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残疾人夫妻的创业之路:一次次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2

残疾人创业故事:长安区有一对残疾人夫妻,即使一个丧失听力,一个肢体残疾,但他们不相信命运,不相信失败,认为人生就是奋斗与拼搏。纵使人生寂静无声,纵使命运折磨,他们一次次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终于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批发经销商,还帮助附近不少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题。

“一定要自己干,才有更大的世界”

王燕云是新疆塔城人,7岁时因药物过敏丧失听力。1996年,她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因为听力障碍,文化课难以过关。在美术学院学习近两年后,王燕云开始画壁挂。完成一幅壁挂作品要40多天,只能卖100元,迫于生活压力,王燕云又去一家玉器厂打工,没过多久,玉器厂也破产了。

漂泊之时,王燕云听说有家公司招残疾工人,就托人引荐她去当工人。在这里,她遇见了丈夫李鹏,收获了爱情。李鹏因为小时候发高烧患上小儿麻痹,导致一条腿残疾。两个面对人生不公、同样自立自强的人成了家,开始立业。

“我们不能一辈子给人打工,一定要自己干,才有更大的世界。”王燕云和丈夫道出了当年创业的缘由。创业之初,王燕云和李鹏处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他们用辛苦攒下的积蓄在文艺路花60元钱买了辆二手自行车,从摆摊卖菜开始创业。“摆了几天的摊,每天挣的都不够饭钱,没过几天,自行车还被偷走了。”李鹏说,钱没挣来,房租付不起,夫妻俩就找了一个认识的工人,在未交工的房里面凑合着睡。

不管刮风下雨,夫妻俩每天都进货摆摊,一天天坚持,终于把日子过了起来。稍微有些积蓄,夫妻俩就开了个粮油蔬菜店,这也是长安区最早一批室内粮油蔬菜店。

开店要进货,还要和顾客沟通,王燕云听不见就包揽了跑腿的活儿,李鹏身体不好,负责在店里协调、给顾客售卖。李鹏说:“创业的日子太难了,多亏王燕云能吃苦。”店里卖的就是新鲜蔬菜,可为了省钱,他俩就捡顾客拣出来的葱叶子凉拌着吃。只要有顾客买米面,王燕云都要亲自扛上楼,送到家,就为了多赚一元送货费。一天下来多挣七八元,他们就会高兴好一阵子,因为这样就有了一天的饭钱。

为了收入多点,王燕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附近村里收鸡蛋。平时都是下午三四点走,五六点回来。有天晚上快八点了,王燕云还没回来。妻子耳朵听不见,临近村庄路况又比较复杂,李鹏急忙去找。“找了一圈也没找到,等我再返回家时,她已经回来了。”李鹏说,原来路上自行车胎被扎破,为了省钱,王燕云就推着自行车,驮着两箱鸡蛋走回了家。

被命运一次次捉弄的创业路

苦日子一天天熬过来了,粮油店见利了。1999年,有人看上了他们的小店,出8000元转让费想要接手。夫妻俩把小店转让了,把8000元钱别在裤腰带上,又裹上一件军大衣,小心谨慎地拿回家。用家里的积蓄加上转让费存了一万元的定期,二人回到李鹏的老家开三轮车拉人挣钱。

李鹏开三轮车那段日子,王燕云怀着孕。没办法和丈夫一起挣钱的她,每天就在兜里揣5元饭钱等李鹏回来。三伏天热得人就像在火里烤,沥青马路也被烤得软绵绵,等李鹏的时间,王燕云实在渴,就想喝瓶雪碧,但舍不得动兜里那5元钱。

李鹏回来后知道妻子想喝雪碧,非要去买,到了商店,又舍不得了。“冰镇雪碧2.5元,常温雪碧2元,为了省5毛钱,我就买了常温的。”李鹏说,那是他第一次“算计”妻子,看着即将生产的王燕云皱着眉头喝着热雪碧,一点也没有解渴的快感,李鹏的心被揪住了:“挣钱!再次创业的念头又蹦出来了。”

“然而,创业却如电视剧的剧情一般跌宕。”李鹏笑着说起他俩被命运一次次捉弄的创业路。他带着怀孕的妻子借了钱,又来到长安区干起老本行。新的粮油蔬菜店开了,花钱的地方太多,家里再次一贫如洗。除了平时照看店面,李鹏一有空闲时间,就去给人送煤气罐。

一天,在李鹏外出送煤气罐时,王燕云难产了,她一个人拦了车去了医院。李鹏回到家才听说王燕云难产,到医院交了2000元住院费后,兜里的钱所剩无几。去医院太匆忙,没来得及带孩子的被褥,李鹏就去医院门口买孩子的小被子。好的被子20元,差点儿的15元,“兜里的钱不够20元,只能买个差的。”李鹏说,买了被子后,他就坐在医院门口哭,因为自己连好点儿的被子都不能给刚出生的儿子买,心里难过。

这条小被子,刺痛了一个父亲最柔软也最坚强的内心,为了家庭,他要继续奋斗。意识到只节流不行,李鹏有了开源的想法,回到家,只要有挣钱的门路,他都去打听,除了蔬菜粮油外,还卖起了百货,加上送煤气罐,第二次创业慢慢走上了正轨。

因为经济困难,等到孩子一岁时,李鹏才在饭店宴请亲人。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时,偏偏又遇到了盗贼。孩子生日当晚,店里所有的贵重货物和现金全部被盗。一年攒下的积蓄没了,夫妻俩再次回到“0”的状态。

从最初的小店变成现在的大库房

咬咬牙再一次白手起家,他们从一袋米、一袋面卖起。过了两年,店里生意越来越好,人手不够,他们就开始雇佣工人。刚雇没多久,一个工人送货出了意外,伤了人。工人年龄不大,又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拿不出钱赔付受害者,李鹏只能从自己家里拿钱。

这一次的赔付,让夫妻俩的生意再次垮掉,多年奋斗的成果又没有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劳累和压力让李鹏患了病。生意与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王燕云的身上,也压在了患病的李鹏身上。

“我们没有倒下,生活给了我们太多考验,但一次次都撑过来了。”李鹏说,老本行有经验,也好上手,他们又从一箱箱货送起,从一点一滴攒起。

如今,夫妻俩的“长安三和”成为长安区数一数二的批发商和代理商,主要批发代理食品、饮品、百货等,店面也从最初的小店变成了现在的大库房。经历过创业之苦,夫妻俩深知生活不易,他们雇佣了附近十多个村民帮忙理货,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现在车有了,房也有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李鹏说。

“虽然我的世界无声而寂静,我的丈夫行动不如他人矫健,但我们对创业和生活有火一般的热情。”王燕云用手语“说”,她想告诉残疾朋友们,健全人能创业做生意,残疾人也可以,如果此生注定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那就通过努力去看世界有多美好。(文/图 记者 马相)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76.html

“残疾人夫妻的创业之路:一次次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的相关文章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

大学生回乡创业办起了生态农场,种养结合还能观光体验

大学生回乡创业办起了生态农场,种养结合还能观光体验

五一小长假是旅行的好日子,对宝爸宝妈来说,也是培养亲子情感、户外活动的好机会。在礼泉县骏马镇的沃野青青公社,一群孩子们围绕在讲解员的周围,亲自体验农事的乐趣,学习农业生产的知识。据了解,礼泉县沃野青青公社是一家由返乡青年大学生组建的以种养殖相结合,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生态农场。园内除了开展自然教...

椿物皆藏”创始人:金融系女孩成都圆汉服创业梦

椿物皆藏”创始人:金融系女孩成都圆汉服创业梦

“椿岁物遂,皆可观藏。我为品牌取名为‘椿物皆藏’,就是希望我们做出来的汉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被拿来收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说话的人叫执辞,“椿物皆藏”汉服创始人,今年二十出头的她在高二那年偶然观看了一场汉服社团成人礼活动,从此便被汉家华服深深吸引。大学毕业后,她和发小一拍即合,从外省一起来...

聆听乡村发展新思路:安吉余村要来个“二次创业”

聆听乡村发展新思路:安吉余村要来个“二次创业”

11月17日下午,安吉余村矿山遗址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余村故事”宣讲团和当地村民。这片遗址很新潮:全镜面的艺术互动装饰,布置浪漫的露营天幕,远处翠绿的山坡上,山屿美术馆的英文标识“YU HILL”傲然挺立。宣讲团副团长俞小平和其他成员在这里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矿山,是余村的一个象...

济宁小伙回乡创业种樱桃 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济宁小伙回乡创业种樱桃 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卖完了,樱桃地里现在也就捡捡漏了。”张亚缔在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彭庄村创业经营着200多亩的樱桃园,刚进六月,近30万斤的樱桃就已销售一空。“咱施肥只用有机肥、菌肥、农家肥,除虫只用太阳能灭虫灯,樱桃生长自然无公害,味道特别好。今年我们平均批发价格是每斤15块钱,纯利润已经达到了200万元。”张亚缔...

湘潭县90后小伙返乡创业养鸭 闯出一条致富路

湘潭县90后小伙返乡创业养鸭 闯出一条致富路

在湘潭县射埠镇杨基村有一个叫段楚的小伙,今年28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惠州、上海等地打工。为了响应青年返乡创业号召,他毅然选择了辞职回乡创业,开始了自己的养鸭路。在射埠镇杨基村的田野间,一大群鸭子在嬉戏觅食,它们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展喉高歌,场面十分壮观。2021年3月,段楚回到家乡,利用当地水塘和荒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