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威宁: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61

地处黔西北乌蒙腹地的威宁县,境内拥有百草坪、灼圃草场等116万亩天然草场,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宁充分利用“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县”这张名片,因地制宜打造牛羊等生态畜牧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畜牧强县”,推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家庭牧场:赶着牛羊奔小康

深秋时节,兔街镇花红坪村养殖户卯富贵的家庭牧场里,51头膘肥体壮的大黄牛咀嚼着青草。卯富贵夫妇在家庭牧场里开心地忙碌着,正是这些牛让他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卯富贵从小就喜欢养牛。看到养牛有“钱”途,2014年他干脆不再外出务工,专门在老家发展家庭牧场。去年他家出栏10余头能繁母牛,毛收入就有20余万元。

今年,当地政府帮卯富贵修建了养殖场和化粪池,让卯富贵养殖信心大增,他到银行申请了2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扩大养殖规模。

“现在有51头牛,大部分是能繁母牛,年底产小牛犊后,预计可增加到六七十。”卯富贵高兴地说,照这个发展势头,要不了两年自己也能当百万富翁了。

从“放牛娃”到“牛老板”,卯富贵是威宁大力支持养殖业好政策下发展起来的成功典型之一。

近年来,威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农户转变庭院养殖方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乡村振兴“畜”势勃发。肉牛产业已成为威宁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产业覆盖面大、延伸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

目前威宁全县建设完成肉牛存栏10头以上的家庭农场2000个、肉牛存栏500头以上规模育肥场10个,建成1个牛肉精深加工厂、50个户均肉牛存栏3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村,肉牛产业正在提速转型、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农光互补:一块土地两份收入

10月6日一大早,双龙镇高山村村民锁正元驾驶着拖拉机,来到仙水窝光伏电站农业种植示范区收割黑麦草,为圈养的18头西门达尔牛准备“早餐”。

几年前,锁正元将自家10余亩荒坡流转给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用于仙水窝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并签了20年合同,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能收入六七千元。

为了不让光伏板下的土地闲置,在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同时,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动“农光互补”项目,利用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实现以电站发电的同时,在光伏板下种植蔬菜、食用菌、黑麦草等作物,带动当地村民稳收增收,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依托“农光互补”模式,锁正元在流转给公司的10余亩光伏板下种上了黑麦草。同时,他还租地种植了40余亩黑麦草和40余亩玉米,作为喂牛的青贮饲料。

“每亩黑麦草可收4吨草,每年种植两茬,加上40余亩玉米青贮饲料,可以供应牛吃整个冬天了。”锁正元乐呵呵地说。

如今,锁正元家喂养的牛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2021年,锁正元卖了8头牛,毛收入25万元;今年,他喂养了18头牛,准备出栏四五头。

在双龙镇高山村,锁正元还不是养牛最多的大户。高山村共有961户4137人,全村养牛3000余头,养牛10头以上就有30余户。

支部引领:群众养殖“有靠山”

在双龙镇凉山村三群生态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马关俊一边给肥硕的安格斯牛添加草料,一边清理牛圈里的粪便。

“我和媳妇都在合作社上班,主要工作就是铲牛粪、喂草、打玉米面等。我的工资每月4000元,媳妇工资每月2800元。”说起在合作社上班,马关俊很满意。

自村里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马关俊就在合作社上班,合作社的成立让马关俊实现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愿望。

党支部成立养殖合作社,还带动更多群众搞养殖。目前,双龙镇凉山村90%以上群众都在养牛,养殖5头以上肉牛的农户有1165户。

“我家养殖了20多头牛,遇到比较复杂的病症,村支两委就安排合作社的兽医帮忙解决,很省心。”凉山村养殖户张春梅说,党支部的利民服务让养牛更有底气。

为了鼓励村民发展养殖,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还免费为养殖户提供养牛技术培训和兽医上门服务。同时,村里还为养牛农户提供免费草籽发放,为养牛农户解决草料等问题。

目前,全县有133个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牛羊产业,养殖牛羊共4053头(只),预计年底可实现经营性收入2870万元。

政府主导:威宁畜牧业前景广阔

今年7月,威宁县人民政府与海南博泰基金合伙企业、贵州南方乳业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计划投资5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建设养殖场,规划占地600余亩、引进荷斯坦奶牛5000头,养殖规模可达1万头。

这是威宁发展畜牧业的又一大手笔。

不仅如此,近年来,威宁按照“提速转型、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推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单纯的养殖向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转变、牛羊大县向牛羊强县转变”的“三提三转”发展思路,把发展牛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奋力推动威宁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此外,威宁还注重牛羊产业发展的联动合作作用,充分发挥贵州黄牛集团威宁SPV公司在扩群增量、降本增效、科技支撑、保险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1+N”(“1”是贵州黄牛集团威宁SPV公司,“N”是200个以上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和3000户以上养殖大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威宁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了很多“牛专家”,打造了乡村振兴“牛引擎”,为加快实施“五五攻坚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上半年,威宁全县肉牛存栏38万头、出栏5.43万头;羊存栏39.72万只、出栏14.65万只,生态畜牧业正成为广大养殖户致富增收的好产业。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35.html

“威宁: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的相关文章

从玻璃厂老板到电动车达人,东莞这位“跨界”创业者闯出新天地

从玻璃厂老板到电动车达人,东莞这位“跨界”创业者闯出新天地

“这周的生意怎样?”“有没有碰上什么技术问题?”8月20日上午10时,哈啰电动车的东莞地区总代理商姚传勇已经跑了3家门店,这是他的日常。根据工作需求,东莞有100家门店,他和同事每周都要一一走到,维护客情、摆放陈列。金九银十,这是电动车销售的旺季。受新国标过渡期即将结束以及上牌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东...

梨城“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回乡创业

梨城“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回乡创业

生于梨城,求学西安,留洋英国,供职北京,因思乡心切,今年年初,库尔勒市“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兜兜转转又回到梨城,放弃大都市月薪数万元的工作,婉拒国内几所高校的职位,选择回家乡教英语创业来“致青春”。质疑、不解、支持……当周围人用各色眼光打量这位年轻的姑娘时,惠菲毫不理会,埋头将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笃...

李辉:创业路上显身手

李辉:创业路上显身手

他叫李辉,今年27岁,2008年8月参加我市大学生村官招录考试,录取后被分配到陈集镇陈双楼村任大学生村官。李辉任职的陈双楼村,人多地少。虽说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但都是一家一户生产为主,种植分散,形不成规模。种植的方法、品种、技术及经销理念比较老。李辉通过调研了解这一实际情况,他认为既然种植蔬菜,就...

8名大学生用微信卖水果 3个月营业额达45万

8名大学生用微信卖水果 3个月营业额达45万

8位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创业梦想走到了一起,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勇敢地“杀”入当下最时髦也最火爆的市场——移动互联网O2O。目前,他们开发的“移动互联网+门店”微信平台——“大象果园”,已经让不少本地市民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而且项目运营三个月以来,总销售额达45万元,带动四十余名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如今...

宿迁80后女孩自主创业有一套 开网店卖古装 专掏“古人”腰包

宿迁80后女孩自主创业有一套 开网店卖古装 专掏“古人”腰包

创业故事,创业开网店如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自己设计、加工出来的古代服装在网上销售,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偏门”。在湖滨新区井头乡塘湖西街,有一处较大的门店,名为“风雅颂古装阁”,这里的“掌门人”是当地一位出生于1987年的姑娘,名叫盛元元。她的店里生产销售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服装,远销到北京、湖南...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走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曲家炉村的一条乡间路上,道路两侧的樱桃树枝干粗壮,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尽头。“路南600米,路北500米,整片园区占地1000亩。”10月18日,在曲家炉村的樱桃种植基地,王蒙向记者介绍他的这片樱桃园,“园区采用矮化密植、机械化的种植技术,种植密度高达每亩164棵,提高产量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