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贵州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种桑养蚕 每天和400万只虫一起生活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6

在贵州毕节大方县的一个小山村,一男子每天和400万只虫子生活在一起,他每天从早上5点开始检查小虫、喂养、消毒等,一直忙碌到夜间十二点多,短短几年间,这些虫子不仅带给男子富足的生活,也改变了乡村的经济“面貌”。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小山村一探究竟……

“养虫”男子名叫李先义,现年43岁,是贵州毕节大方县东关乡合中村村民。李先义自幼家境贫寒,在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外出务工。几年前,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李先义回到了家乡。外出打工多年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开始寻找致富门路。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李先义把目光投向了种桑养蚕产业。

清晨一大早,记者见到李先义时,他正和工人们在蚕房里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给桑蚕消毒、喂食,仔细检查室内温度、病害情况,收集、分拣蚕茧……养蚕这活儿可并不轻松。李先义向记者介绍,养蚕一年是五季,每季有120多张蚕床,每张蚕床可孵化3万多只蚕,他每天和400万只蚕宝宝生活在一起,从早上5点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

“我这里有三间蚕房,每天都得来回跑进行细致地检查、消毒,调节室温……”正向记者介绍时,李先义注意到一片残破的桑叶上几只桑蚕已经奄奄一息。“吃到了不干净的桑叶它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这几只都不行了,这一片必须马上消毒,不然会扩大传染。”李先义以此强调每天必须要反复来蚕房巡查的重要性。“要是发现迟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说到养蚕遭遇的损失,李先义打开话匣子。“刚开始的时候,我种了500多亩的桑树,当年就养了7张蚕床。最初喂这个蚕宝宝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那时候量少,到2019年的时候,我就扩展到了600多张蚕床,因为忽略了管理和技术问题,那年桑蚕相继感染了白僵病,大约有500张蚕床遭殃,损失了200多万元!”

养蚕初期存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缺陷,导致李先义损失惨重,对此,他大受打击,曾一度想要放弃。“当时挺绝望的,说实话都不想养了。”之后,在政府和亲友的支持鼓励下,他带领几名工人前往浙江、四川等地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种桑养蚕的管理和技术要领。回来后,他重振旗鼓。

“起初决定种桑养蚕,亲人朋友鼓励我,政府帮助我,村民还免费提供房子给我当蚕房,村里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也都挺好的,学好技术后,我决定再好好干一场。”李先义笑道。

如今,李先义的养蚕基地已建成三间蚕房、一间丝绵加工车间,把种桑养蚕、产品加工做成了一体化产业。“今年蚕床达到700张左右,预计蚕丝产量有一万斤。前两天就已经接到了100斤左右的丝绵被订单,目前除了省内,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重庆还有北京等地。”李先义介绍道。

在李先义看来,要想把种桑养蚕产业做大,离不开乡亲们的共同参与,而后,他在村里开起了养蚕培训班,把学到的养蚕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200多名村民,并带动他们就近就业。村民谢雄菊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以前没有工作就在家带小孩、做农活,家里还有个生病的老人,哪里都去不了。自从李哥这个养蚕基地建起来后,他带着大家学技术,我们留在厂里上班,现在我一个月工资有4500元。而且家里一有什么事,我马上就能赶回去,很方便。”对于这份工作,谢雄菊很是满意。

如今,在李先义的带动下,桑蚕产业已成为合中村的支柱产业,家家种桑、户户养蚕。2020年,全村的桑蚕产业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提及未来的打算,李先义计划着尝试做蚕丝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品牌做响。

“下一步我打算结合乡村振兴,把种桑养蚕带到乡村旅游产业里面去。比如学校的孩子们在寒暑假可以来我们这里体验养蚕的乐趣。除此之外,继续把蚕桑产业发展壮大,深化加工,把产品做精细,做响我们合中村的蚕丝品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30.html

“贵州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种桑养蚕 每天和400万只虫一起生活” 的相关文章

黄淮学子张桂叶和她的信阳毛尖

黄淮学子张桂叶和她的信阳毛尖

张桂叶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祖籍信阳,2017年毕业于黄淮学院经管系,大学读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大学毕业后便和男朋友一起留在了驻马店,开始了她的叶子信阳毛尖创业之旅。一句话决定一件事说起自己的创业渊源,张桂叶回忆道:"就是因为我同学的一句玩笑话,‘你走了我去哪喝这么好的毛尖’”,“我就告诉他,我不走,...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苌庄镇桑庄村惠民木业有限公司,只见平整宽大的厂院里整齐地堆放着一垛垛白色木条。加工厂里,员工们把晒干的木条装进铁筐,用叉车推进车间,经过刷胶机刷胶,然后整齐地摆放在操作台上,通过热压机加热、加压、成型,一块块长2.48米、宽1.25米的半成品生态板芯、细木工板便被运往库房。该公司以...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这里是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河庄村的金美生态园,农场主王金美返乡创业发展农业,带领周边农户走出一条向兴向荣的振兴之路。返乡创业 探索农业发展1993年,21岁的王金美离开家乡湖熟钱家来到南京市区打工并安家落户。1999年,王金美结束打工生涯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在市区...

互联网催化新业态,“95后”创业月入百万!

互联网催化新业态,“95后”创业月入百万!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贸易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2020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改变,“跨境电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抓住时代机遇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在潍坊总部基地,有这样一支“95后”创业团队,抢抓“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和巨大潜力,积极探索“出海”路径,开创...

创业者刘闻波:从“互联网 ”到智能制造

创业者刘闻波:从“互联网 ”到智能制造

作为一名创业者,刘闻波时常需要感知“机会”在哪里。过去这十年,这些“机会”的变化,也让他从细微处看见广州、看见中国的变化。2012年至今,从最初创立互联网货运平台“1号货的”,到如今投建印刷包装领域的“智能云工厂”,刘闻波先后两次创业。其中,“1号货的”项目在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与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外贸商人回乡养虾 借力电商在家门口做天下生意

外贸商人回乡养虾 借力电商在家门口做天下生意

养殖业创业故事:在衡南县三塘镇前进村,提起周海龙,谁都会叹一句是个能干人:退伍老兵在沿海做外贸生意,做到年净利润超百万,后毅然二次创业,返乡从零开始养殖龙虾,成为了衡南小龙虾养殖领域的“领头人”和“创新者”。周海龙是惠农网培训学员,也是衡南县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今年是他养龙虾的第十年,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