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打工多年发现桑蚕养殖商机,他回乡创业一年养80万条蚕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00

提起养蚕,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儿时养过的一种“宠物”。但对40岁的华阴人陈永江来说,蚕则意味着创造财富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机遇,多年打工后他选择学习养蚕技术,然后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如今他的桑蚕养殖已经带动了不少村民加入。

对于未来他说,想办一个育种孵化场,还要在孟塬一带扩大规模,力争在华阴形成集蚕种制造、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丝绸织造为一体的完成产业链。

边打工边为自己和乡亲考虑未来 发现养蚕机遇认真学技术

陈永江是华阴人,年轻时他就开始南下打工,先后辗转多个城市学技术、讨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边考虑自己的未来,一边也在为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的明天做打算。

“我打工那会儿发现,南方人把养蚕当成产业来做,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养蚕挣钱。”陈永江说,当时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气候、日照等条件得天独厚,桑树生长期长,技术得当的话,一年可养7到10批蚕,还能解决不少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2019年,陈永江进入江苏明赫丝绸厂,成为生产线上一名普通员工。在工作中,他了解到一个个蚕如何抽丝剥茧,也看到了一根根蚕丝织成漂亮的衣物,这更让他坚定了回家养蚕致富的决心。

“种桑养蚕说到底也是技术活,是技术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现场学习经验开拓思路。”在丝绸厂工作不到半年,陈永江提议要去大型养蚕基地学习,整整两个月,从桑树种植到养蚕加工装备技术、从现场管理到每一道工序,他都认认真真学习。

他的勤奋和努力,也让对方看在眼里,并表示愿意与他合作。“好好干,抓住机遇,等发展规模大了,将生产线建过去。”2020年陈永江离开时,公司经理这样表态。

回到家乡的陈永江首先要解决的,是蚕宝宝们的“口粮”问题。而养蚕,就离不开桑树,要种树得先有地。如何拿到地?“村里地多是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家只有几亩,而且很分散。他找来了村里威望高的能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快流转到了20多亩地。

首批成功后他扩大规模 今年养了4批80万条蚕

2021年3月,陈永江栽下了16亩桑树,趁着桑树生长的空闲,他又将自家的老房子拆掉,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去年9月6日,他开始养第一批桑蚕,虽然只有5张A4纸般大小的蚕种,但孵化出来的总数就有10余万条。

“蚕和人一样是有寿命的,它的生长期只有一个月,吃三天、睡一天、褪一次皮,这样循环四次后,成为五龄蚕,便不眠不休吃桑叶,直到吐丝结茧。”说起养蚕,陈永江就像提起自己的“孩子”那般熟悉。

他还记得,第一批蚕孵化期间,他就像照顾新出生的婴儿一般,几乎不停地的查看,生怕光照和温度不合适影响了蚕宝宝的生长发育。

等生长到五龄蚕后,一张蚕一天吃300斤桑叶,陈永江每天都要不停地采摘桑叶。他说:“累是次要的,让它们统一吃睡可是技术活。”

得益于认真学习了养蚕技术,加上耐心和用心,他的第一批蚕养殖很成功,当年10月吐丝结茧,陈永江笑着坦言,第一次很成功,产出的蚕茧很快就卖了出去。后来,他又扩大规模,今年他总共养了4批蚕,总数约80万条。

如今,在他的厂房里,还存放着不少准备出售的蚕茧。陈永江他算了一笔账:从小蚕到卖出蚕茧20天周期,目前保底收购价20元一斤,一年最少可以养6批蚕,收入大约十万元。如今提倡密集养殖,利润更可观,去年一年他带动村里10多人有活干有钱赚。

带动附近村民种桑树养蚕 他想在家乡建成产业链

陈永江把蚕养成后,可观的收益带动附近不少群众开始种桑树、建厂房,走上了养蚕的致富路。

“最近结茧,气温低了,要加温,我的已经全部结茧,就等你了。”在采访中,陈永江的电话不时响起,多是咨询养蚕技术的人。

今年8月,他将养蚕技术拍成抖音,短短一个月已有上千名粉丝。“科学养蚕能致富。”在他抖音列表里一咸阳兴平人这样评论。今年年初,这名抖音粉丝驱车几小时,专程到华阴来请教学习,陈永江倾囊相授,如今已经并发展成合作伙伴。

“在南方,人常说要‘东桑西移’,这不仅仅是把种桑养蚕转移到西部来,最重要的是把东部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西部。”陈永江说,随着“东桑西移”的逐步推进,今后会形成一个东部巩固、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带,扩大种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事实也印证了他的分析。经过培育和养殖,陈永江发现,在家乡产出的蚕茧十分优质,最优的蚕茧丝长达千米,这也是提高丝绸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

他说,明年他准备建一个育种孵化场,还要在孟塬一带扩大规模,力争在华阴形成集蚕种制造、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丝绸织造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别小看小小蚕茧,它孕育着致富大希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34.html

“打工多年发现桑蚕养殖商机,他回乡创业一年养80万条蚕” 的相关文章

从玻璃厂老板到电动车达人,东莞这位“跨界”创业者闯出新天地

从玻璃厂老板到电动车达人,东莞这位“跨界”创业者闯出新天地

“这周的生意怎样?”“有没有碰上什么技术问题?”8月20日上午10时,哈啰电动车的东莞地区总代理商姚传勇已经跑了3家门店,这是他的日常。根据工作需求,东莞有100家门店,他和同事每周都要一一走到,维护客情、摆放陈列。金九银十,这是电动车销售的旺季。受新国标过渡期即将结束以及上牌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东...

80后收纳师分享创业经历:在蓝海行业找到未来

80后收纳师分享创业经历:在蓝海行业找到未来

“收纳师是物品整理师,是空间规划师,是心灵净化师”。80后收纳师吴波在“数字化时代 寻找灵活就业新36行”全网征集活动启幕会上说。作为近几年逐渐走俏的小众新兴职业,收纳师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也给家政服务业带来新风尚。“收纳的本质是规划。”16日,吴波告诉记者,收纳不仅是上门做物品的归类摆放,其最重要的...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今年35岁的王旭潭在上海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长来村的老家,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小时候,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养猪场,后来养猪场被逐渐荒废。2021年初,王旭潭回到老家,看着只剩下“空壳”的养猪场,开始与家人谋划进行改造。一次在上海看展时,王旭潭突发奇想:干脆利用大空间...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有一位肢体残疾人,但他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专业户,又是“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70户残疾人和精准扶贫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这个人就是徐志强。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志强有着一段颠簸曲折的经历。由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成为一名养殖专业...

生态养猪求发展 “海归”创业写新篇

生态养猪求发展 “海归”创业写新篇

今年35岁的孙道远,是一位智慧型的男子汉,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头短发映衬着红润的脸庞,他那刚毅明亮的目光,依然流露出动人的风采。在6年的海外工作中,孙道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他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从事石油化工机械的工作经历当作发展的奠基石,视为人生旅途中的里程碑,在内江市海外工作...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这款山楂饮料罐头,来自中国山楂之乡河北兴隆,全国包邮到家!”直播间里,主播正在倾力推销产品。34岁的张静盯着手机直播画面,自信中透着干练。从海归硕士到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掌门人”,张静和她的团队一起,演绎了一部创业版“山楂树之恋”,让兴隆的小红果成为致富“甜蜜果”。改变轨迹 留学生回乡创业“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