镇上盛村,看着眼前...

安徽固镇:退伍不褪色 创业富乡邻

安徽固镇:退伍不褪色 创业富乡邻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从军时,他保家卫国奉献青春;退役后,他返乡创业带富乡邻。固镇县仲兴镇陈圩村80后退伍军人张青退伍不褪色,创办安徽丰安生物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牧草制作发酵饲料,以草代粮,开展生态养猪,用敢闯敢干能吃苦的军人本色,闯出一条创业致富道路。李荣志正在和张青查看新生产的发酵饲料。在杨庙...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千余亩的蔬菜园区,什么时候最适宜播下种苗?大棚何时需要浇水、施肥和除草……这在以前,菜农都是按照经验、跟着感觉走。但在如今的寿光,菜农依靠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即可进行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操控。近年来,寿光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以“智慧化”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农业赋予新动能...

“养鸡大王”孙士岩:我爱农村,这里有我的根

“养鸡大王”孙士岩:我爱农村,这里有我的根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青年一代创业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到创业的热潮。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这里有艰辛的汗水,有收获的喜悦,有经验和启示,有坎坷和教训。即日起,央广网特别策划“青年创业者说”,...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今年是郎海涛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2015年,他辞去在俄罗斯的工作回到吉林省珲春市,办起苹果种植合作社,种了近百亩果园,把家乡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珲春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陆地边境口岸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珲春由此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开发开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