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

“90后”帅小伙留学归来创业,化身家乡蔬菜“经纪人”,研发8项专利,助上百户农民增收,一年出口蔬菜超过10万吨,销售额上亿元。

留学归来,仍是农民

“为什么品质一般的蔬菜在国外都可以有那么好的价格,而在国内,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高品质蔬菜却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对于这个问题,唐宇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唐宇从十六岁就到新加坡留学,因为出身于农家,他格外关注农产品市场。他发现,在新加坡这个岛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蔬菜供应一直依赖进口,并且蔬菜还不够新鲜。而另一边,在他的老家云南昆明,却有一个天然的蔬菜种植温室,可以常年提供新鲜的蔬菜。

把家乡蔬菜销往海外的主意浮现在唐宇的脑海里。瞅准这个商机,2018年,唐宇放弃了留在新加坡的发展机会,毅然返回云南昆明晋宁,创办了云禾农业合作社。于此,学计算机的唐宇正式开启了一条“接地气”的海外蔬菜经纪人之路。

对于非农专业毕业的创业者唐宇来说,农业这条路全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有机农业怎么做?合作社要怎么合作?什么技术都不懂的唐宇“被迫”积极地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合作社培训、前往各个蔬菜基地拜访参观、向种植大户和农学专家请教,想方设法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蔬菜经纪人”。

在“情怀”的激励下,唐宇几乎是飞速地成长。海外留学的经验,也为他的农业发展之路增加了更多新技术、新经验的“智慧”。

海外蔬菜经纪人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从种植户手中收来蔬菜,然后通过自己走通的销售渠道将蔬菜销往海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

因此,对于外销蔬菜的选品,唐宇始终坚持高要求,种植的蔬菜不光卖相要好,而且蔬菜品质也必须达标。为了保证蔬菜品质、降低农残、提高产量,唐宇每隔半月便会给合作社的农户们举办一次“田间大讲堂”活动,从选种、种植、防病虫害到采收等,只要农户们有问题,都会一一解答。

在不断汲取农业知识的同时,唐宇及农业技术团队也积极致力于研发各种新型种植技术。近一年时间,已经申请8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我们通过先进的管理体系,在不降低产能的情况下,极大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既紧握农业经济发展之剑,又不放绿色生态环保之盾。”唐宇说。对于合作社生产蔬菜的品质与产量,他信心满满。

种出了高品质的蔬菜,如何包装也是关键

产量、品质跟上了,蔬菜的包装和品牌效应也要跟上来。一颗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进入海外,被摆放在菜市场或各大超市的柜台中任消费者挑选的过程,离不开海外蔬菜经纪人的作用。

“蔬菜不像一颗螺丝钉,它是大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但是,我们如何让他具有商品属性,更好地去进入市场?这就要把它变成一个标准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体系和流程。”唐宇说。“我们要把没有办法做成标准品的东西,无限的接近标准品。”

在云禾农业基地里,分拣工人们正在蔬菜分拣区忙得不亦乐乎。唐宇介绍,目前这里共有120户合作农户,工作人员每天会把农户们送来的蔬菜进行预冷暂存,再由分拣工人们进行挑选,把蔬菜分为超小号、小号、中号、大号四个等级。

在包装成成品之后进行装箱、粘贴商标批号,经过再次真空遇冷后,改头换面的蔬菜就可以坐上运输快车,走向海外市场。

“标准化的蔬菜销售渠道也更广。农民的收益高了,大家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如此,才能进行良性循环。”唐宇说。

产销一体化,带上村民齐走致富路

解决了品质、包装问题,可如果按传统的销售方式对农户种植的蔬菜进行售卖,一年忙到头也不见得会有多少收益。

“农产品有个特性,它不耐长期储存,没有办法及时卖掉的话,为了快速抛货就贱价去卖,像这样很容易让农民受损失,种出来的东西卖不上好价格。”唐宇说。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蔬菜配送供应链业务,唐宇创新发展了“订单模式”,即先有了订单,再来计划生产。蔬菜的品质、供应量、产品价格全年恒定。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就可以做精准农业,而且不存在滞销,让蔬菜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在唐宇的带动下,昆明晋宁的120户合作农户户均每亩净收入7000元,销售蔬菜品种达十多个,总销量合计每年10000吨以上,远销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过亿元的销售额。

目前,除晋宁的合作农户外,唐宇先后在嵩明、安宁、宜良成立了三个占地2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农场,三个农场基地每天的出货量大约有30吨。且公司的生产工人基本都来自周边的村镇,在这里上班,他们每个月都能有5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

“做农业并不容易,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乡村振兴不能靠一两个人单打独斗,这是一群人的事业,需要一群人接续奋斗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返乡创业这个选择,唐宇感慨万千。

如今,在唐宇的影响下,已经有不少年轻的“逆行者”回到家乡创业,跟着唐宇发展蔬菜产业。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04.html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的相关文章

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大学生创业要“接地气”

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大学生创业要“接地气”

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全国院线上映。剧中,由古装小花旦何琢言饰演的“院花”梦媛(女一号)在陪伴同学创业团队,接触到大山深处岛濑村亟待脱贫的村民后,毅然放弃了自己以成绩第一入选全国赛的专注于互联网信息检索的“滴海”项目,转而投入到新的团队,为农村电商创业大数据平台的稳步升级、加速拓展业务提供了技术支...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1989年出生的张焱毕业于山西农...

养鹅致富成功案例:梅养殖大鹅助力扶贫

养鹅致富成功案例:梅养殖大鹅助力扶贫

余雪梅,31岁,琼中湾岭镇新坡村委会香岭村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一个农村妇女有如此大的魅力?年轻时她曾出外打工,最后又回到老家自主创业,并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琼中农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进入正轨,产值已达数百万元,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余雪梅成为新坡村当之无愧的...

裕安区:“新农人”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裕安区:“新农人”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淠河岸边区位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裕安区韩摆渡镇陆集村通过在土地整合上下功夫,连片开发,打造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生态和谐的美丽村庄,吸引了许多在外创业的致富能手回乡发展,培育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内生动力。在外经...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大家好,我现在在北京顺义郊区的一个农场,离市区开车一个多小时。农场的名字叫「分享收获有机农场」,今天我到这个农场来体验有机农业的发展。「分享收获有机农场」是两位博士做的,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相关的博士,非常了不起。他们现在统称为“掌柜的”,女主人叫石嫣,另一位叫程存旺,两位都是博士毕业,...

从贩菜到种菜 富阳“蔬菜大王”的创业之路

从贩菜到种菜 富阳“蔬菜大王”的创业之路

进城,赚钱,买房落户,这曾是富阳洞桥镇朱楚华心中的“城市三部曲”。10多年在城市打拼,为他赢得了“蔬菜大王”的称号。然而,对朱楚华来说,创业故事才刚开始。“城市固然有机会,乡下却有另一番天地。”2011年,朱楚华离开杭城,回到小山村,尝试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一口气承包下多个山头的复垦土地,每日奔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