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内蒙古返乡大学生创业记:让草原“溜达羊”结远亲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8

“可能有人不相信,我们的羊肉复购率达到45%以上,回头客很多。”9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90后”返乡大学生张志强如是说道。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郭勒盟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这里的牛羊遐迩闻名。相比于全世界蓄养的60多个品种的羊,当地的乌珠穆沁羊要多一枚胸椎或腰椎,牧民们常用“多一根肋骨”来形容,这也成为其产肉量多的基础。

在锡林郭勒盟,每户牧民家至少有上千亩草场,按规定每15亩地可以养一只羊,这些羊边吃边溜达,一天大约能走七八公里,被称为“溜达羊”。180天出栏的“溜达羊”,一生要走1300公里,这也造就了锡林郭勒羊肉的品质。

“然而,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在张志强的记忆里,外地人以前如果想买到正宗的锡林郭勒草原优质羊,需要“找关系”去牧民家挑选,语言不通、效率也低。

同时,牧民因为交通不便、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屠宰场和冷库,挣不上什么钱。“以前牧民卖羊主要集中在秋季,其它季节基本没有收入,很多牧民会出现资金紧张,有时候还需要从银行贷款,有的甚至借高利贷。”张志强说。

出生于1992年的张志强在大学毕业之初,选择进企业工作,这让他学习了很多草原上没有的先进管理理念。

2013年,张志强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创业。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他做起了羊肉生意。“我就是想通过在外面学到的东西,把草原上的优质‘溜达羊’卖到全国各地,同时也能带领牧民们致富。”

凡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实结结实实给了张志强一个“下马威”。“刚开始,由于传统的经营理念,销售渠道闭塞,我们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张志强说。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张志强带领团队奔赴北京、重庆等地参加各类食品展销会,取经学习,短则一周,长则半月,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几乎场场不缺。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要转变传统的销售观念,必须在包装、品牌、营销上做文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张志强看来,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羊都是吃着天然牧草,喝着矿泉水长大的,品质没问题,他所要做的就是整合资源。

之后,张志强联合当地的家庭牧场、牧民成立了合作社。“这样一来,互惠互利,对我们来说,集中采购费用会降低,而对牧民来说,羊价稳定,而且随时都能卖羊。”张志强说。

目前,张志强已建成屠宰、分割、包装等车间,经营方式也发展为快递、电商、直播等线上线下经销,为锡林郭勒羊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羊产业经济效益。

随着业务的拓展,销路问题解决了,但对整个牛羊肉运输的冷链物流也带来挑战。“比如成本问题、保鲜保质问题。我们不仅要在源头保证肉品的新鲜,冷链运输也是影响品质的重要环节。”张志强说。

今年开始,张志强选择和京东合作,依托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优势和冷链能力,帮助自己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也能将鲜美的产品快速送往消费者的餐桌。

“不仅速度快,最重要的是可追溯。商家的生意红火起来,百姓的餐桌丰富起来,牧民的收入也提升起来,这也实现了我的初衷。”张志强说,今年“双十一”期间,线上销售迎来大丰收。“和去年相比,仅京东渠道的牛羊肉销售单量,同比增长300%。”

借助电商平台,张志强让畜牧业注入科技力量,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5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开放多家实体直营店和餐饮连锁店,实现自产自销,全产业链发展,让每位顾客都能吃上来自锡林郭勒天然草原的放心肉。”张志强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67.html

“内蒙古返乡大学生创业记:让草原“溜达羊”结远亲” 的相关文章

95后小伙回老家创业 追梦5年终成鹦鹉大王

95后小伙回老家创业 追梦5年终成鹦鹉大王

95后创业故事:苗伟男是一名95后,2017年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回到宿迁老家创办了鹦鹉驯养繁殖场。如今,苗伟男靠养鹦鹉年销售额破千万元,还带动当地养殖户走上致富路。大二创业,是校园有名的"苗老板"宿迁市湖滨新区金翎羽鹦鹉驯养繁殖场负责人苗伟男向记者介绍起两只“爱宠”:这...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鸸鹋寿命10年,3年成熟卖蛋一枚180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鸸鹋寿命10年,3年成熟卖蛋一枚180

野生动物驯养的历史,最早追溯到原始社会,被称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和猪最早,被人们驯化,成了人们食物来源之一,还有一种数量比较稀少,利润比较高的动物养殖深受市场欢迎,这种养殖被称为特种养殖,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位大学生返乡创业养一种寿命长达10年的鸟类,身高150-185厘米,以擅长奔跑而著名,...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即使有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收成还是挺不错的,早稻粮款100多万元。”10月中旬,琅琊镇上盛村的种粮大户张俊礼站在成片的农田里,感受着风吹稻浪,十里飘香。从部队退伍后,张俊礼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在城市奔波,并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琅琊镇上盛村,看着眼前...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苌庄镇桑庄村惠民木业有限公司,只见平整宽大的厂院里整齐地堆放着一垛垛白色木条。加工厂里,员工们把晒干的木条装进铁筐,用叉车推进车间,经过刷胶机刷胶,然后整齐地摆放在操作台上,通过热压机加热、加压、成型,一块块长2.48米、宽1.25米的半成品生态板芯、细木工板便被运往库房。该公司以...

“养鸡大王”孙士岩:我爱农村,这里有我的根

“养鸡大王”孙士岩:我爱农村,这里有我的根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青年一代创业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到创业的热潮。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这里有艰辛的汗水,有收获的喜悦,有经验和启示,有坎坷和教训。即日起,央广网特别策划“青年创业者说”,...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走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曲家炉村的一条乡间路上,道路两侧的樱桃树枝干粗壮,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尽头。“路南600米,路北500米,整片园区占地1000亩。”10月18日,在曲家炉村的樱桃种植基地,王蒙向记者介绍他的这片樱桃园,“园区采用矮化密植、机械化的种植技术,种植密度高达每亩164棵,提高产量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