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大山深处“蜜桃香”——农家女子何文芹的创业故事

5小时前创业故事4

新派讯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何文芹这位潍坊临朐寺头镇新台村的农家女子,便是这样百折不挠的逐梦者。她的故事,是从平凡中崛起的奋斗之歌,是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的致富之花,更是牢记乡愁,回报桑梓的温暖诗篇。

1993年,新春的余庆还未散去,何文芹就带着襁褓中的女儿,跟丈夫一起,将老人托付给姐妹照料,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初到大连,人生地不熟,为了生存,她当过建筑工,做过搬运工,干过清扫工。吃过常人吃不了的苦,受过常人受不了的辱。终于,他们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幸运之神的垂青,凭借着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积蓄,承包下一块闲置地,建起了养猪场。此后,他们日夜操劳,精心呵护着每一头猪仔。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连年的高效益,让她信心满满。然而,就在何文芹的养殖业蒸蒸日上时,传来家中父母、公婆年迈,需要她回家照顾的消息。她毅然决然放弃经营多年的养殖场,于2000年,踏上了返乡的路。

回到家乡,何文芹敏锐地觉察到农资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她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农资生意上,每天架着手摇式启动的三轮车,满载着各类化肥、种子、农药,奔波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装货、卸货的劳累,坎坷不平的乡间小路的颠簸,跨乡镇、跨县区的长途奔波,都未曾磨灭她回乡创业的激情。她的货真价实、热忱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赖,生意特别兴隆,短短三年间,她的运输工具从小三轮变成了两辆农用卡车,销售点从本村往外辐射,迅速增加到十余个,农用生产资料年销售量达到了300吨,销售总额达到了100万元,实现了从“闯关东”打工妹,到返乡创业农资老板的华丽转身。

在跑农资业务的日子里,何文芹到过许多地方,当她看到嵩山等地一些村落,村民在山坡、沟沿,仔细垒地堰栽种桃树,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粉如云霞,秋天,成熟的桃子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深深触动了她。联想到自己的村子,因本镇护栏、围墙产业的蓬勃兴起,护栏加工厂,鳞次栉比,村民纷纷变身为工人,山地撂荒的越来越多,心里满是心疼和不舍。那句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瓜果梨枣谁见谁咬”的俗语,是家乡深植于自己骨子里的儿时记忆,这浓浓的乡愁,让她萌生了在家乡荒山栽种桃树的想法。

2013年她在县、镇妇联和新台村“两委”的协调支持下,承包了黄龙山下的荒坡105亩,流转土地527亩,开启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垦荒植绿持久战。

垦荒的日子充满了艰辛,黄龙山,山势陡峭,砂石遍地,土地贫瘠,机械难以施展,许多工作只能依靠人工。搬石挖山都是重体力活,幸亏有家人的全力支持,“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大雪才刚刚初融,他们就开始一镐一镐地翻地,一筐一筐地搬运砂石,一道一道地挖沟,一块石一块石地垒地堰。手上磨出了一个一个血泡,又结成厚厚的老茧。一年又一年,那一道道整齐的地堰,那一个个平整的树穴,那一颗颗生机勃勃的绿苗,成了她厚植乡愁的字符。因为心中有梦,她苦却快乐着。

2016年2月,何文芹成立了临朐县文芹果蔬合作社,同年又注册了桂成家庭农场。吸纳合作社社员228人,从那一刻起,她的梦想,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宏大乐章。她先后购置旋耕机、除草机、抽水机、喷灌机等农机具12台(套),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近二十年持之以恒的治山、植绿,让曾经荒芜的黄龙山,拥有了桃树2万多棵,山楂树1万多棵,板栗树3000多棵,还有花椒、苹果、杏树、梨树等数千棵,树下还有林间作物:丹参、葛根、黄芪、黄芩、百合、柴胡、蒲公英、地丁等多种中草药。昔日沉睡的黄龙山,终于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在治山植绿的过程中,何文芹积极主动地参加省、市、县、镇农业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从新型农民培训到农业经理人培训,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农忙之余,她还主动向县农业农村局专家请教,邀请专家到农场现场授课,为社员讲解修剪、蔬果、追肥等管理技术。在自己不懈努力下,何文芹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乡亲们眼中的“土专家”。

何文芹深知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她精心培育的“文芹状元蜜”晚熟蜜桃,口感甘甜,果大肉厚,在山东第二届晚熟桃大赛中荣获金奖。有了好的品牌,她又建立了文芹状元蜜桃预售微信群,联系全国各地高端客户;引进短视频、抖音直播带货,让黄龙山的蜜桃走进了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济南、南京等省(市)、市的大中小型市场,走进了千千万万百姓家。每年,她帮助果农销售鲜桃6000余吨,山楂2000余吨,社员人均增收5000余元。她还利用12396科技服务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帮助周边9个村的社员采收、销售伏桃、八月酥、青州蜜、冬桃等优质鲜桃,让乡亲们丰收的果实,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让家乡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裕了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何文芹的心中始终装着乡亲,装着社会责任。在蜜桃成熟季节,她吸纳村里的老人、妇女到农场工作,为他们提供二次就业机会。这些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农场里桃子的分拣、装箱,都是好把式,何文芹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她还是尊老、敬老、爱老的模范,每到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她都会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她二十年锲而不舍地坚守,坚持不懈地付出,赢得了丰硕的收获,先后获得了“潍坊好人”“山东巾帼致富带头人”“山东省劳模”等光荣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她将农场打造成了“12396科技信息服务站”“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山东省乡村广播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等,让农场成为传播文明与希望的摇篮。

近几年,她又将黄龙山上产出的丹参、益母草、桃叶等,优质中草药,与祖传膏方强强联合,熬制成丹参膏,益母草膏,桃叶膏等,康养、调理效果非常好,正在申报非遗产品,不久的将来,合作社的共富路上将再添新助力。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何文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奋斗的价值、“一家富不算富”的大爱之心。她就像黄龙山的蜜桃一样,让共富的种子在更多的人心中扎根、发芽,让共富的甜蜜在乡土的深处流淌不息……

新派融媒体记者:贺德良/文图

通讯员:赵永德 李春臻

编辑:李婕宁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386.html

“大山深处“蜜桃香”——农家女子何文芹的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

提供百余妇女岗,月薪可达上万元!莱西80后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就业

提供百余妇女岗,月薪可达上万元!莱西80后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就业

“以前外出打工,很不方便,挣钱也不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也翻番了,一年至少能赚五六万元。”青岛莱西市七星河新村村民徐希红说,“这都多亏了王云静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就业机会。”说起王云静,返乡创业、造福乡亲,周边村庄的群众都对她竖起大拇指。八零后的王云静,从小在七星河胡家疃和龙三村长大。大学毕...

“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80后”打工仔返乡创业 产品销海外

“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80后”打工仔返乡创业 产品销海外

作者 杨大勇霜降已过,位于豫西南的新野县依然气候宜人。在该县工业园区一家玻璃厂内,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块块玻璃将从这里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县,因“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新野还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近年...

李辉:创业路上显身手

李辉:创业路上显身手

他叫李辉,今年27岁,2008年8月参加我市大学生村官招录考试,录取后被分配到陈集镇陈双楼村任大学生村官。李辉任职的陈双楼村,人多地少。虽说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但都是一家一户生产为主,种植分散,形不成规模。种植的方法、品种、技术及经销理念比较老。李辉通过调研了解这一实际情况,他认为既然种植蔬菜,就...

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创业  年出栏肥羊2300余只

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创业 年出栏肥羊2300余只

“张新从小就是一个敢闯敢拼的人,现在的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光景,也带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张新儿时的伙伴贺志龙说。1990年12月,张新出生在吴起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回乡创业,通过养羊、开网店销售农副产品、建农庄,张新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但他致富不忘乡亲们,在为贫困户献爱...

从“打工人”变“带货达人”!玉溪小伙返乡创业,年销水果近500吨

从“打工人”变“带货达人”!玉溪小伙返乡创业,年销水果近500吨

4月29日,玉溪市元江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将举办一场抖音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带货培训活动。这段时间,“85后”的李旭一直为筹划此次培训忙碌着。李旭是元江县鲜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元江县电子商务协会的会长,2015年返乡创业后,李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家乡水果,7年里,他将元江的水果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