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75

返乡创业故事:时间来到下午6时,安静的生产车间嘈杂起来,女工们整了整手头的线束,结束一天的工作。

这里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新社区工厂。生产车间外,是搬迁群众的住房——一排白色的三层小楼,在青山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这一天是9月27日,一场雨刚下过,空气中还有淡淡的泥土味。女工们一边走着,一边唠着家常。

交谈声、欢笑声渐渐远去。望着她们的背影,站在生产车间门外,党信朋觉得很欣慰。他也曾像这些人一样,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不同的是,如今,乡亲们可以不再远离家乡。

从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简陋车间,到4家电子线束新社区工厂,党信朋编织着一个“家门口”就业的梦。这梦里,有自己不再漂泊的身影,有乡亲们乐业安居的笑脸,也有陕西乡村振兴的景象。

2020年,党信朋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年,他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党信朋和工人交谈,检验生产的电子线束产品质量。(9月27日摄)记者周恒宇摄

1、闯荡 何处是故乡

火车穿山过岭,窗外的景色渐渐由高山变为平地、水田。

那是2004年12月,20岁的党信朋踏上开往江苏昆山的绿皮火车。

党信朋出生在谭坝镇双河村,自幼家境贫寒,中专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被学校分配到昆山务工。

那几年,安康外出务工的队伍浩浩荡荡,主要前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服装厂、玩具厂、电子厂等。2003年9月,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3月,安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实施意见》。

跨越1000多公里,党信朋到达昆山。尽管空气中多了几分冷冽,但党信朋心里却热乎乎的。在家乡,乡亲们世世代代以种庄稼为生,而眼前,则是他从未见过的新奇世界。

这里是闻名遐迩的制造业基地。党信朋被分到一家外资企业的光盘厂。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热火朝天地赶制订单。下线的一张张光盘,被运往世界各地。

这里汇聚着天南海北的梦想。党信朋每天工作12个小时,先后做过包装、印刷工作。他的身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

日子一天天流淌,党信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工。他挤时间上培训班,下功夫钻研机械设计绘图软件,学习电子产品专业知识。不久后他跳槽,辗转广东、福建等地。从绘图员做起,他一步步成长为产品开发工程师,又干到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工资涨了、职务升了,他在安康市区买了房,把父母接到了城里。

寒来暑往,一晃11年。党信朋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着,也见证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追赶超越。可一抹乡愁,总在他心头萦绕。

有时是在颠簸的列车上。每年春运,车内空间局促,幸运的时候他能在座位下方找到“空位”,头朝里脚朝外躺着休息,更多的时候只能在人和人的夹缝中蜷缩着。他心想:“要是在家乡就有活儿干该多好!”

有时是在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合。推杯换盏之间,总有些瞬间,他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街头霓虹灯闪烁,何处是故乡?

“不想一直漂着,也不想一直打工。要不,回家?”一个声音从党信朋的心里冒出来,但又有另一个声音说,“回到山里,能干啥?”

经历一番内心挣扎,2015年,党信朋辞去年薪20多万元的工作。那年春节过后,他没有再南下。

回到家乡,党信朋在房地产企业干过,也在一些部门上过班。与此同时,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从2011年开始,安康启动以避灾搬迁、生态搬迁为主的易地搬迁。为了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还“稳得住”“能致富”,安康市支持白河、平利等县试点探索,按照“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方式,有计划、按步骤地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脱贫攻坚工作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社区工厂,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2018年,安康制定《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

借着政策的东风,2018年8月,党信朋在汉滨区创立安康欧利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不足50平方米的屋子,20多名员工,一家生产电子线束的新社区工厂就这样开工了。

9月27日,走进位于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工厂二楼宽敞明亮的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电子线束生产流程的各项工作。记者周恒宇摄

2、摸索 爬坡过坎渡难关

之所以选择开电子线束工厂,党信朋一方面希望发挥过去自己在电子厂工作积累的技术、管理和资源优势,一方面考虑到线束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安康发展产业的现实情况。

线束被认为是各类电子产品的“神经网络”和“动脉血管”,使用场景多,需求量大。小到家用电表、智能门锁、摄像头,大到电脑、汽车、飞机内部的电控系统,都要用到线束。

不同于东部地区通江达海的优势,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物流运输成本较高。线束产品小而轻,运输对产业的制约较容易破解。

然而,投产一段时间之后,党信朋发现,在家乡搞工业生产的困难远比预想中多。

当时电子产品在安康尚属新生事物,原材料以及生产中用到的模具等产业链配套几乎一片空白,加上新社区工厂的员工刚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不但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产品质量欠佳。

党信朋一边积极拜访本地和周边地区同行洽谈合作,采取设备共享、技术互助等方式,减少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带来的生产障碍;一边钻研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模具和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技术多面手。

面对山区专业人才招募困难,党信朋带领员工走出去学习。2018年至2019年他先后带领5批次员工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大型电子企业,学技术、学工艺、学品质管理……

2018年12月,党信朋一行5人从江浙企业结束学习返回,驾车走到河南、湖北交界处时,天空突然下起鹅毛大雪。路面打滑,车身也结了冰,一阵酸楚涌上党信朋的心头。

“花这么大代价出去学习,回家一定要教会更多员工。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多了,工厂一定能成长和壮大。”党信朋感慨万千。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新社区工厂的支持政策接踵而至,包括房租优惠、水电费减免、技能培训补贴等。渐渐地,党信朋的公司步入发展“快车道”,到目前已有150多名员工,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5名。

9月27日,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工厂,工人正在操作设备进行电子线束生产作业。记者孟珂摄

3、初心为了“家门口”的梦

9月27日,谭坝镇松坝社区。在安康欧利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社区工厂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着电子线束生产流程的各项工作,随处可见红绿黄黑各种颜色的电子线束。随着检测设备显示“良品”,一根根连接合格的电子线束“奔”向下一道工序。

45岁的蔡加秀已是厂里的熟练工。

2018年,她发现社区开了工厂,赶忙报了名。现在,她干的是检验产品外观的工作,按件计酬,每月能挣2000多元,走路上下班不过四五分钟。

“前些年只有每年过年才能回趟家。现在不用出远门了,方便照顾老人,也能陪伴孩子。”和记者交谈间,蔡加秀一刻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眉眼间满是笑意。

如果说当初返乡创业,党信朋是为了安放自己的梦想,那么现在,这份事业已经承载了更多人的生计和期望。公司的员工中,有大约一半是返乡就业,还有个别青年因为残疾找工作四处碰壁,在这里端稳了“饭碗”。

带着“家门口”就业的初心,党信朋坚定前行。

当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党信朋所在公司的上游原材料、下游市场都受到不小影响。2020年初,湖北电子线束产能紧缺,党信朋危中寻机,向安康市政府建议积极承接电子线束产业,他所在公司也接到了大订单。

安康市按照“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模式发展新社区工厂。图为汉滨区五里工业园区,这里聚集了很多新社区工厂的企业总部。安康市汉滨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电子线束不仅成为安康新社区工厂的重点产业链之一,还被列入安康“十四五”布局的11条重点产业链。按照安康市规划的“总部园区+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党信朋所在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总部搬进安康高新区的工业园区,4家新社区工厂搬进政府建设的社区标准化厂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像党信朋一样,走在返乡创业的路上。

近年来,陕西人社部门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安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归雁经济”的指导意见》。一系列举措推动人才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返乡创业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十三五”以来,安康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2806人,创办企业实体32548个,带动就业91522人。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创业故事,希望你能够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00.html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的相关文章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怎么种红薯赚钱,在农村搞种植红薯致富致富,80后“红薯妹”黄晓艳很有发言权,她在四川安岳老家创业种植红薯,不仅自己赚钱致富,还带动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致富,来看看她的创业致富故事。1、返乡创业,自产自销红薯赚大钱四川安岳有个“红薯妹”,依靠红薯致富,还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红薯致富。她带动安岳县12个乡镇...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这一片大马士革玫瑰明年5月开花后,能用来提取上好的原液、纯露、精油。”12月15日,在武冈市邓元泰镇绿嘉园生态基地,管海英正趁着难得的阳光给玫瑰修枝剪叶、施肥培土,操作相当娴熟。“今年,我们的太秋柿子产量1万公斤左右,总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管海英介绍,她创立...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今年是郎海涛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2015年,他辞去在俄罗斯的工作回到吉林省珲春市,办起苹果种植合作社,种了近百亩果园,把家乡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珲春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陆地边境口岸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珲春由此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开发开放中...

薛超:一个90后的“电商故事”

薛超:一个90后的“电商故事”

电商创业故事:随着淘宝等电商的飞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购市场有很大的创业机会。作为一名90后电商创业者,薛超用乐观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寻找到了一条通向自己梦想的路。在接触电商之前,薛超一直做着南北干货的生意。2018年底,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萌生了在线上销售自己产品的...

丁涛:小鹦鹉玩出大产业 播报文章

丁涛:小鹦鹉玩出大产业 播报文章

3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云梦县伍洛镇湖边村鹦鹉养殖基地,鸟舍里悦耳的鸟叫声此起彼伏。这个基地的负责人叫丁涛,今年27岁,从小就喜欢养殖鹦鹉。他将爱好做成了产业。修车学徒,因爱好投入养鸟产业2014年,丁涛高中毕业后,在武汉一家汽修店当学徒工。丁涛说,他出身农村,文凭又低,光靠打工不会有出息,只有通过...

一只螃蟹引发的大通湖“少爷”创业路

一只螃蟹引发的大通湖“少爷”创业路

“少爷”是唐敏的微信名。从小在益阳大通湖畔长大的他,关于家乡,记忆里的画面满满都是肥美的蟹黄和那对威风凛凛的大钳子。有着天下至味之称的螃蟹,一直是唐敏的最爱。将壳青肚白的大通湖蟹清蒸,待到足了火候,张牙舞爪的大闸蟹已成为红黄色,肥大壮硕的外壳里满是细腻鲜美的蟹膏、剔透饱满的蟹肉,空气里弥漫的都是“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