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贵州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种桑养蚕 每天和400万只虫一起生活

2023-01-18创业故事73

在贵州毕节大方县的一个小山村,一男子每天和400万只虫子生活在一起,他每天从早上5点开始检查小虫、喂养、消毒等,一直忙碌到夜间十二点多,短短几年间,这些虫子不仅带给男子富足的生活,也改变了乡村的经济“面貌”。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小山村一探究竟……

“养虫”男子名叫李先义,现年43岁,是贵州毕节大方县东关乡合中村村民。李先义自幼家境贫寒,在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外出务工。几年前,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李先义回到了家乡。外出打工多年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开始寻找致富门路。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李先义把目光投向了种桑养蚕产业。

清晨一大早,记者见到李先义时,他正和工人们在蚕房里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给桑蚕消毒、喂食,仔细检查室内温度、病害情况,收集、分拣蚕茧……养蚕这活儿可并不轻松。李先义向记者介绍,养蚕一年是五季,每季有120多张蚕床,每张蚕床可孵化3万多只蚕,他每天和400万只蚕宝宝生活在一起,从早上5点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

“我这里有三间蚕房,每天都得来回跑进行细致地检查、消毒,调节室温……”正向记者介绍时,李先义注意到一片残破的桑叶上几只桑蚕已经奄奄一息。“吃到了不干净的桑叶它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这几只都不行了,这一片必须马上消毒,不然会扩大传染。”李先义以此强调每天必须要反复来蚕房巡查的重要性。“要是发现迟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说到养蚕遭遇的损失,李先义打开话匣子。“刚开始的时候,我种了500多亩的桑树,当年就养了7张蚕床。最初喂这个蚕宝宝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那时候量少,到2019年的时候,我就扩展到了600多张蚕床,因为忽略了管理和技术问题,那年桑蚕相继感染了白僵病,大约有500张蚕床遭殃,损失了200多万元!”

养蚕初期存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缺陷,导致李先义损失惨重,对此,他大受打击,曾一度想要放弃。“当时挺绝望的,说实话都不想养了。”之后,在政府和亲友的支持鼓励下,他带领几名工人前往浙江、四川等地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种桑养蚕的管理和技术要领。回来后,他重振旗鼓。

“起初决定种桑养蚕,亲人朋友鼓励我,政府帮助我,村民还免费提供房子给我当蚕房,村里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也都挺好的,学好技术后,我决定再好好干一场。”李先义笑道。

如今,李先义的养蚕基地已建成三间蚕房、一间丝绵加工车间,把种桑养蚕、产品加工做成了一体化产业。“今年蚕床达到700张左右,预计蚕丝产量有一万斤。前两天就已经接到了100斤左右的丝绵被订单,目前除了省内,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重庆还有北京等地。”李先义介绍道。

在李先义看来,要想把种桑养蚕产业做大,离不开乡亲们的共同参与,而后,他在村里开起了养蚕培训班,把学到的养蚕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200多名村民,并带动他们就近就业。村民谢雄菊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以前没有工作就在家带小孩、做农活,家里还有个生病的老人,哪里都去不了。自从李哥这个养蚕基地建起来后,他带着大家学技术,我们留在厂里上班,现在我一个月工资有4500元。而且家里一有什么事,我马上就能赶回去,很方便。”对于这份工作,谢雄菊很是满意。

如今,在李先义的带动下,桑蚕产业已成为合中村的支柱产业,家家种桑、户户养蚕。2020年,全村的桑蚕产业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提及未来的打算,李先义计划着尝试做蚕丝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品牌做响。

“下一步我打算结合乡村振兴,把种桑养蚕带到乡村旅游产业里面去。比如学校的孩子们在寒暑假可以来我们这里体验养蚕的乐趣。除此之外,继续把蚕桑产业发展壮大,深化加工,把产品做精细,做响我们合中村的蚕丝品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30.html

“贵州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种桑养蚕 每天和400万只虫一起生活” 的相关文章

“85后”海归学霸回国创业 让激光大灯实现国产化应用

“85后”海归学霸回国创业 让激光大灯实现国产化应用

环保、IT、投资、客座教授、教育顾问...... 集众多头衔于一身的王钢是80后。声音爽朗、年轻帅气,谈及海外留学后选择回国创业的历程,王钢侃侃而谈,他表示,国内鼓励年轻人创业的氛围让他心动,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关注,让他觉得回国发展更加有活力和动力。在采访中,王钢告诉记者,2001年高中毕业后...

背靠母校好创业 山大学子赚大了

背靠母校好创业 山大学子赚大了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山西大学成功入选,这是该校继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来,在创新创业领域又一国家级层面的突破。山西大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们提升了哪些能力?11月7日,山西晚报记者听部分山大学子讲述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故事。太原美...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盛夏的向阳湖畔满目葱翠,荷叶飘香。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更是一派鱼虾肥美的丰收景象。7月18日,记者来到对虾养殖基地时,只见60余口鱼塘整齐镶嵌在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杨巍正在指导工人补放虾苗。杨巍说,头天晚上,这里刚刚卖出3000余斤对虾。从6月底到7月中旬,基地...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金田农业园区,内蒙古奥远君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基地占地70亩。15栋白色大棚整齐列队,遮阳网下60垄蚯蚓养殖床一条条排开。旁边是肥料发酵棚和有机肥加工储备棚,大棚旁边种着各种蔬菜,因为施用蚯蚓粪有机肥,长得油绿油绿。7月末,炎炎烈日下,养殖场里没有臭气,只有热烘烘的发酵味...

创业路上的巾帼模范——刘雅娟

创业路上的巾帼模范——刘雅娟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赵卫刚给我微信里发来一篇长文,题目是《创业者的人生最美丽》,讲述陕西和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雅娟的创业之路,我反复阅读后,倍感震动,一名农家之女,通过艰苦创业,竟然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被选为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代表,被评为西安市好青年、西安市最美女性、巾帼创业模范。刘雅娟,1984年出生...

邵根伙:养猪博士2万元创业名列胡润富豪榜

邵根伙:养猪博士2万元创业名列胡润富豪榜

昨天下午,杭州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门口,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一个身穿白色短袖衬衫,戴着金边眼镜的中年男人下了车,匆匆忙忙地往大堂里跑。“不好意思迟到了,司机不认识路。”他满脸歉意地坐了下来,小小的会场里坐满了人,都在等他。他是邵根伙,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