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武汉农民回乡创业,放狠话:每年1000000斤!
有一位“狠人”他65岁开始学种田78岁给自己定下年产百万斤稻谷的“小目标”在他的稻田里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故事来认识一位白发新农人。
78岁老人用现代科技花式耕田
在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孙教村,78岁的老农周鼐,正指挥无人机给八百多亩油菜喷洒叶面肥。换下电池,加满肥料,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30亩地的作业。
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孙教村农民周鼐:“在正式进入花期的时候,就还要增加一点叶面肥,比如以前打油菜用人力,一个无人机起码顶上100个人也不止。”
年过七旬,周鼐却头脑清醒,和传统老农不同的是,周鼐早在5年前就掌握了无人机播种的“诀窍”。他经常会在手机上画智慧农业地图,上网学习种植技术,主动输入新知识。
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孙教村农民周鼐:“map它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地块,在地图上找到你家的地理位置,打点串起来就行,这些东西都有不同的颜色给你标注出来,可以给你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65岁回乡创业
目标每年产出100万斤稻谷
土生土长的老周,其实并没有一直从事农业,25岁时,他就走出了家乡,在汉口做纺织出口生意,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重新回归农业,是源于13年前,65岁的他重回家乡时,周边荒凉的景象给他的冲击。
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孙教村农民周鼐:“养老了,把乡下那个老房子修了一下,把我的院门一打开,在我的周边眼睛所及的100公尺以外就都是荒田、荒地,太可惜了,自己就触动很大就试着去弄。”
作为挨过饿的老一辈人,周鼐心疼荒废的良田。带着多年城市生活的经历,老周开启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种田之路,除了自学各种农业新科技,他还养成了记录务农日记的习惯,每天的天气情况,苗情墒情变化他都认真记录下来。
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孙教村农民周鼐:“‘2月16日,肖毛利四人来飞机喷药,4种混合喷施,下了雨,还剩老屋尖和工业园未喷。’因为农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你必须要做记载,我来年还可以参考,手机上天气预报你不记下来你怎么查?不可能让你查到十几年以前,这些经验教训,你必须得自己掌握。”
种了13年田,周鼐记下来了37本务农日记,而他所在的黄陂区,从2019年开始,在67个村子里,建起了12.78万亩的高标准农田。良田上,农民增收有了希望。
周鼐说,自己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多学一些技术,多做一些实事,让自己耕种的800多亩农田里,每年产出100万斤稻谷,5万斤菜籽油,这是他的目标与骄傲。
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孙教村农民周鼐:“3年学个手艺人,10年你难学一个种田佬,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不是一句空话,对粮食这个东西有感情,对土地有感情,我多生产一点粮食,多生产一点油料,这就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来源:湖北发布、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