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引凤还巢 年轻人返乡创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魏震
创业故事,“王姐您看,这是刚备好的蚕丝,称重2.1斤,等会制作您订的2斤被子,用料绝对足足的!”7月1日,在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周庙村,90后姑娘谌巧举着手机,将镜头对准工作台上莹白如雪的蚕丝,声音轻快爽朗。屏幕那头,客户王女士笑着回应:“巧妹,我就信你这实诚劲儿!”
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巧妹”的年轻创业者,两年前还是城里教培企业的白领。2023年,谌巧回归家乡注册成立旭阳生态农业公司,租下村里荒废的小学改造成蚕房和加工车间,流转35亩荒坡地种植桑树,怀揣着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的激情,成功让传统蚕桑业重新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有别于市面上常见的机制丝被,谌巧坚持手工拉制。从甄选蚕茧、煮茧、晾丝到铺被,每一步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融合现代品控标准。“我们打通了从种桑、养蚕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谌巧说。除核心产品蚕丝被外,公司还开发了桑叶茶、桑葚干等衍生产品。
以桑叶茶为例,其制作工艺借鉴了信阳毛尖的“清洗、杀青、揉捻、烘焙”等七道工序,“泡出来的茶汤清亮,入口带着天然清甜,复购率很高。”谌巧表示,公司下一步计划筹建桑蚕研学基地,融合科普教育、手工体验与文创展销,让老一辈传下的“蚕经”,变成年轻人也爱听、爱参与的新故事。
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周边村民。公司除了固定聘用的三位员工外,农忙时节还能为十多位村民提供灵活的按小时计酬岗位,真正实现“家门口挣钱”的便利。“守着家就能把钱赚,谁还愿往外头跑。”村民严大姐说。
近年来,浉河区“乡情牌”“政策包”“服务链”三措并举,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举办座谈会等活动,吸引1600余名浉河籍人才回归家乡。这些归乡人放弃城市高薪,带着新理念和技术返乡创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还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共同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