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餐饮创业者尹伟的梦想:“追求进步,是最好的正能量”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30

正在伊金霍洛旗装修的第三家“尹福记”餐饮门店,是尹伟在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所做的“大事”。他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在餐饮业“受挫”的背景下,敢于在餐饮业中投出重金的一名青年创业者。

他将这家即将开业的餐饮店视为自己20多年来从事餐饮业的一个新梦想,这也是他从农家子弟一路走来的一个新“挑战”。

这位内蒙古青年餐饮负责人,从起床开始,每天的电话铃声几乎可以用此起彼伏来形容。当然,所有的电话中,与餐饮有关的通话是最多的。

与电话铃声同样频繁的是他一刻不停的脚步,他不断穿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康巴什、伊金霍洛旗三个餐饮店之间。他去的另一个地方是他的家乡巴彦淖尔地区,“因为一些有机绿色食材,都要从哪里运到鄂尔多斯,食材好,顾客才买账。”

“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想着如何把饭菜弄得更好。”出生于1980年的尹伟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不断介绍各种调料、饭菜味道、有机食品、顾客舌尖上的体验等话题,“工匠精神”在他的每一句话中穿插着。

疫情最为紧张期间,他也曾尝试做外卖,但基于多种原因,“发现这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在疫情防控形势利好的情况下,选择了开门纳客。

在尹伟开在东胜“尹福记”餐饮店中,尤其是在周六日,就餐的人数络绎不绝,一些民众认为“这里的饭菜做出了妈妈的味道,有回归乡村的感觉。”

而在康巴什“尹福记”餐饮店中,繁华路段中,多种餐饮业交相辉映,但尹伟的餐饮店中,往往会出现“去迟了就订不上雅间的现象。”

“康巴什地区的民众对于餐饮的口味实际上特别苛刻,如果你不在饭菜质量、味道上苦下功夫,实际上是生存不下去的,淘汰率非常高。”尹伟说,这也是自己每时每刻面临的挑战。“必须做得更好。”

回顾起自己一路走来的成功秘诀,尹伟归结为“专注”,他从学徒开始,到有了第一家自己的餐饮店,一直定位很明确,“我就是个厨子,必须做好厨子的本职工作。”

在过去的数年中,让他感受到喜悦的恰恰是初创时的过程,“最早来鄂尔多斯发展,兜里只有2000元,后来经过筹集,与人合伙开起第一家餐饮店,那时候虽然累,但很兴奋。”

“我和媳妇最忙的时候,在凳子上睡觉,或者打地铺,那段时间每天都忙到12点左右,但那段时间恰恰是最幸福的。”尹伟对于家人的付出至今非常感动。

有了最初的积累后,尹伟发现自己在东胜的成功可以复制时,他毅然在康巴什、伊金霍洛旗开了第二家、第三家餐饮店。

“我觉得作为餐饮负责人,除了精于专业外,最主要的是做好管理。”尹伟最喜欢读稻盛和夫的书籍,他觉得“书中的许多方法,很实用。”

在尹伟看来,“餐饮业如同做人一样,最重要的是真诚,必须将顾客的感受作为最终的考量,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才能做好。”

他的多名朋友认为,尹伟的成功在于务实、踏实。而尹伟说,“在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己更高的梦想。”

尹伟觉得,“成功的商人,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感,因此,这也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他说,“追求进步,是青年人最好的能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68.html

“餐饮创业者尹伟的梦想:“追求进步,是最好的正能量”” 的相关文章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金田农业园区,内蒙古奥远君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基地占地70亩。15栋白色大棚整齐列队,遮阳网下60垄蚯蚓养殖床一条条排开。旁边是肥料发酵棚和有机肥加工储备棚,大棚旁边种着各种蔬菜,因为施用蚯蚓粪有机肥,长得油绿油绿。7月末,炎炎烈日下,养殖场里没有臭气,只有热烘烘的发酵味...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创业故事:在湖南常德有个90后姑娘,叫罗琴。大学毕业后立志成为媒体达人,因此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一步步朝着梦想努力!在2014年,父亲突然病重终止了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只好回到老家接手父亲的香菇事业。然而,接手还不到一年,香菇的市场价格骤降,她家和附近村民的香菇都遭遇滞销。24岁的罗琴一年损失了60万...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残疾人创业故事:昭平县走马镇有一位终身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名叫邱宗敏,1986年出生,邱宗敏外号叫短短(他说朋友们都这么叫)。短短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他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四口人,有疼爱他的父母,以及一个亲如手足的弟弟。但是幸运之神没有一直眷顾于短短,在2009年因为一次交通意外,短短失去了双...

返乡创业“新农人”——山东聊城耿店村走访记

返乡创业“新农人”——山东聊城耿店村走访记

金秋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1988年出生的耿付建正忙着打理自家的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辣椒苗已长到一尺来高。“12月中旬就能采摘销售了。去年我种辣椒赚了40多万元。”耿付建自豪地说。作为全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耿付建此前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当工人,每月工资4000多元。2010年,他辞...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创业故事:“真正要增加老百姓收益,就要在品种改良上下功夫,我的梦想是让优良品种的肉牛走进千家万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26岁的创业者刘晗炜一直没闲着。他在合作社的1000多头肉牛里精挑细选出10多头优质种牛,准备和本地黄牛杂交,培育适宜当地养殖的高品质肉牛。2017年,为响应国家环...

刘前进:返乡创业 把“绰号”做成“品牌”

刘前进:返乡创业 把“绰号”做成“品牌”

10年间,从1个大棚3亩地到200亩地的合作社,从1个特菜单品到全年供应几十个品类,四妮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四妮特菜”)创始人刘前进一路披荆斩棘,将自己的“绰号”做成了“品牌”。四妮特菜创始人刘前进2012年,大学生村官刘前进被分配到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闫刘庄村任村长助理。为推动当地农业转型...