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从贩菜到种菜 富阳“蔬菜大王”的创业之路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5

进城,赚钱,买房落户,这曾是富阳洞桥镇朱楚华心中的“城市三部曲”。10多年在城市打拼,为他赢得了“蔬菜大王”的称号。然而,对朱楚华来说,创业故事才刚开始。

“城市固然有机会,乡下却有另一番天地。”2011年,朱楚华离开杭城,回到小山村,尝试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一口气承包下多个山头的复垦土地,每日奔走在山头之间。年过五旬的他,准备“再大干一场”。

拓路、垦地、开荒、种菜,同样是种地,熟谙蔬菜市场之道的他,却种出了不一样的未来。更让朱楚华欣喜的是,家乡因为他的归来,渐渐起了变化。

别离的,是迷蒙的城里月光

从富阳洞桥镇中心出发,面包车载着我们从国道走到村道,再走到坑坑洼洼的机耕路。绕着大山一路盘旋而上,颠簸近40分钟,车子才在山顶的一片空地前停下。朱楚华兴奋地跳下车说:“下车喽,我们到了!”

眼前是一片梯田,收割好的油菜秸秆,堆放在田头,我们仿佛闻到了一股清冽的油香。这是朱楚华今年试种的80亩油菜,却并不简单:“这可不是一般的油菜,油菜籽早被杭州市种子公司预定,明年就是杭州地区的油菜种苗。”

2011年回乡至今,朱楚华先后承包下洞桥镇400多亩高山土地,是当地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但这条“回乡”路,走得并没有现在看起来那么清晰。

上世纪90年代,朱楚华把生活的目标牢牢锁定在城市。他和其他两位老乡来到杭城,开始贩销蔬菜。每年7月到11月,瞅准本地蔬菜供应短缺的商机,三个人轮流跑到海南、兰州等地,贩销蔬菜到杭州,赚取利差。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好的犒赏,从最早的艮山门蔬菜市场,再到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一个40多平方米的铺位,年销售超过2500万元,也赢得了“蔬菜大王”的称号。

生意稳定后,朱楚华索性鼓动儿子、儿媳进城,又在三里亭市场附近租下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起小饭馆。两代人,双管齐下,边忙蔬菜贩销,边张罗饭馆生意,每年几十万元收入,好不滋味。艰苦打拼近十年,在杭城买房落户,已近在咫尺。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就连“蔬菜大王”也无法确保永胜。2005年开始,随着物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蔬菜贩销生意陷入困境。以往冬瓜1.5元/斤自海南买进,7元/斤在杭卖出,现在利润最多只有0.2元/斤。

南京、苏州、上海……朱楚华和伙伴开始寻找新领地,一度还在南京包下500亩土地,打算合伙种菜卖菜,但因水土不服、缺乏管理经验,终以失败告终。

心灰意冷之际,一次偶然的回乡之旅,朱楚华听说洞桥镇实施下山移民工程,腾挪出大量高山复垦土地,无人认领。高山土地,这四个字眼让朱楚华很心动。做了那么多年的蔬菜生意,他明白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现实需求,也深知市场对生态种植的潜力需求。

朱楚华有些为自己的大胆想法所惊讶,但他确信,与其四处奔波贩销,不如回家自种自卖。凭着十几年的客户积累,肯定不愁销路。2011年,不顾家人反对,朱楚华独自回乡承包下洞桥镇大罗山头第一片200多亩地,开始种植辣椒,首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一举成功后,老伴朱秋云和儿子朱城梁才放下心来。2011年10月,朱楚华关了城里的饭馆,一家两代人“举家回迁”种菜。“回头想,哪怕当年在杭买了房又如何,生意一有变化,一家人在城里怎么活下去还是个问题。”

朱楚华觉得,回家的感觉踏实多了,至少这里人熟、地熟。

拾起的,是枕着泥土的踏实

站在陈莫山头,指着对面更高、更青翠的另一个山头,朱楚华的儿子朱城梁告诉我们,那是老爸回乡后“相中”的第一块山头。

回乡后的短短两年内,朱楚华一家快马加鞭“吃下”大罗山、陈莫山、青岭山三个山头。什么样子的山头才能入老朱的“法眼”,他自有一套标准:海拔要在400米以上,有天然高山灌溉水源,周边没有污染源,要求纯绿色、纯天然。

挑中的山头,要修通上山的小路,土地得重新翻过,基地要全部铺上滴管,装上太阳能杀虫灯,开塘引入山泉水。朱楚华的目标,是把城里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乡里纯天然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这才算“完美”。

许多村民,起初并不理解朱楚华。在基地当帮工的村民朱小仙,一度觉得老朱的种菜方式有点怪。比如,他放着平地的田不要,非得跑到高山上,“自己找罪受”,又比如种菜必须遵守很多“新规矩”,不准喷农药,何时修枝条、枝条如何修都有严格规定。

渐渐地,朱小仙看出了门道:按规定时间修枝,老朱家的茄子比普通农家的多长一茬,4月份种下去收获一拨,到8月再收一茬。苦瓜藤1.2米以下侧枝全部剪掉,结出的苦瓜又多又大。跑到高山种蔬菜确实辛苦,价格却比应季蔬菜卖得好。“原来这样种菜才赚钱。”朱小仙恍然大悟。

两年多下来,朱家的高山蔬菜基地,从最初的黄瓜、辣椒,到黄秋葵、苦瓜、西兰花、松花菜,品种越来越多,收入也跟着上去。去年,朱楚华第一季种植的黄秋葵,供应市场的时鲜蔬菜不算,留下的100斤黄秋葵种子就卖了10万元。

看到老朱的成功,洞桥镇不少人纷纷向老朱取经,加入种植高山蔬菜的行列。

沈成,里仁村的“70后”。和洞桥镇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一直在镇上的自行车配件厂上班。得知朋友朱城梁回来开山种菜,他辞职回了乡,从20亩高山土地开始,今年扩种到100亩,收入是打工的两倍。“老朱父子让我知道,回家种地照样赚钱。”沈成喜滋滋地说。

何利平,洞桥镇香榧承包大户。在朱楚华的启发下,2011年老何在400亩香榧苗地里,套种一季高山蔬菜,第一年采收300多吨,增收30万元。

短短两年间,高山蔬菜在洞桥镇实现“零突破”,种植面积近1000亩。越来越多出走的人们渐渐回乡,原本空置的房屋点亮了,原本荒废的土地垦绿了。小小乡镇,因为朱楚华的回乡,充满了生机。

归来的,还有一阕田园牧歌

每天6时半起床,4时半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朱秋云回洞桥镇后的工作节奏。

从前在城里开餐馆,每天早上9时开工,忙到晚上12时收摊,次日周而复始。现在的生活,对于朱秋云来说,久违却又熟悉。

到了夏天,收菜忙碌之时,每天十来个帮工齐齐坐进一辆面包车上山。帮工大部分是同村的亲戚,大家有说有笑地干活,闲下来就一起聊天,时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家家户户走亲串门的日子。

朱楚华一家如今住在里仁村的老房子里。过去,这间老房子只有过年才有人气。现在不仅多了条忠实的土狗,猪栏里还围着三头猪仔,院子里还有十来只鸡。几天前老朱还抱回来一只脸盘大的乌龟。乡里人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着欢迎每位来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回乡后,朱楚华一家感受到城里难得的静谧与惬意。

这段时间,同样感到心安的,还有洞桥镇党委书记许玉钧。

2011年到洞桥镇上任,许玉钧惊叹这里的美丽:这个富阳市西北山区的乡镇,南有富阳市最大的岩岭湖水库,北有万亩香榧林。但因靠近山区,这个农业主导型的乡镇,始终没有打响自己的农产品牌。年轻一代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传统农业发展停滞甚至还在萎缩。

“不能让洞桥镇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白白浪费。要是能改变农户观念,接轨市场,相信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可以实现的梦想。”许玉钧定好了发展洞桥农业的16字箴言:物色能人,扶持大户,培育基地,带动农户。“物色能人”成为他首要的任务。

朱楚华就是他两年来寻到的能人之一。2011年,得知朱楚华回乡发展高山蔬菜,却因大量投入出现资金周转紧张,许玉钧立马以个人信用担保,为朱楚华临时借用10万元贷款以解燃眉之急。“老朱种的高山蔬菜第一季市场反映就很好,镇里太需要像老朱这样既懂农业、又懂市场的能人。”

老朱一家的行动也在印证许玉钧判断的正确。今年,朱城梁张罗了一个“洞桥镇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把高山蔬菜、洞桥米馃、香榧等十多样农产品齐集起来。“农产品部分走原有的批发渠道,部分直供给餐饮机构、大型食堂,剩下的走小区蔬菜配送。”这是洞桥农产品,首次以统一品牌的形式向外推广。

越来越多的农业能人,加入到洞桥镇的农业发展队伍中。两年来,富硒大米、小小坞蓝莓、“文曲”铁皮石斛等品牌相继在洞桥镇落地生根。2012年洞桥镇五大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达2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00万元,2015年预计可带动农户增收1000万元。

为了推广品牌,朱城梁给农产品起了一个名字,叫“辰亮”。“辰”是早上7时至9时,和“亮”连起来,意在早上的太阳光亮。他希望,一切就如这个名字一样,刚刚开始,越来越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08.html

“从贩菜到种菜 富阳“蔬菜大王”的创业之路” 的相关文章

“九五后”大学生养蜜蜂酿造甜蜜事业

“九五后”大学生养蜜蜂酿造甜蜜事业

春节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工人们正为了生产礼盒装蜂蜜年货而忙个不停,而与他们达成深度合作、带动当地蜂产业发展的项目公司创始人,正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南京“95后”大学生林彤。2016年大学毕业后,林彤来到南京团市委实习,接触了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了解到南京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一颗...

90后“海归”返乡创业 团场里干出大事业

90后“海归”返乡创业 团场里干出大事业

90后创业故事:他乡纵有千般好,不及故乡一片云。六年前,在外企打拼多年的王留勤决定放弃高薪工作,毅然返回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米兰镇,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这一年,因为工作积极,个人能力突出,25岁的王留勤被公司选派前往位于迪拜的分公司进行培训学习。“刚听到...

二十大代表李敏:90后独臂女孩带领数百村民触“网”致富

二十大代表李敏:90后独臂女孩带领数百村民触“网”致富

创业故事:2012年,时年22岁、刚刚毕业的沭阳姑娘李敏或许很难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带着双荡村全体村民的期盼和嘱托,走进人民大会堂。十年间,这个曾经对未来一筹莫展的独臂女孩,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努力,在人生的新旅程中绽放出了绚丽之花。这十年,通过电商自主创业,她不仅开辟了个人新生活,...

50岁选择养老服务再创业,71岁的养老院院长潘焕华:我要干到干不动

50岁选择养老服务再创业,71岁的养老院院长潘焕华:我要干到干不动

创业故事:今年71周岁的潘焕华,是瑞安康馨养老服务中心(简称康馨)的创始人兼董事长。2000年,年逾五旬的她投身养老服务行业,创办了瑞安康馨养老院。20年来,她紧紧抓住时代养老需求,不断扩大养老事业版图,一手将康馨打造成一家拥有机构养老、培训、康复、居家上门、服务便民网点为一体的规模大、服务功能全的...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这款山楂饮料罐头,来自中国山楂之乡河北兴隆,全国包邮到家!”直播间里,主播正在倾力推销产品。34岁的张静盯着手机直播画面,自信中透着干练。从海归硕士到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掌门人”,张静和她的团队一起,演绎了一部创业版“山楂树之恋”,让兴隆的小红果成为致富“甜蜜果”。改变轨迹 留学生回乡创业“留学...

2000斤西瓜4小时售空,大学生助农创业拿“国奖”

2000斤西瓜4小时售空,大学生助农创业拿“国奖”

“欢迎各位小伙伴来到我们的‘经小萌’直播间!今天我们的西瓜全部来自汉川西瓜合作社,由我们亲自选品,又大又甜,我切开给大家看一下……”在主播的展示、介绍中,直播间的弹幕迅速滚动起来。4小时内,2000斤西瓜被销售一空。直播当天现场“经小萌”是由湖北经济学院电商创业实验室老师毛志斌和大学生素质班老师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