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06

驱车从348省道进入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沿途可见青翠的桑树田。越是接近三联村,桑树田就越多,直到进入村中,山谷里成片桑树田连接在一起,随风摇摆掀起阵阵绿浪,远远望去好似青绿的海洋。

三联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村8000多亩的土地上种植的全部都是桑树,受三联村种桑养蚕致富的影响,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这个产业中,目前该村所属石牯塘镇桑树面积约1.3万亩,多个村通过种桑养蚕走上致富路。

而在1982年以前,三联村和石牯塘镇甚至没有一棵桑树。这一切要从村支书李世明一家开始说起。

李世明、李雪艳、李炜星(从左至右)

“赤脚医生”李奕秋啃下第一只种桑养蚕的“螃蟹”

李世明的父亲李奕秋今年80岁。年轻的时候他聪明好学,曾是三联村的“赤脚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农村各种物质资源匮乏,村里的农作物也仅有稻谷。李奕秋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了种桑养蚕卖蚕茧比种植水稻的效益要好很多,于是他带领一大家人,直接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桑养蚕。

凭借辛勤的劳作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李奕秋的种桑养蚕路的技术愈发成熟,到1990年,其个人家庭扩种面积已达到200亩,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李世明回忆,自己家是村里第一户买大彩电的家庭,当时全村人都很新奇,父亲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户外才能容纳全村人一起看。

看到李奕秋家种桑养蚕的成功,其他村民也开始向李奕秋讨教种桑养蚕的技术。李奕秋不仅热心免费为大家提供桑苗,教授大家种桑和养蚕的技术,还为大家解决了蚕茧的销售问题。在李奕秋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到1990年,全村种植桑树达到1000余亩,各家各户都买了大彩电和各种电器,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李世明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全村种植规模再翻五倍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效益更高,当地周边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桑养蚕,导致供过于求,蚕茧蚕丝的价格下滑。同时,由于蚕苗娇弱,近距离多点养蚕虫很容易互相感染疾病,蚕虫病死率较高。再叠加三联村养蚕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经济效益上不去甚至亏损。

跟随父亲养蚕多年,李世明看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带头成立了英德市光明蚕桑专业合作社(蚕苗养殖基地),引入技术支持,专门为村里培育优质的蚕苗,这样就解决了养大蚕与养蚕苗相互聚集导致蚕苗容易感染病症的关键问题,蚕苗成活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为了解决蚕茧的销路问题,他还托底收购村民的蚕茧,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经过李世明和父亲的努力,全村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熬过了最艰难的价格波动期后,三联村的种桑养蚕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到2012年,三联村的种桑规模达到5000亩,带动农户已近800户。

第三代“90后”开发桑叶菜 电商直播助力桑蚕产业继续发展

李世明的儿子李炜星出生于1992年,从小吃着母亲做的桑叶菜、喝着母亲煮的桑叶汤长大。2012年,还在广州读大学的他在同学的启发下想到:“既然桑叶可以食用,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向市场呢?”于是他向父亲李世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和父亲一起大胆尝试,将原本只用于养蚕的桑树叶研制成为预制蔬菜制品——桑叶菜。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李炜星回到家乡成立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规模化生产桑叶菜,成为广东省首家生产桑叶菜的企业。“一开始村民都有顾虑,担心摘了桑叶会影响养蚕”,李炜星说,事实上桑叶菜只采摘嫩芽叶,不影响蚕虫吃的桑叶。

在看到父子俩的成功后,石牯塘镇上的桑农纷纷加入到桑叶菜的生产链条上。如今,在该公司的带动下,除了三联村桑树种植约8000亩,石牯塘镇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左右,公司年生产桑叶菜超60万斤,农户的每亩桑树田能增加收入超千元。

不仅如此,李炜星的妹妹李雪艳在哥哥的带动下,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工作,2021年返乡创业成立了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与菜篮子农业公司联合,除了桑叶菜还开发了竹笋菜、豆腐等。她表示,想通过电商、直播等更加年轻新颖的方式,把家乡美好的绿色产品、风俗文化、乡村特色等,介绍给全国各地,并使其走向世界。(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35.html

“这家人三代种桑养蚕半世纪 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的相关文章

浙江95后姑娘回家“种稻”,做共富时代的“新农人”

浙江95后姑娘回家“种稻”,做共富时代的“新农人”

“浙江是城乡区域发展最均衡、民众最富裕、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的省份之一,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浙江的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较好;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改革创新的意识较强。这些都是浙江的重要优势。城乡共富,关键在吸引人才流向农业、农村。眼下,浙江各地都在实施“两进两回”助乡村振兴...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残疾人创业故事: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笑容和手语与人沟通,用心制作每一杯咖啡,咖啡的醇厚香气里满是温暖和爱。在苏州太仓市,最近新开了一家“无声咖啡店”,店里非常安静,只听得到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音。这家店的店主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叫严颖峰,妹妹叫严颖开,她们从小患有先天...

四川女子返乡创业养殖小尾寒羊 年入近千万

四川女子返乡创业养殖小尾寒羊 年入近千万

创业,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背后的心酸和艰辛,只有自己深知其味,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说,更是一种磨砺。何俊华,今年43岁,阆中文成镇人,在外打工20年,于2011年回乡创业,创办了畜牧养殖场,依靠养殖小尾寒羊,走上了致富之路。阆中人社局介绍,经过5年时间打拼,现在何俊华所经营的羊业专业合作社,集种羊培育、...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创业故事:“合作社鲜食玉米项目今年一定得上,抓紧时间购买设备,力争让农民尽早见效益。”9月29日19时,天色已晚,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仍在新建的厂房里忙碌。作为较早一批返乡创业的农民典型,“70后”的他今年为合作社树立了一个新目标——通过鲜食玉米项目,带领农民走上以一二三产融...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残疾人创业故事:昭平县走马镇有一位终身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名叫邱宗敏,1986年出生,邱宗敏外号叫短短(他说朋友们都这么叫)。短短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他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四口人,有疼爱他的父母,以及一个亲如手足的弟弟。但是幸运之神没有一直眷顾于短短,在2009年因为一次交通意外,短短失去了双...

大学生入乡返乡创业“成绩单”亮眼

大学生入乡返乡创业“成绩单”亮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从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到成为非遗传承人、发展农村电商,再到开发乡村旅游、创办小微企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农村挥洒汗水,通过入乡、返乡创业,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